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师管理模式研究

来源 :机械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e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大学聘请更多的外籍教师,如何更好地管理外籍教师,已经成为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的问题.本文从文献法入手,梳理和总结出三种外籍教师的管理模式:双轨制模式、趋同化模式和同质化管理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提出同质化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外籍教师管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其他文献
后扶贫时代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多元化、融合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但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扶贫主体间缺乏互动,扶贫供给与贫困群体需求错位;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扶贫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错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为适应后扶贫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完善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协同机制,增强扶贫供给能力;打造职业教育扶贫区域协同机制,冲破城乡隔离困顿;优化职业教育扶贫产教协同机制,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消费升级是拉动内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居民高速加杠杆,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构成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加杠杆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居民加杠杆会抑制消费性支出增长,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不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居民加杠杆对消费升级处于中下水平的群体,抑制作用更明显;居民加杠杆对高杠杆变化居民和高房产占比居民的消费升级抑制作用更大.因此,应对当前居民高速加杠杆加以限制,提高低消费能力群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地名变更作为一种行政区划手段,无疑会对区域经济带来重要影响,但其效果究竟如何需要验证.以2001-2018年江西省县级行政区更名为样本,利用行政区更名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其经济绩效进行评估,分析表明:从整体效应看,行政区更名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但不利于长期发展,而从产业异质性影响来看,行政区更名对第二、三产业产值有着显著提升效应,相关研究结论为我国地名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利用江西红色文化丰富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高校加强青年学生革命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江西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不仅是构筑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高校独具特色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体现.当前尽管江西红色文化一定程度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但是受到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性、专业课时限制等影响,江西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多年江西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认为明确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是进行江西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日益凸显.依据人才高地理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对高职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内涵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分析人才培养中出现高技能人才短缺、结构性失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保障、产出高效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理念与路径.从融入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践行立德树人、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打造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回归育人本质,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构建多方协同联动的“三全育人”机制.通过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机制,强化教书育人的功能、打造“三全育人”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提升育人实效.
新时代中国教育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本体责任.教师智慧、忠诚、正义等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的根本道德保障,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责任成为道德自觉.广大教师如果没有教育智慧、忠诚、正义等美德,新时代教育责任将发生流变,将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初心与使命.
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融媒体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坚持价值引领、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思政课堂、注重互动交流、丰富载体终端、完善监管体系、深化媒体融合、营造良好氛围、建设专业团队等创新路径,实现媒体资源利用最大化,凝聚强大合力,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达到最优的育人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除要求独具匠心与精益求精外,还包含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求实创新的职业追求、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及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国内经济转型时期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精神培育的现状,从树立名匠典范、完善现代学徒制、整合专业教学的目标和形式、提供生产实景、引入互联网+五个方面提出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策略.
高职毕业生要实现精准就业,必须充分了解所要从事的就业领域与岗位要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能让校企之间更精准地对接,提高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匹配度.本文梳理了高职毕业生实现精准就业的现实困境,明晰产教融合模式对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动态、迭代、深度合作的特点,分析多元主体参与精准就业的产教融合模式,有助于探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精准就业实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