关于高中化学课程高效教学方式的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旨在塑造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程的接受程度,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强度。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成为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化学;高效;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高中教学课程的深入探讨和改革,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而变化,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成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持续关注和激烈讨论的重要问题。现就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浅析和探究,旨在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定条件内的参考与借鉴。
  一、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众所周知,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只有构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通道才会提高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认同感,通过互动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首先,化学教师在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有效地设置课堂进度及互动问答问题,这些互动问题需是本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又需思考之后方可作答出来。合理的设置课堂进度可以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关键的互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幫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状态。其次,组织学生建立课堂讨论小组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在分小组讨论中教师需设置讨论问题并对讨论进程加以引导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一直以来的实践,发现高中学生对课堂讨论小组这种教学方式是颇为喜欢的,实践证明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 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程度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诸多的科技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上也成为时下颇为热门的一个话题,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当属计算机和网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来丰富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视觉的刺激来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资源的获取上也可以借用网络的力量来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来书面的获取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实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搜集丰富的化学教学和学习资源,通过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
  三、 促进化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融合
  任何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知识本身即源自生活,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任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都可以贴近现实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解释化学理论和化学反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实验和研究来丰富化学课程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离子反应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做到抽象的理解,但是并不能真切地看到这些反应。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说明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食用醋来去除烧水壶中所存留的水垢,这种方法的应用就是离子反应的应用。在课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便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程度,深切地感受到课堂上的所学,更可以促进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化学情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是高效教学方式的另一种体现,知识离不开生活,知识源于生活,同样知识的传授与教学也离不开生活,高中化学的教学可以尝试与实际生活的融合。
  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如何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成为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注重课堂活动、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融合运用都是高中化学高效教学的实际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应积极地运用诸多的高效教学方式来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海妹.高中化学课堂互动生成的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7,(14):239.
  [2]张晓霞.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03):48.
  [3]蒋学勤.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1分会:基础化学教育[C].中国化学会,2014:1.
  [4]史志钺.转变学习方式 演绎高效教学——谈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255.
  [5]焦传玲.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王辉,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再局限于智力的高低。如何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是学校和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入手,对实现政治理论、现实生活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融合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从基本的知识普及向多元化的能力素质提升转化,针
摘 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学校也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作业;创新探究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
摘 要: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课标和高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都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基于此采取多种形式的史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史料;课后作业;历史  高一歷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教学任务迫在眉睫。但必修一课程内容较多,知识体系庞杂,而且高一历史课时安排少,课堂容量大。因此在课堂上能够呈现的史料十分有限,教师可采取
摘 要:在当前全面践行“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进“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施过程中,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方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就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的作用,结合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角色扮演;生活化;高中政治;作用;途径  角色扮演是指,个体通过扮演其他个体角色,以得到与运用和解释有相近意义姿态的能力,来了解社会上
摘 要:2017年考试说明要求高考考查110个知识点,其中C级要求的有16个,只占14.55%,A、B等级占85.45%,因此其指导方向是重视基础知识。  关键词:试题;生物;解析  对于2017年全国卷的理综试题的生物部分分析如下:  1. 考查基础知识的考点增多,题干简洁了许多,但得全分也不易  例如:31. 血浆渗透压可以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
摘 要:本文通过三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把网络技术融合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网络技术;仿真物理实验室;翻轉课堂实验;跨时空交流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如果能合理、恰当地把网络技术融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实验教
摘 要:社会现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那么在教育教学当中,信息化的教学普及也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点所在。这一方面是要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方案,本文着重对当下的高中化学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 引言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就需要教师对学科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系统性的更新,
《临汾日报》的前身是1948年创刊的《晋南日报》,星移斗转,几易其名,现已走过50年风风雨雨。从1985年改为日报算起,转眼已经13年了。《临汾日报》历经曲折,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过几代报人的艰苦
摘 要:生物是一门严谨、注重实验探究的学科,想要学好生物,实验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在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本文就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实验;教学  一、 引言  生物属于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在生物的发展,学习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摘 要:高考在物理学科中要求学生具备“五大能力”,其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这一项要求,对学生的理科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应考训练中,经常教育学生要能够将部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电学中电流输出功率与内外电阻的函数极值关系;数学中的图象法、极值法、解析函数等几种常见的数学方法。特别是用图象和函数的思想,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可使问题变得简明、直观。数学在物理学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