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来,西方媒体对拉萨暴力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配合藏独分子在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过程中的拙劣表演,引起了国人的一致反感和愤怒。为何一向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媒体,会有如此表现呢?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我们的对策。
  
  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对策
  □文/刘海明
  西方部分媒体对拉萨暴力事件和奥运火
   炬传递的歪曲报道,背离了起码的新闻伦理精神,也是对西方“新闻自由”的莫大反讽。我们的目的,不限于仅仅是认清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更应该寻找对策,化解危机,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是新闻的血液。电子信息时代,新闻几乎没有国界,成为全球共享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时效性成为新闻的“卫士”。一个新闻,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传播,等于给谣言腾出了大道,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被动状态。在此次西藏骚乱事件发生的数天时间里,国内媒体错失了最佳的报道时机,给事后的新闻补救工作造成了诸多客观困难。注重时效性,也是恪守新闻自由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第一时间将真相告诉世界,不仅天塌不下来,相反还能占据有利的舆论攻坚阵地。
  此外,尽管西方的新闻理论不愿承认“宣传”的客观存在,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西方新闻界在宣传上所下的工夫,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外宣工作。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在对外新闻报道时,都是国家的“形象大使”。西方部分媒体不惜违背新闻伦理,在拉萨暴力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报道上做文章,看似媒体自己的行为,实际上还是为其国家服务的。因此我们的对策之一是要在对外宣传方面做好文章,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一位身在加拿大的普通华裔学生,制作了一个七分钟的视频《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挂在火爆全球的视频分享门户youtube网站上,每天浏览量达几十万次,评论上万条,可谓是“分秒必争”,在西方主流媒体引起巨大反响,让西方人瞠目结舌。
  为此,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把中国的真相宣传到他们的国度里。正如国内一些专家所言,要突破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议程设置的框架,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我们只有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加强感染力和软传播,开展公众外交、民间外交等,让被传播地区的传播者说出我们想说的话。他们的切身感受和话语方式,会更有说服力,传播效果会更好。
  此外,我们的新闻媒体在揭露、批驳西方部分媒体拙劣行径的同时,同样可以利用他们的自由模式,把我们国内的新闻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而不是只靠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外语节目等有限的几家新闻机构。我们的网友,在关键时刻制作的《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视频,被外电誉为比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影响力。也许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可以请在海外的留学生,以及国外的公关公司,有目的有计划地制作发行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视频节目和画册等,潜移默化地改变部分不了解中国真实现状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西方世界口水的背后
  □文/王凡夫
  2008年,中国人再次领略了西
   方媒体和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偏见。西方反华的视角早已不限于3月的“藏独”事件,而是扩散到富有普世精神价值的奥运圣火传递,甚至引发某些西方学者和自由撰稿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的老调重弹的争论。中国人——2008年的艰难行者——应该从中领悟到什么?
  西方媒体乃至西方世界的对华偏见并非偶然与巧合,其实质是历史上排华反共情结与现实战略利益需要两者相互作用的必然现象。
  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应该说从17和18世纪便初现端倪。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为今天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法国思想家,其实内心都存在对中国的蔑视。随着清王朝迅速衰败和国民党政府日益窘迫,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评价更加直率,并且毫不掩饰其俯视中华文明时的傲慢与偏见。尽管西方此时仍有一些喜爱中国文化,并力主客观分析对待中国的学者和观察家,但西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已可悲地浓缩为几个贬义词:衰颓、狡诈、麻木、没有灵魂……
  如果说西方人的这些偏见属于文化偏见,来自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人价值观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那么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则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或者说史无前例的政治偏见。以意识形态画线的时代,无可避免地催生了空前绝后的敌意,也塑造出人类历史上首次接近于零和游戏的东西方对抗。以“实力(权力)政治”为基石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更是为这种敌意与对抗推波助澜,客观上更加深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鸿沟。新中国成立后出于自卫目的而介入的几场战争,在西方人眼中,更是毫无疑问地为其“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充分“理由”。西方世界在新生的若干红色政权面前备显惊慌,几乎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其加以遏制与消灭。
  西方如此心理,在呼唤互利合作的今天仍不难见其影踪,哪怕是在中国积极交友、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今天。从“热战”到“和平演变”,从“和平演变”到对台军售和“中国威胁论”,从“中国威胁论”到“人权问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从“人民币汇率问题”到“气候问题”、“达尔富尔问题”,乃至此前发生的“藏独”事件和“奥运问题”,其贯穿始终的,无非仍然是毫无新意的遏制与消灭!
