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z8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多才多艺,诗画书乐无不精通,是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王维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可以四十岁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主要是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思想比较奋发向上,其诗歌也是积极乐观的。后来张九龄罢相,朝政日非,“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出仕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消积隐遁。这期间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唯以禅诵为事。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把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推向了顶峰,也成就了王维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的崇高地位。
  今天,当我们品读王维的山水诗,那一份空灵,那一份寂静,仍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在入境之中追求的那一份孤独和寂寞。生活曾一度使人憧憬,他曾像少年的杜甫,中年的李白一样高歌过事业功名,随着九龄的罢相,他的热情却比他们冷却得更快,这是从开元末年开始在庶族知识分子中弥漫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反映。幻想破灭了,激情消散了,何处是心灵的家园?在禅宗那里,王维找到了心灵的避难所,在自然那里,王维找到了诗的载体。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终产物。禅宗(主要指南宗)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人的自我心性,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不过是这个自我心性的幻想而己。只要达到“明心见性”,即觉悟到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静便是成佛的境地了。正是在禅学昭示下,王维先到终南、辋川寻求正果。但他所追求的空寂并不是那渺无人迹的所在。禅宗既主张不脱离生活实际体悟心性,又反对以“空”对“空”的修炼方式,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超然人生态度,极受王维的青睐。“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王维《与魏居士书》),他自信一颗耽禅的心灵就足以消去世上纷扰,一门一户就足以从精神上隔绝人世,正所谓“菩提只向心觅”“随所处恒安乐也”(《坛经》)。“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王维《济州过赵叟家宴》)。王维追求的“寂”是摆脱烦恼,“静”是佛家的绝弃苦患。他是以“靜”为美,以“寂”为乐,以“空”为境界的。他追求的是“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王维《裴右丞写真赞》)。表现为追求无为清静,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他将整个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努力在自然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土,品尝着那种空寂、闲适的美。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栾家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王维《鸟鸣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
  在王维的诗意空间里,那在秋雨石榴水中惊起的白鹭,那在寂寞中开放又凋落的芙蓉花,那在空山桂花香中被月光惊醒鸣叫的山鸟……无不表现出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慵懒而颓唐的情绪,使人感到他在人境之中的寂寞孤独和陶醉。
  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他的山水诗中。他欲表现山水,首先便是对山水景物的心灵观照和体晤,以主观的生动气韵灌注万物。禅家的最高境界是“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诗家的最高化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美丽的自然面前,常常是无言地微笑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坐看”一联,表现出一种孤怀,是形式上的孤独。然而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却标志着一个从“多”到“一”,进而趋于“无”的演化过程。形式上的“孤”与“无”也就成了实质上的无穷、无尽。诗中运用了“水穷”“云起”两个意象,从听觉上拾得流水潺潺的动态画面,从视觉上觅得遥映空阔碧天的静态画面,从而由动与静交融中唤起一种静穆而崇高的通感效应,缓缓的溪水溶入远处的白云之中,由空灵而唤起一种虚无感,因而将自我融入到宇宙的流变之中,瞬间深悟物我两忘的禅趣,构筑了诗的天地,更营造了禅的世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僻静的山问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竹林深处不时传来浣女清脆的笑声。这一切显得多么清纯,丝毫未受尘世的污染。此时,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被激发了出来,他以圆满灵动的自我心性去感知它们,他从每一缕月光,每一滴山泉中读到了生命存在的最深奥的秘密。他尽情体味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这是一种空灵清妙的美感,更是一种超然自得的禅悦。
  王维追求禅的“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当诗人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流走。他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他把无知无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并同无形的宇宙生命合而为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谷中疏钟动,渔樵稍欲稀……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王维《归辋川作》)
  无论是青苔上的阳光,还是暮钟、浮菱、杨花,都是诗人看到听到的“现前真景”。但放在他的诗境中,就成为心灵的写照了。傍晚深林,青苔上一缕柔和的夕照,寥落之中忧郁的暮钟,纤弱的菱蔓,飘曳的杨花……都和人的心理有某种内在的契合关系。在这里,外物与心灵,天与地的界限已了无痕迹,呈现的是灵光普照,和气周流的禅境。
  佛学的浸润,禅定的调心,使王维的世界观、审美情都受到熏染,置身万法之中,就不能不外化而形诸笔墨,创造出深具禅味的艺术境界,达到主体和自然的最大和谐,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安祥。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以禅的体晤方式为诗的体悟方式。
  纵观王维的心路历程,很能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欲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宗法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他们在这超然物外的山林中咀嚼生命的轻重,抚平心灵的伤痛。
其他文献
鄉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区内经过长期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這种意识形态带有较强烈的地方特色,包括如自然景观、地名沿革、民间艺术、语言文化、名人轶事等在内的民风民俗。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文化熏陶,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对乡土文化进行选择性渗透  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胡同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水浒传》中的精彩选段,这篇小说构思精巧,独具艺术特色。尤其是文中的“物件”。这些小物件看似没有多大用处,其实它们牵引着各色人物出场以及或间接或直接表现着他们的行为意图,同时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对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小说主题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它们的作用,定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旨趣。  一、“物件”牵引人物出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一帕子物事”,出现
12月12日,广东肇庆首个水电行业协会在怀集成立,开肩了该市小水电企业有“家”的时代。怀集是著名的“全国小水电县”,目前,全县小水电企业达N250多家,装机容量28万KW,小水电年发电
小水电开发不仅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能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兵团结合河道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时,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兵团水电事业,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
2009年6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张德江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次水利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回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这个观点应该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不注意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美的闪光,去思考生活中别有意味的那些瞬间。其结果是,学生的习作往往或多或少存在“假、大、空”的弊病,有的甚至胡编滥造,严重偏离了生活这个宝贵的源泉。  一篇精美的文章,总是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痕迹。譬如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父亲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站。
目的:评估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s)偏位和波阵面(波前)矫正人工晶状体对高阶象差(HOAs)(3至6阶)眼的理论性作用。方法:伴有4阶球面象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仅(-0.287μm 6mm瞳孔)。一个有相
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显示,尽管个别国家经济情景并不明朗,风能、太阳能,
在传统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視程度还是不够,并且在进行阅读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影响,对阅读没有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且对阅读缺乏学习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
编者按:椐权威部门统计数字表明,"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完全达到了8%的目标,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外汇储备达到1580亿美元.如今,我国在12天时间里创造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