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光感受器细胞层与视力的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IS/OS连接变化,并分析IS/OS连接变化与视力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确诊为DME患者155例(310只眼),应用OCT检查,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IS/OS连接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DME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IS/OS连接缺损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01,P=0.0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9,P=0.000),IS/OS连接缺损长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29,P=0.000)。IS/OS缺损长度任意两组之间的患眼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ME患者黄斑区IS/OS连接改变和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的关系,对判断患者的视力、预后及病情随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OCT对手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确诊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8例(1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离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个月,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OCT检查黄斑部视网膜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OCT检查所有患者黄斑部牵引解除,视网膜表面异常反光带消失,黄斑中心凹恢复接近正
目的观察房角分离术加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宝安区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9只眼),均行房角分离术加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观察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
目的探讨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抚顺市第三医院眼科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病例22例(22只眼),对这些病例行囊肿腔体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填充,将囊壁撑起,囊膜暴露,再继续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2例(22只眼)患者囊肿全部完整剥离切除,成功率100%(22/22),术后观察半年,无复发。结论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囊
侧转非共同(lateral incomitance,LI)在非麻痹性外斜视斜视患者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斜视手术前后都可发生,LI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手术是影响LI的因素之一。治疗外斜视的单眼水平直肌手术作为非对称性手术,既可解决术前存在的LI,也可能使术后产生新的LI,术后LI会影响患者侧方注视时的双眼视功能,患者在功能和美观上都容易产生心理负担,生存质量也将受到影响。文中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硅油取出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硅油眼黄斑前膜患者48例(48只眼),患者均行硅油取出、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玻璃体腔注入2 mg曲安奈德。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视力及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术后两周、1月、3月,患者BCVA逐渐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与性别、年龄、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以2011年克拉玛依市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维吾尔族中小学生6~18岁完整资料326例(652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中位眼压为17.0 mmHg,平均中央角膜厚度(545.
目的利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水平斜视患者眼表泪液情况。方法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水平共同性斜视(82例外斜视及67例内斜视患者)的眼表情况:包括泪河高度、刺激性泪河高度、眼红指数、非侵袭性BUT、平均BUT等。结果外斜视患者泪河高度为(0.21±0.06)mm,内斜视泪河高度为(0.17±0.05)mm,两种类型斜视患者第一次BUT<6 s,平均BUT<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LTP)和自体结膜移植(CAG)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3~2014年在解放军324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3例,分为两组:低温等离子组(LTP组,30例)和自体结膜移植组(CAG组,33例)。LTP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低温等离子处理创面,CAG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其他相关治疗相同。术后观察:局部手术部位充血评分
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后俯卧位和可调节二种体位的比较。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1~1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的68例患者6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后,分为2组:29只眼纳入术后严格俯卧位组,39只眼纳入术后可调节体位组。病人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术前2组之间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移植术后,导致其复发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2010年3月29日至2016年3月8日期间在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接受治疗的93例翼状胬肉患者,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及随访记录患者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胬肉类型、HE染色病理切缘淋巴细胞数量,血浆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染色胬肉组织上界、下界及鼻侧切缘SDF-1表达情况,对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病例回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