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IS系统研究简谐运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简谐运动,教材设计的弹簧振子实验可以定性研究振子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位移及回复力的变化,但不能定量研究力随位移、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就为后期简谐运动的图像教学造成了困难.借助DIS系统研究简谐运动,不仅可以定量研究力与位移、力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同时,通过曲线拟合,还可以显示力、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简谐运动;DIS系统;函数图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7-0042-02
  作者简介:谢含冰(1984-),女,四川遂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唐强(1983-),男,四川绵阳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1 教材实验设计
  教材设计了“水平弹簧振子”和“沙摆”两个实验[1],教材实验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简谐运动的特点,从而建立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
  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实验设计简单,操作容易,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建立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但是,两个实验不能定量研究力与位移、力与时间的函数关系,而沙摆的研究虽然可以大致看出位移随时间成正弦规律变化,但是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若是模板运动不能匀速,则作出的图像并非正弦或余弦曲线,实验效果很差,因而并不能达到实验目标,这就为后期简谐运动的图像教学造成了困难.
  2 实验改进——利用DIS系统研究简谐运动
  2.1 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DIS系统,显示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软件和数据分析,探究简谐运动的周期以及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简谐运动周期的影响因素,本实验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利用弹簧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运用传感器建立简谐运动与电脑终端的联系,用数据采集器把简谐运动的每一个状态和过程完全用数据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函数分析,从而获取物理规律.
  2.2 实验装置图及器材
  本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包括:数据采集器、位移传感器、弹簧、重锤、计算机及数据连接线,实验连接图如图4所示.
  2.3 实验操作流程
  2.3.1 力传感器调零,位移传感器校准
  把重物竖直悬挂,待重物静止后,点击“调零”按钮,将静力传感器调零,如图5所示.在以后的运动中,无论重物位置怎么改变,系统会默认此位置回复力为零,即为平衡位置,当重物偏离平衡位置时,就会出现拉力,系统就会记录每一个时刻的拉力大小和方向.
  位移是质点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变化,要记录位移的变化,必须找出一个参考系,即为基准位置,为了后面操作方便,可以把重物拉到铁架台的最下面,以后每次释放都从基准位置释放,偏离此位置的距离即为位移的大小.
  2.3.2 实验内容
  (1)观察简谐运动的运动特征,探究位移和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把重物拉到位移基准位置释放,重物上下做简谐运动,振动稳定后点击“开始”,观察回复力、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可以观察到重物在平衡位置两侧来回运动,同时计算机屏幕上可以看出“力和位移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如图6),利用软件“拟合”功能可以找出回复力和位移变化的周期大小.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了解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力和位移变化的正弦曲线,为以后学习简谐运动的图像奠定基础.
  (2)曲线拟合:探寻力与位移的变化规律
  把力和位移图像同时呈现在一副图(如图7),通过曲线拟合,可以发现:力与位移变化的步调完全一致.分析函数,不难发现,二者变化的周期完全相同,但力和位移的大小不同,但比值是一个常数,实验结果与简谐运动的基本理论是完全吻合的.
  (3)改变实验条件,分析影响周期的因素
  利用控制變量法,分别改变振子质量和弹簧,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得到结论:振子振动周期与重物的质量无关,与弹簧有关.
  2.3.3 数据分析
  分析和处理数据是学生实验的重要能力,本实验通过传感器可以获得多组数据,在处理数据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来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经过相同的时间力和位移图像重复,说明力和位移随时间是周期性变化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变化的周期是相同的,如图8所示.
  可见,无论是实验现象、数据分析,还是曲线拟合,都可以说明,简谐运动是在平衡位置两侧往复运动,力和位移随时间均呈周期性变化,且变化的周期相同;同时,数据和函数反映出“力和位移都有一个最大值,且他们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 结束语
  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建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2],在此过程中,需要依托实验平台,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严密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改进实验设计,增大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函数分析深化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熟悉控制变量法、放大法等基本实验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学习难度大,解决问题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思维训练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实验不仅是习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收稿日期:2021-05-26)
其他文献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育人过程中要秉承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科为要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从物理学科德育内涵、物理学科德育目标、物理学科德育内容、物理学科德育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释如何充分挖掘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进行育人教育,积极挖掘和发挥物理学科德育功能,帮助学生习得做
摘 要:本文通过体验活动“骑车发电”引入,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归纳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电能;电功;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8-0052-0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
摘 要:以“熔化和凝固”为例,基于传感器技术进行实验改进,结合电脑进行图像分析;利用平板实时上传图像,记录、保存实验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8-0061-03  作者简介:法国清 (1975-),女,山东胶南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摘 要:2021年高考全国理综甲、乙卷分别对天体运动进行了考查.甲卷在展示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同时,要求估算“天问一号”远火点距离;乙卷在介绍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的同时,要求估算银河系中黑洞的质量.两题在方法立意及学科素养的要求上惊人相似.同为单项选择题,均考查生活实践情境,并对开普勒定律进行考查.在建构模型、推理论证等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层级基本相同.研究试题,知微见著,给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