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课堂中的变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05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阐述在地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变化技能,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记忆,呼唤学习热情,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地理课堂;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变化具有可以传递信息;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呼唤热情。它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表现。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使教师的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时把‘高’、‘寒’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100﹪。
  2、目光的变化:眼晴是心灵的窗户,她随时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多种感情,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可以通过目光的变化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教师期待目光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由于学生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开口。这时如果教师把目光变化为亲切期待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询问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变得放松、大胆,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的变化获得信息反馈。实践表明:当学生兴奋时,对事物就感兴趣或领会了教师意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时,瞳孔变大;反之变小。这时教师要调节教学方案。教师在目光变化时要自然、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在讲课时,教师不能总盯着天花板、灯棍,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彩奕奕,切忌暗淡无光昏昏欲睡。视角变化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学生觉得老师心不在焉。教师目光变化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表情的变化: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所证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一种鼓舞,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
  4、手势的变化: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1)批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类手势。(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立即回答。(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4)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如:山东象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有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扣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位置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讲课时应站在讲台为主,但也不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适当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如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使学生都能看到黑板的各个部分。当让学生到讲台前读图时,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欣赏。这样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情况。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位置变化给予暗示性批评,即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信息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变换信息输送通道,尽可能使学生使用各种感官。
  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主要指地图、图表、投影等,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效率最高的,但教学中易疲劳。
  1、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留有丰富的余地,在教学中使用效率最高。
  2、触角、嗅觉通道和学生操作:触角、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機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内容特点讲解、观察、谈话等组合。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
  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如,学生看书、练习、讨论、读图等不断交替变化激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运用变化技能注意的问题
  1、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
  2、变化技能之间,与其他技能之间联系要流畅。
  3、运用变化技能要有分寸,要自然,不要夸张。不能使用过多,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纷纷涌现课堂。然而,大中专院校的实训环节仍然采用传统的实训方式,该方式存在实习基地数量和实
[摘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课堂上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引导学生提问对展开学生思路,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引导学生提问的常用方法有: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教给学生常规提问;指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提问;鼓励学生随机提问。  [关键词]化学课堂;质疑;发现问题;提问;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质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师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地学,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就是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内容,充分准备,让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而非拘于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教学永远是遗憾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插图作为辅助是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简洁直观,在课堂教学上用好插图能够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高考中生物科的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一直是重点题型。因此,如何看图、读图、析图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好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他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二
中图分类号:G4  对刚接触化学科的初中生来说,如何让他们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