  当然,在中国国内政治转型促进外交战略转型时,难免会引发外界诸多推测与不确定。家贫底弱的中国在走向世界时,必然会经历一个与外界的磨合期。中国的发展能给现有国际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吗?中国会遵守现行国际体系制度吗?发展的中国在日后是否与现行国际体系产生冲突?中国会像历史上那些崛起的大国一样,不可避免地实施侵略性的扩张政策吗?产生诸如此类的疑问并不稀奇,也并不可怕,更何况许多提问者,其实带着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善意期盼。但可怕的是,如果在各国都在提倡和平与合作的今天,那些一向好为人师、主张“平等和宽容”的西方人,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无端地制造隔阂与挑战,则不能不说是全人类的一大讽刺和一场悲剧。而从另一方面说,今天西方媒体的那些杂音,也充分反映出西方世界在看待中国崛起时的慌张和不自信。
  看破西方世界的心理后,中国人不难找到应对之策。此次口水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绝好的“镜子”,照出了事实真相和矛盾。只要我们保持耳聪目明,自强不息,带着日本人的执著和美国人的潇洒去工作,去生活,可以相信,在未来某天我们回首往事时,脸上会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
  
  看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
  □文/王欢妮
  2008年3月初,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
   力事件,以CNN、BBC等为首的西方媒体出现的大量失实、歪曲报道,再次暴露出其“新闻自由”的虚伪性。
  凡事皆有自己的逻辑。新闻逻辑可以简单表述为:源于事实,尊重事实,传播事实,重构世界,拒绝偏颇。新闻逻辑主导下的新闻自由,令人景仰。背离了这个逻辑的新闻自由,只能以神话的形式出现。美国学者菲利普斯认为,在美国新闻自由是个神话,是一个谎言,新闻媒介实际上是业主和赞助商经济利益的“人质”。一次“拉萨事件”,足以令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现出原形。
  单维的自由:自由是多维的,新闻自由也是多维度的自由,它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而单维的自由,要么是新闻报道主体在媒介上的独白,要么是新闻主体为达到报道意图的素描。在新闻实践中,单维的新闻自由成为新闻媒体“制造新闻”的技术手段。在拉萨暴力事件报道方面,有些西方媒体在引用中国媒体公布的伤亡人数时,有意加上“未经证实”的字样;在转发中国媒体关于歹徒施暴经过的稿件时,不忘加上“藏族人出于对政府的积怨”等语句。这种报道手法,既是对中国媒体的不信任,也伤害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自尊心。
  臆测的自由:新闻界以服从客观事实为最高原则,与不负责任的臆测水火不容。遗憾的是,西方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拉萨暴力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新闻时,以拙劣的臆测手段,或看图作文,或凭空臆测,以达到难堪中国之目的。3月18日德国《柏林晨报》网站将一张中国公安武警解救被袭群众的照片,硬说成是在“抓人”;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网站刊登的一幅照片称,“中国军人”将抗议者拉上卡车,但图片显示的却是印度警察。可想而知,有了“臆测的自由”,大象也会在天空中翱翔。
  加工的自由:西方一些媒体的“新闻自由”,其实是新闻从业人员“加工”新闻的自由。真正的新闻,也需要裁减、拼图,但这样的加工需要以遵循新闻逻辑为前提。而英国广播公司(BBC)2008年3月17日在网站上刊登了一幅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公安武警协助医护人员将受伤人员送进救护车的场景,但BBC给出的图片说明,把救人说成镇压。3月下旬拉萨社会秩序已恢复正常,但CNN刊登的一张照片显示的却是军车在街上行驶,旁边有一辆汽车在焚烧,前方则有人在奔跑。原照片右面本来还有一些参与打砸抢烧的人向军车投掷石块,不知何故被裁减掉了。这种“加工的自由”,无不渗透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话语倾向。显然,他们将新闻自由异化为不要新闻原则随心所欲地“加工”新闻的自由。
  哄骗的自由:单维的自由、臆测的自由和加工的自由,一旦堂而皇之地以新闻报道的名义采编、报道,这样的媒体享有的哪里是新闻自由,而是哄骗受众、愚弄受众的“自由”。西方媒体的“哄骗的自由”,时而“张冠李戴”(德国N-TV把尼泊尔警察抓捕藏独分子说是中国警察),时而颠倒黑白(BBC把武警救受伤者说成是镇压),最终出言不逊(CNN主播卡弗蒂发表辱华言论),以赤裸裸的语言丑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众的形象,其实质是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哄骗观众。
  矮化的自由:恶意炮制的虚假新闻意在进行歪曲,而歪曲的结果是矮化。譬如4月9日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的当天,当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因安全考虑被迫改道后,BBC主持人在直播这一新闻时不仅数次笑出声来,而且公然说:“国际奥委会尴尬,让中国政府尴尬,让旧金山市尴尬”;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奥雷利和逗笑客串米勒在“奥雷利实情”的脱口秀节目中,更是迫不及待地为反华势力支招,教观众如何“让中国人丢脸”。
  西方“新闻自由”旗帜下掩盖的其宣传工具的虚假宣传和一贯偏见,其结果是新闻媒体背离了成为社会良心的公众期待,最终损害的是全世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声誉。■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讲师
  编辑:韩铁马
其他文献
