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战,风多雨多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解读一个政策的全过程,从来都是解读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好方法。8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其中宣布,“将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境内个人投资香港股市”。虽然这一政策目前还没有正式进入执行,但港股却由此进入了一轮新的升势。当天,香港恒生指数,劲升1208点,拉出极为罕见“大阳线”。
  开放个人投资海外股市意义深远。这两个月来港股涨势如潮,也出乎绝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料,因此,回顾一下这次波动,或许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从“平面的市场”来看。
  港股此前最高达到年度高点的23800点,然后回调整理,当时预计跌幅只有10%左右,也就是应在21800点一带止跌,但却意外地向下跌穿过19500点;8月17日,恒指最低曾经探到过19387点,当日只有非常缓慢地反弹。
  到10月11日,港股收在29134点。期间一共37个交易日,港股又从“恐慌性下跌”,再至企稳,再到拉高,可以说是上涨已经超过10000点的“大行情”了。同期的国企指数的涨幅更大,从短线跌穿9000点再涨到19000点,震荡幅度足足1万点。期间交易量成倍放大,多次发生“堵单”,这在一直被认为理性的香港市场十分罕见,由此,香港股民“怨声载道”。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套用阿里巴巴的那则广告,“你和财富只差一点”——从8月中旬亏得“濒临暴仓”,到10月中旬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所有的人都会感叹这种“只差一点”的转折。在港股的交易历史上,也以近期的行情最为“诡谲”。
  我们的问题是,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港股会不会已经到位了?阶段性的高点是否已经出现?难道真如某些评论所言,本轮行情,是“叹地瓜的,解放了叹鱼翅的”(叹:岭南方言,泛指“吃吃喝喝”)?
  这也不一定。
  当然了,自从内地资金进入香港以来,是“A+H(两地上市)”股受惠更多,主力品种的平均股价接近翻番,而民企小盘股的行情并没有跟进。这是因为近期进入港股的外部资金具有相对比较专业的炒作思路,而且有明显的主力机构开始“A”化的迹象。
  以10月10日为例,UBS(瑞银)把神华H的目标价由每股35.15港元上调到101元,理由是给予最高A股市盈率的15%溢价,74倍2008年赢利,且预期未来煤价会再涨三倍,从56美元/吨涨到150美元/吨。而瑞银的这个买入评级,相当于国际其他投行的估值的2—2.5倍。神华H股当天即大涨24.01%。
  其他机构与瑞银的态度相仿,花旗给出中保旗下在港上市的民安保险的买入评级报告,预计上升空间41%,次日民安保险猛涨25%,成交量是平时10倍以上;中银国际则给出海螺水泥的买人评级报告,上调目标价。次日,海螺水泥狂涨2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个人的观点,一般行情的末端都是这样。这真是市场的悲哀:分析员的推荐买入报告一出,不管买入的根据是什么,都可以见到股价不问缘由地上升;只要有人敢给“多头市场”一个买入的理由,所有的人都只能选择“下单,先买了再说…”
  当然,相对于A股,港股的差价是相当明显的,但是不是真正的“价值洼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香港市场,到底有没有实质的区别?
  事实上,炒作港股的资金,与A股可能是同一性质的资金,其炒作背后的真正“推手”,可能正是令内地的人民币储户得以享受“负利率”的同一只手——如果炒作港股的机构,仍然只是市场机构,那么两地行情就是“同质”的,行情的性质,均属“资金推动型”。
  首先,市场的走势,取决于资金的多少。我们知道,工行去年的赢利总额仅为花旗的30%,市值却早已把花旗远远抛在身后;谁能说不是那些充沛的、被银行“负利率”所“撵”出去的居民储蓄,正在购买工行的股票?无论是机构还是普通百姓,最终竟成了工行股票的持有者!
  其次,具体而言,港股的投资者,没有任何选择:一是内地新多资金(包括QDII)加速入市建仓,根据市场发行计划,近期的QDII发行数额极为巨大;二是配合特区政府的减税计划以及开通了更多的机构席位,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三是由于基本面支持,港币坚挺,楼市畅旺,港市资金充沛,不断释放高量。所以无论期货还是现货,诸多市场机构,只敢“做多”,不敢“做空”。
  最后,香港是个相对成熟的机构市场,远非A股能比。港股与A股最大的不同,在于港股处于全球投资机构的“火力覆盖”之内,资金的结构远远不如A股那么“单纯”。所以在任何“高位”,盘中的“浮筹”都不会过分“堆积”,这与内地的单边市场、机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
  我个人的意见,眼下的港股,的确已经值得特别“关注”。短线而言,大市或将回吐,风也多雨也多;但是中线而言,港股的涨势肯定还没有到位。要知道,真正“港股大战”,只要“开战”,至少要打它三到五年,无论多头,仰或空头,均不可能草草离场。
其他文献
全球外包业的成熟与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刚刚普及的“旧观念”面临挑战,越来越多希望通过外包而一劳永逸的企业发现,外包往往只是烦恼的开始    一切都可以外包?    “除了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外,其他所有都可以外包。”这一始于1980年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名理念,如今在全球大行其道。美国大片《变形金刚》里有一段有趣的演绎,被蝎子机器人疯狂追击的士兵被迫用公用电话打国际长途求助,从中东美军基地拨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