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代沟,Ph值拉近母子关系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小时候很乖,人见人爱,别人一见我们母子俩,便说:“你的儿子真不错,又听活又聪明,你是怎么教育的哟!”
  听得我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谦虚道:“哪里哪里,他很调皮,我也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教他什么。”
  小时的儿子对我也真贴心,他小学五年级时,在一篇题目為《我的母亲》的作文中,把他在生病时,我如何悉心照料他的经过写得颇为动情,老师阅后批了个“优”,我看后也直想掉泪。说实在的,儿子有病,母亲理应照料,儿子能如此体谅母亲的难处,说明儿子确实有心。
  怎知,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们母子间的关系竟然有了一些说不出的变化。他开始不让我看他写的周记,接着连他做作业时都不要我在他身边,有时我要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他也不像以往那般有问必答。常常说不了两句,就对着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Please get out (请出去)。”把我弄得哭笑不得。
  我有时会问孩子:“你现在大了,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啰嗦、很讨厌了?”
  儿子想了想,认真地答:“你有时是有一点啰嗦,但还不至于讨厌。”
  我问:“要是妈妈离开你,你能独立生活吗?”
  他大概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偏着脑袋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道:“估计行吧,那样我就要一日三餐在学校搭食了。”
  这样的话题持续了一个学期,到他初中二年级时,一有休息日,就关起房门,自己玩电脑、看书,有时整整一天,也不愿和我多说话了。我担心他会沉溺于游戏中,影响了学习,损坏身体,便要他注意休息,儿子却不耐烦:“Get out!”气得我直翻白眼,差点没背过气去。
  儿子明显长大了,和母亲渐渐地有了疏离感,对于这种新变化他不觉得有什么,我却在感情上有点受不了,难道我和儿子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就这样完了?我由此不得不想到“代沟”这个词。
  一个周末,我收到了一期《少男少女》,里面有一份“母子关系‘ph值’的测试”,我自己先在试题上作了自测,觉得成绩还可以,就叫儿子做做这测试。儿子正忙着写作业,一看那些试题,笑了笑,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我说:“你再忙,也得把这测验题做好,用不了几分钟的。”
  儿子望了望我,拿过杂志,飞快地在自测题上打起圈来。只1分钟,儿子已经做完了那12道试题,把笔一扔,写他的作业了。
  我赶紧拿过他做的试题一看,孩子给母亲打的最差分只有3题,还有两题是得1分,这就是说,儿子的总分有8分,成绩优良,说明他和我的关系还是融洽的,测试的结果还进一步安慰我,儿子和妈妈都是很会控制情绪的。
  呜啦!这自测题竟然把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放下了,儿子是爱我的呀!他在反省自己,在“妈妈叫我做的事,我不会按照她的吩咐去做;妈妈指出我的错误,我会驳嘴反击”这两道题里,他给自己圈了最低分。在“我做错了一点小事,妈妈就会喋喋不休”那栏里,他却圈了“偶尔发生”。我还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圈“我会经常对妈妈隐瞒一些重要的事情”这题,令我百思不解的是,他到底对我隐瞒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很想要儿子向我解释一下,儿子却埋头写他的作业了。
  我无奈地笑笑,儿子已经长大,他有自己的主观看法,还是让孩子心中保留一点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吧。
  (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处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为理想教育的过度理想化、被定位为知性教育的知识化等倾向,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权利、发展,背离了高校德育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转向,这种人本转向首先是将教育的参与双方都视为实践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主体,都是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
人们常说的关节炎是指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指膝关节)酸麻疼痛,也常称为“老寒腿”。关节炎多在气候转冷、天阴下雨时疼痛加重。  其实,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老寒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如骨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这种病属于“痹症”,主要是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痹阻于经络,使经络不通,引起腿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治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
一、把握本质 高起点——校本教研的实践定位    苍南县是教育大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且发展不平衡。在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教育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规模”向“内涵”的转变,由“建大楼”向“育大师”的转变,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理想目标,教育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铺开、内涵发展阶段。
制度是条文是惯例,是要求遵守的准则,不管是见诸文字的或是口耳相传的,都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据,而制度文化是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反映,是融化到血液中的自觉自愿的体现,是不可捉摸不可量化的。学校里有式样繁多的文化,文化有优有劣,制度文化也有优有劣,只有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一、制度是约束力量    有人群就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有组织就有制度,不遵守制度就会被组织排斥在外。基础教育阶
一、学规    学规,是古代学校规章的总称,犹今日之学校章程。最初仅为学子在学时有关思想行为之要求和规定,如《管子》的《弟子职》。到宋代则发展成为学校和书院的规章制度,如《白鹿洞学院揭示》。明清时期的官学学规,则偏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定,如《圣谕广训》等。学规在文体上,兼用了语录和文赋等语文形式。  清张伯行作《学规类编》,辑录宋、元、明时期程朱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虽然有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辅导员等齐抓共管,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方式方法问题。例如,学生工作部门主要投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务之中,无法深入到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他们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虽说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教师,但是在高校重教学、重职称的环境中,他们自身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他们的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严重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可以视为叶圣陶先生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而进行的努力。1931年1月,叶圣陶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到开明书店当协理,主编《中学生文艺》和《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杂志创刊于1930年1月,起先由夏丏尊主编。《中学生》杂志自始就像和煦的春风,薰沐着广大的读者。自1931年3月号(总第13号)起,改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在介绍辞中说,《中学生》是“为中学一切利
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风,关系到知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风,关系到知识界、学术界的声誉和科学人才的成长;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教育学风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    一、由季羡林提出“三辞”想到的教育学风问题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
量体载衣,因地制宜,是学校教育科研“经济化”、“实用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即在这一路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困惑与反思,催生课题    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完全读懂教材内容,抓不住中心,理不清层次结构,制约了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养。特别是在检测应试中,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