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药治疗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wh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由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静脉高度曲张和以视乳头为中心的广泛出血为特征、视力急骤下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眼底血管性病变。发病较急而治疗困难,常因失治误治而造成终身视力损害,甚至失眠。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运用中药活血化淤通络为主,自拟“归芍汤”随症加减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眼科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在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就诊时视力眼前指数3眼,0.1-0.4者41眼,0.5-0.8者21眼,0.8以上者8眼;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7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94例,6例因有脑梗塞及其它合并症者未作造影,100例患者中中央静脉阻塞25例,分支静脉阻塞6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等。累及黄斑者30眼。
  2治疗方法
  应用自拟方“归芍汤”,活血化淤通络为主。方剂组成:当归、炒白芍、生地、丹皮、王不留行、决明子、川芎、丹参、车前子、旱莲草、女贞子,据病情发展随症加减。
  早期视力急骤下降,病情有发展加剧之势,此为“热”重,治疗当凉血止血而不留淤,以归芍汤加侧柏炭、蒲黄炭、白茅根等药。中期视力减退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趋于稳定,此时,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以归芍汤加桃仁、丝瓜络、生蒲黄等。后期视力恢复,但网膜出现硬性渗出或一些增殖性改变,以归芍汤加软坚散结之昆布、海藻、生牡蛎等。发病期如有全身感染病史,热毒较重者,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1]:治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荧光血管造影静脉管壁无渗漏,视力明显提高,无并发症。好转: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荧光血管造影渗漏减少,视力略好转。未愈:网膜出血未吸收,出现黄斑囊样变性,出血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3.2结果:100眼中,治愈54眼(54%),好转39眼(39%),未愈7眼(7%),疗程最长一年,最短二月,总有效率93%。
  4典型病例
  陈某,男,68岁,2004年4月5日初诊。患者诉1天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头痛,心烦。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1.0,右眼底可见颞上方大面积火焰状、点状出血,少量絮状渗出,波及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动脉细,静脉迂曲扩张,部分中断。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颞上支静脉有渗漏。诊断为视网模颞上支静脉阻塞(右眼)症属中医血热淤滞,治宜凉血止血通络。方用芍归汤加侧柏炭、白茅根、藕节。日1剂,水煎服。服15剂后,右眼视力恢复到0.4,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絮状渗出消退,但出现大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再以归芍汤加海藻、昆布、生牡蛎,继服20剂后视力恢复到1.0,眼底出血及渗出物全部吸收,无机化物形成,随访1年无复发。
  5体会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可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为单眼发病,偶有双眼者。其病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是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中老年人中央静脉阻塞的常见病因。血管内膜炎、中毒及病灶性阻塞多见于年轻人;二是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粘稠度过高,血流速度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三是眼眶内压力升高。如眶部外伤、水肿及炎症引起急性眶内压力升高,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汉回流受阻。
  对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治疗早有临床报道[2],研究也证实,活血化淤之中药可以溶栓,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3]。祖国医学认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暴盲”之血淤症。此病早期表现为“热”,后期表现为“淤”,体胖者有痰浊,年老体弱者有虚损。病情复杂多变,单纯运用西药溶栓、扩血管等治疗,疗效较难满意,自拟归芍汤中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活血化淤;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凉血滋阴养肝;王不留行、川芎行气通络,车前子、决明子清热利湿,消肿明目。此方虽以活血化淤通络为主,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随症加减,兼顾清热凉血、消肿化痰、补虚滋阴、软坚散结等,标本兼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建议临床眼科医生传承祖国医学之精华,进一步探讨该病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许多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5~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P111
  2何慧琴.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药治疗近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4):256
  3谭家铨等.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浆1-PA.PAI活性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眼科.1996;5(4):209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复方甘草酸苷(美能)以甘草酸为主要成份的静脉和口服制剂,主要用于皮肤科领域以治疗多种过敏性皮肤疾病。近年来随着复方甘草酸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新用途不断被发现,本文就复方甘草酸苷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 临床应用 进展  SNMC clinical application  LiJing  【Abstract】SNMC (to the United States),
期刊
【摘要】我国现实存在中医学和西医学,西医和中医虽然研究对象相同,均为人的生命与健康问题,然而其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却迥然不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令人欣慰的是,广大的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长短。中西医双方的长处与短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质量,以成为当今医学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医学。它是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形成的新的学科,是科学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针刺并用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为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总有效率93.24%。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疗效显著的可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药 针刺 治疗  笔者于2000-2003年,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1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了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病例:患者王某,男,67岁。因腹泻、腹胀、乏力40天入院。患者于40天前因进食不洁,解黄色稀便,量少,5~8次/d,伴食欲下降,予加替沙星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周后患者症状无好转并感觉腹胀,恶心,解黏液血便,量较多,6~10次/d,偶有腹痛,但无发热、盗汗,呕吐反酸。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差
期刊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它的病因病机是一致的。是目前公认的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药物等过强和保护因子如胃内粘液、粘膜屏障等护卫功能下降,两者失去平衡所致。为此治疗溃疡病的关键是抵抗攻击因子同时增强保护因子,调整和维持胃内环境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多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主要包括脾胃虚弱、饮食失调、情志所伤、邪气侵犯和药物损
期刊
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秋冬季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尤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较为多见,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导致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甚至脱水或酸中毒,造成严重后果。2005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9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和分组:本文109例秋季腹泻病患儿为我院住院病儿,根
期刊
始兴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的韶关市境内,居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古称“粤北粮仓”。  始兴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广东全省之最。土地肥沃,耕种性广。山区主要以食用菌、木材产业为主,是广东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广东省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平原地区以水稻、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等产业为主,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级蚕桑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中国枇杷之
期刊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丛书》执行主编。自2003 年起,从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咨询与培训工作。目前,已发表论文160 多篇,出版专著20 多本。  信息安全管理系列之六十九  如何让标准在企业的治理和管理中起到引领作用,是目前标准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存在的难题。本文以金融企业标准为例,将标准体系融合进入企业治理和管理的框架分为集成、设计、实施、评估
期刊
【摘要】以前,药师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传统的药品调配、供应等基础工作上。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为确保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有力保证,从社会的角度更强化了药师的地位。药师是医疗保健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是指导合理用药的终端,肩负着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使命,有责任通过 实施药学服务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医疗保健、护理服务一起为保障公众健康和提
期刊
患者,男,74岁,以“发热伴意识不清2天”入院,起病急,病程短,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30年,未予以系统治疗。查体:体温37.9℃,浅昏迷状态,右中下肺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空腹血糖34.1mmol/L,尿糖(++++),血钠156mmol/L,血浆渗透压360 mmol/L,血常规:WBC12.0×109/L、NEUT%87.2%,头部CT:右顶叶脑梗塞,胸部X线:右肺感染。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渗性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