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合格的教师,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其中在我们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则更为重要。
  但现实情况却不够理想,有人认为这是“软任务”,不会进行考核,还有人认为这并非体育教学的职责所在。笔者则认为,体育教学更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 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熏陶,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
  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面对学生,以爱传爱
  和其它学科一样,面对学生,体育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着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其它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从而让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分享体育课上的乐趣。
  同时,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上面所说,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给学生以示范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就懂得了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毅力
  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那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做事没有耐心,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利用恰当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如做队列练习时,比较枯燥乏味,可结合军训,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互不示弱,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点评,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球类、田径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和谐的力量、合作的作用;同时,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帮助学生提早树立“锻炼身体,奉献一生”的信念
  “为健康而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是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体育锻炼的口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工作所必需的,这也已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吃苦精神、有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切不可忘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各个要求。因为把握好了课程标准也就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课,它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要拥有一个好的体魄、一个好的身材、一个合适的体育锻炼习惯,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如能真正把思想品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不只是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者,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教育,体育课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集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其他文献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应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不是课外活动而是课堂教学,做的不是低耗作业,而是高效作业,不是简单地取消考试而是规范考试。减负不能减质量,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减法”,还要善于做“加法”。因此“教”、“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文本”就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加减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为四个字: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意思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适
期刊
作为年轻班主任,我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希望自己可以更加无愧于班主任这个称谓,更加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应注重以下方面,其中也包含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现与大家分享。  一、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强调把个人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让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加强自律。  班集体,顾名思义,强调的是集体。集体才是学生个体成长的环境,集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集体的个体可以自由散
期刊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
期刊
从事班主任工作几年来,我发现班里总有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遭遇,他们的身上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些特别的孩子呢?  案例一:一天,刚走到学校门口,突然感到身后有一双小手在拉扯我的衣服。回头一看,一张灿烂的笑脸呈现在我的眼前。小明珠,这个可爱的孩子,又在用她特殊的方式和我打招呼。我们俩相视一笑,小明珠又蹦啊跳啊地跑远了。看着她欢快的背影,我不禁
期刊
说话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又是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是利用课内外训练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说话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是发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对于班级工作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来说,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立,需要班主任付出真情,用真情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和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  总结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际都是以
期刊
曾经看到过一则笑话:繁忙的十字路口,交警拦下了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车主下来一个劲地求情:“警察同志,我是××学校的老师,这不马上要迟到了,一不留神闯了红灯了,请你手下留情。”交警一听,情绪顿时激动起来:“太好了,我终于等到老师违反交通规则了。你马上给我写‘我错了,我再也不闯红灯了’,抄写一百遍!”……罚抄作业是大多数人在上学阶段都遭遇到的惩罚措施。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巩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通过对名家教学的学习和自身工作的总结,我们觉得:只有调动多方因素,才能搞好语文教学。  一、用情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
期刊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大量合格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在所有的教育目标中,德育工作目标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其他工作才有价值和意义。其中,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和实现校内校外两个环境的优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学校内部环境,找准切入点,突出爱国主义教
期刊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核心理念的回归生活,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植根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生活开始,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最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课前、课内、课后的积极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置于生活,教学内容源于生活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