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对立

来源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关注。
   关键词:《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生态意识;生态批评
  
   一、前言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作品《老人与海》。小说中除了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赞扬人类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外,还在生态层面表现出了自己的关注与思索。本文就海明威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使人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建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生态环境。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无依无靠,与大海相依为伴、和睦相处。小说细腻地表现了他跟蓝天、星星、鱼、鸟、海豚、海龟甚至带虹彩的气泡之间的心灵感应与和谐之美。他爱大海,总是“拿海洋当作女性。她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兄弟朋友。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朋友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2.自然给人美的享受
   海明威笔下的大自然充满魅力与生机,他描绘了动人的海上美景。在桑地亚哥出海后,作者是这样描写的:“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岗一般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蓝色,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水面上没什么东西,只有几摊被太阳晒得发白的黄色马尾藻和一只紧靠着船舷浮动的僧帽水母。它那胶质般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闪现出彩虹般的颜色。”海面上的情景,给他以清新美好的印象,激起他心灵的美感和愉悦,这就是审美学上所说的“悦形”。这些描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清楚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3.人对自然的依赖
   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目的和其他渔夫一样,都是为了维持生存。虽然他崇拜大自然,热爱大海、热爱蓝天、热爱海天之间的各种生物,但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又往往不得不对其下手,甚至加予扼杀或破坏。在钩住一条大鱼并被其拖着漂流于海面的时候,他虽然对那条鱼表示怜悯,心里想的却主要是“这是条多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的话,就能够拿到市场上卖多大一笔钱的”。在杀死大鱼后,他心中仍然想着“看样子它不仅仅重一千五百镑……倘若按照三角钱一磅来计算,该是多少呢”?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得知,老人与马林鱼的搏斗从表面上看,是他与马林鱼的对立,但实际上是迫于生存的无奈。这些话说明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对立
   老人与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是人与自然界对立斗争的写照。老人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老人钓到马林鱼后,大鱼却把老人和船一起拖向远海。老人降服了马林鱼后,却遭到了鲨鱼的进攻。老人用尽一切办法打退鲨鱼的进攻时,大马林鱼却成了一副骨架。这在启示人们: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是相互聯系的,我们不能企图向自然无节制、无理性地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规律无休止的报复与不可想象的严惩。后来桑提亚哥也意识到这一点,“我真不应该出海这么远的”“我出海太远了”。
   可见,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和谐的统一是依靠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主人公桑提亚哥以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是人与自然界对立斗争的写照:一方面,老人杀死大马林鱼象征着人通过智慧和力量征服大自然;另一方面,鲨鱼的袭击则象征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企图向自然无节制、无理性地索取,不能“走得太远”。
   四、结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为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贵,人的尊严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强调与肯定人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人类本身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切不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了解海明威的生态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同时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这便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在这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海观译.老人与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吴静.<老人与海>的教育视点[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就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胜、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孜孜追求的目标。语文课
期刊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音乐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能促进音乐教学改革.本文论述了当前初中音乐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g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绝不能从它
期刊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可忽视和逾越的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体现初中生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力求做到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等方面的转化与结合,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感
期刊
《走进灵州》(中华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版)是白述礼教授继《大唐灵州镇将》、《大明庆靖王朱栴》之后,又一部关于宁夏史、古灵州史研究的力作。述礼先生将届八旬而笔耕不辍,其落落心源和堂堂胆气,令晚辈后学钦敬不已。《走进灵州》以古灵州城址的考证考古研究为基点,以对古灵州的历史演进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观照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和人文文化,是迄今为止灵州史研究的大成之作,兼具学术研究和文化
期刊
摘要: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活力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
期刊
2010年全国Ⅰ卷第22题是一道数列问题,主要考察递推公式的灵活转化,共有两问,其中第(1)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解出,而第(2)问难度较大,所给答案也较为繁琐,学生不易理解。下面笔者从基础知识出发,主要对第(2)问的解法予以探究,仅供同学们对比参考。   题目:已知数列{an}中,a1=1,an+1=c-■   (1)设c=■,b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求使不等式an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大凡文学名家都格外重视对作品的润色、修改。一篇好的文章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写是关键,改又是写作成功的关键。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重视修改,有时甚至“不忍心”将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删减掉,至于该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总是不得要领。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讲古代文人修改文章的佳话,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
期刊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提问时,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马上举起了小手,他的小手不停地向老师摆动,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果然,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一听他发言,所有听课的老师才发现,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说话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看得出,他在努力把话说清楚,可是,他越是着急,越是说不清楚,急得他鼻尖上冒出了许多汗。也可能老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没有让他说完,而是淡淡地对他说:“听说你
期刊
德育工作不同于教学辅导,没有大纲试题,更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如春风化雨,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绽放朵朵奋进的心灵之花。   一、树长远理想,定短期目标   我们应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民族的关注,结合自身有益的兴趣,树立他们长远的人生目标,从而將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当中来,并为了理想而制定短期目标,通过逐个实现来增强他们的信心。   周恩来曾有名言:为中华之
期刊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2条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有很多种,但这跟我们对古诗文教学缺少充分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跟当前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