还记得《尼尔斯骑鹅历险记》里面的小人吗?他骑着自己家的大白鹅飞行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奇妙的风光。你有没有想过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不用受别人的制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个人飞行器,可让武警、特工和特种兵们率先享受到飞翔的乐趣。终将有一天,当犯罪分子面对从天而降的神警们时,他们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007追凶记    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中午,代号为007
在现代西方社会,贫困和失业等不再被认为是个人能力低下的问题,政府有责任介入民众生活,帮助生活贫困者,以保障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张“安全网”,也就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可谓量大面广。尽管向每个社会保障金申请人发放与否,并不足以对社会政策整体产生直观的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对个人而言,可能直接影响到他能否享有最低限度的生存和最起码的尊严。因此,就更有必
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小 方    “为了我们的兄弟情谊,干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手捧酒坛,酒杯,欢呼他们在桃园结义,富有动感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杨秋宝先生的三国人物系列作品中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扇面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如此精美、传神的画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的特点!”笔者不由得感叹,在画坛上耕耘了40年的杨秋宝是个乐观、自信的人,他执着地在绘画事业上进行不懈地探索。由于他聪敏好学,无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城市里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也可成为外来劳工,英文是informal worker,给出了农民工的定义——非正式工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逐步实现城市化,是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普遍规律。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是国家实现现代化之必然,但匆庸否认,在目前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在客观上对城市和农村都存在潜在的
东京秋叶原,美丽恰如其名。位于千代田区的这个电器购物天堂,时尚、新颖,充满活力,吸引了无数来访的游客。初夏时节,离肃杀的秋季还很遥远,然而一阵利刃乱舞过后,七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像秋叶般凋零。静谧、祥和、温馨的氛围不再,“日本安全神话”毁灭了!日本举国震惊。事发第二天,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特别召见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泉信也,责成相关部门调查血案的社会背景,以便采取对策。日本政府表示,将对嫌凶使用的野外求
蓝天白云下,这里草木葱茏,鲜花娇艳,一幢一幢别墅俨然似一处私家大花园。然而哨兵站岗、高墙电网的独特符号,却让它的一草一木都披上肃穆、神秘的面纱。也许你会好奇地问这问那呢,那就让我来告诉你——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    在上海女子监狱,关押着不少聋哑女罪犯,其中有一名江苏省籍聋哑女涉毒犯郑某。五十多岁的她,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入狱后,因失去了毒品的依赖,发病时疼痛难忍呼天喊地,也由此对改造
在他上任总经理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以及非法所得近3000万元,平均每天受贿和非法所得1.2万元,为了受贿,老婆儿子齐上阵。面对洪水般涌来的巨额行贿款,他说只因自己菩萨心肠心太软,人家一声声“大哥”和“老总”,不收钱就对不起人。他还有句口头禅:“人情大于王法,关系重于制度。”还有,“三万、五万不过是点小钱而已。”惊哉奇哉!这是怎样的一个国营大型企业阔老总?      200
编者按:垃圾短信的泛滥已经成为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困扰,随着垃圾短信重要来源的揭示,“透明社会”中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权和安宁权已经触动了法律的神经。    个人信息保护与垃圾短信的遏制  □文/黄武双    随着分众无线公司掌握了我国两亿多手  机用户(占全国手机用户的40%)详细资料的内幕被揭开,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个人资料是否已成为“公共资源”和被他人用来牟利的“资本”。我们在寻求保护自己个人信
良禽追彩鳳,嘉木伴梧桐  细心的观众早就在大鹏自导自演的多部影视作品中发现了胡歌、孙俪、周冬雨等众多明星的身影,大家不禁纳闷:大鹏的好人缘从哪里来?  2009年年底,《乡村爱情》举办宣传活动,大鹏搭档一位央视女主持人,他的精彩主持赢得了赵本山的青睐。赵本山来到后台对他说:“小伙子,你表现不错,小心我给你收了当徒弟。”谁知大鹏说:“赵老师,谢谢您表扬我,我很开心,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我连自
◎编者按:2009年7月11日清晨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两位老人的敬意,仅以这一方小天地,静静地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季羡林、任继愈:那个时代培养的大师  关键词:那个时代 大师    98岁的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