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最长情的陪伴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懵懂,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写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女主角是什么都有什么都好的完美公主,男主角则是高富帅的王子。各种英雄救美的桥段,各种化险为夷的狗血情节。现在回头看,都不敢相信这么幼稚的文字是我写出来的。当然,那篇小说“扑街”了,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六年级小学生的幼稚幻想留下只言片语的评论。但是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的喜悦,让我从此爱上了文字。
  年少轻狂时,言语中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锋芒;悲天悯人时,文字里总是不经意间故作伤春悲秋;有意显现时,行文辞藻华丽,像极了一件缀满了玻璃做的钻石的礼服。
  写到大海,永远都是波澜壮阔,浪花拍天;写到雨天,永远都是深幽小巷,雨碎江南。从不知道有一种激情叫作暴风雨前的平静,有一种狂野叫作暗流上的一潭清水。那時我尚年少,春光犹在,时光未老。就像是刚刚钻进文字这座城市的一个土包子,见到美的、好看的、值钱的东西就一股脑地往身上戴,简直就是一现代版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但是,渐渐地,我学会了沉淀,而写作也给了我一样最温暖的东西——陪伴。
  陪伴这个字眼会让人觉得我是一个孤僻的人,事实上我并不孤单,我很闹腾,很喜欢交朋友。借用初中班主任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走到哪儿都会变成话痨中心的人。我有很多朋友,有相亲相爱并且十分疼爱我的父母。还有时不时跟我拌嘴但还是会一声声叫我姐姐的小弟。陪伴这种东西,我有很多,但能够永远陪伴我的似乎只有文字。
  父母会老,朋友会散,没有谁可以陪着谁一辈子走完人生所有的旅程。唯有文字,才是最长情的陪伴。
  在这座城池待得久了,渐渐地,我学会了弃掉那些过于华丽累赘的装饰品。在这座城池,我终于找到了一处居所。它位于这座城市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洁白的墙壁,墨色的木门,碎石铺成的地面,窗上挂着简单的碎花帘子。白天阳光从窗户照进小屋,到了夜间,天花板中央挂着的小吊灯的灯光,便成为这座城市的千万灯光中的一点。每每想到这,我便觉得很幸福。
  渐渐地,我爱上了这里,就像一个流浪汉突然找到了家,风雨再大也不惧怕。
  有一天,那奔腾不息的黄河突然间平静了下来,泥沙沉淀了下去,我站到了河边。第一次,我在那清澈的水里看见了这座城市,看到了头顶的天空,看见了属于我自己的倒影。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爱上了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像和一位老友在一起,一张小几,两杯清酒,我说,他听着,时不时微笑着点点头。我不用去想他认不认可我的意见,不用担心他会不会转身就把我的秘密告诉别人。只需将所想讲出。心中又有可以盛放东西的地方。
  雨淅淅沥沥地下,我不急不缓地讲。
  陪伴,或许就是这样。
  当我们尝尽百酒,才识得清水之味;享过盛宴繁华之后,才晓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道理。
  当繁华化作一场烟火,热闹过后,烟火清凉。只有文字会永远陪伴在身旁,轻轻吟唱,谁的初心,谁的梦。
  在这座小城里,一间小屋,一樽清酒,一帘微风,一处闲愁。还有一个我。
  ★作者说
  文字于我,是一个宽阔的海洋,外面的世界过于纷杂的时候,便跃入其中徜徉遨游。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我愿用文字沉淀自己,清涤内心。
其他文献
许冬林  散文作家,“文化皖军新势力”的代表之一,安徽无为人。她的文字清新空灵,唯关婉约,情感细腻。出版有散文集《一碗千年月》《桃花误》《忽有斯人可想》《旧时菖蒲》《栀子花开时》等。  四年前,我曾在一次讲座上见过许冬林,隔着茫茫人海,我的目光瞬间就被她吸引住了。她坐在木椅上,眉目间一片云淡风轻,耳鬓戴一朵花,整张脸便流光潋滟。她是从古诗词里走出来的女子,浑身散发着墨香,有着让整个春天都安静的力量
期刊
第一次去北京。是跟父母一起。那是个春天。  作为游客,一路走马观花,那些书本上的景物放大很多倍,来到眼前,那种感觉,有兴奋,也有一点点梦幻。  更梦幻的是在颐和园里。已近晚春,走到一处海棠林,风吹过,海棠花瓣如雪一般纷纷飘落,人在花瓣雪中伫立。想起李清照的那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自此春尽,绿肥红瘦了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来,行万里路,可以印证你曾经读过的文字。  彼时还用数码相
期刊
三毛曾写给她的恩师顾福生一篇文章,叫《蓦然回首》,她这样说: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湮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今生今世已不愿再见。只因在他面前,一切有形的都无法回报,我也失去了语言。  几年前,当我还是个软弱的小女孩时,我也遇到过一个把我从茫然无助的青春引进文学殿堂的恩师。高中的那些日子是被疏离的,存在着很多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每个人波澜不惊的外表下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悲
期刊
最早知道合欢树是读了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那时便以为合欢是属于史铁生的,就像撒哈拉属于三毛,上海属于张爱玲,每一个作家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种事物,那是命中注定的结合。后来,看了雪小禅关于合欢的文字,便又认定合欢是她的树。雪小禅说,合欢树已经和她的青春长在了一起,难分难舍。  后来,上网搜了合欢树,才惊讶地发现我老家也有这种树。我们那里管这种树叫绒花儿树,大概是因为她盛开的花给人一种毛绒绒的感觉。 
期刊
我的青春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没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唯一的亮点便是你。是你让我拥有过那些或美好或苦涩的幻想。只是现在,我决定放下你。1  第一次见你,是在高一的文化艺术节上。那天,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站在窗前,看着雨滴在玻璃上画下无声而短促的细线。窗外撑伞而过的路人和模糊不清的景物相互映衬。就是在这时,我注意到你,你一个人抱着吉他在窗边自弹自唱,秀气的侧影,让人心生欢喜。你突然向我这边看过
期刊
连绵不断的细雨淅淅沥沥地落在淮河上,升腾起缕缕白雾。远处火车鸣笛,老旧的蒸汽火车吭哧吭哧地驶过。姥爷说,这条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线。于是童年时期的蒋晓兰總是举着一把伞坐在河边望着远方。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从这条河流上飞过去,离开姥爷,离开这座总是下雨的小镇,离开自己孤独的童年,飞去父母生活的遥远的北方。  《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导演的处女作,她把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与幻想全都糅进了这部时长85分钟的电
期刊
Part1.电影  《奇迹男孩》  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奥吉,在经历了多次手术之后,依然没办法得到一张正常的脸。因为害怕被歧视,10岁前,奥吉没去过学校,在家里接受妈妈的教育。他出门习惯躲在宇航员的头盔里,与外界隔绝来获得安全感。  直到有一天,父母觉得奥吉长大了,迟早是要面对社会的。于是,父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没有联系任何残障学校,而是送他去普通学校接受正常教育。上学的第一天,父母牵着戴着
期刊
爱人啊,如果你抵达,掩上门,如果还在路上,我就亮一盏灯……  ——题记  浓重的夜色如墨潑大地,入目皆是漆黑与寂静,可旅程还在继续,车灯犁开夜幕,驶向目的地——一座刚进行旅游开发的古城。  淡淡的商业气息被纯朴的小城风情所掩盖,夜已深,古城居民已熄灯入梦,我们迷失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订好的旅店又在哪里?导航似乎也让阡陌纵横的小巷困住了。忽然,在茫茫夜色中看见一座亮灯的民宿,驶近一看,竟是我们苦苦
期刊
青春易逝,但总有一些旋律,在青春的记忆里永不褪色。苦涩的学生时代,音乐是我们最好的伴侣。无论是无聊的时候,疲惫的时候,还是悲伤的时候,失落的时候,音乐都可以调剂我们的心情,给予我们安慰、鼓励,抑或感动、幸福。  尼采說:没有音乐的人生将是一场错误。音乐承载了太多我们无处安放的情绪。我们喜欢一首歌,往往不仅喜欢它的歌词,抑或它的旋律,更是因为它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情感,让我们从中找到了共鸣鸣。 
期刊
闭上眼好像还能听到沙沙的咀嚼声,睁开眼却只有寂寂黑夜,而你已不在。  ——題记  你是我养的蚕。因为科学老师的要求。我成了你的主人。其实一开始我很不喜欢你。原因是我讨厌一切昆虫。  你我初次见面,你便只顾吃桑叶,不知怎地,我却从万千蚕中挑中了你,并且,也只有你。  从此,你来到了我家中。因为老师的要求,我不得不日复一日地观察你。我发现,你很喜欢阳光,每次我把盒子挪挪,你便又慢吞吞地爬到有阳光的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