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的两种典范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王静安(国维)与吴瞿安(梅)在20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上树立了彼此不同但相互补充的两种典范。前者能够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为包括昆曲在内的戏曲文献学研究开拓出一条前景广阔的康庄大道。其典范之处在于通过严守文献学研究规范,借文献以存“史”,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拓展空间。相对于王国维自身对昆曲文献“目验过寡”,且缺乏内在性了悟,吴梅昆曲文献学研究则能够向着更深层次、更“本位”与“本色”的研究领域扩展。同时,他独特且丰厚的昆曲文献学研究实绩也说明,在20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中出现过“吴氏典范”,亟需重新认识与继承发扬。
其他文献
现代主义本是外国文学、文化、思想史领域中的一个学术性的话题,而在20世纪的中国却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判断,基本上是阿尼克斯特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学术观点的翻版,是对前苏联政治批判话语的沿袭;现代主义从过去被主流意识形态全盘否定拒斥到现在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包容,其间缺乏理论的研究和学理上的考量,仍是一种"话语的平移";事实上,现代主义提出的种种激进观点构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现代主义是一个值得再思考、再认识的问题。
网络文学的"自由"观念迄今仍大多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放任无序状态;在网络文学产业化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心灵和精神自由的缺席越发成为主流网络文学写作中刺目的文化现象。如何将数字化网络技术提供的写作与传播便利,经由秉有高贵人文内涵的那种"精神自由"转化为真正的"自由写作",乃是当下亟待破解的一个时代课题。
子学的时代,被称为中国学术史上唯一一个“纯为自创”(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的时代。先秦诸子,作为中国文化轴心期(或元典时代)的第一批原创作者,思想之宏富彪炳百代,影响之深远河润千里。每次重读诸子,都会让我们对这思想史上的英雄时代备感惊异与神往,而“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则阳》)的亲切之感亦油然而生。如果这可以算作精神的返乡,那它正是思想创造与文化重建的前提,是高飓远举前不得不有的沉潜与凝聚。
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扬弃的过程、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明代的文学复古思潮,对汉赋的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家、文选家、文论家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汉赋进行经典化的选择,使优秀的作品得以不断传承,经典得以不断建构。这不仅对本时代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清代辞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谈论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尤其是抗日战争前的中国电影批评,"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是绕不开的两个文人流派。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范烟桥、郑逸梅、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诸多影评书写,默默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小品散文"的潮流,在电影书写领域拓展出一条"印象散文"的新脉络:富涵"诗意"与"理趣"的电影小品散文。这些电影"印象散文"是中国古典文艺批评之"抒情传统"在现代新兴文艺批评领域中的有效承传。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史脉络中的"印象散文",根植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中的佼佼者自身"智"与"情"
宋玉在多篇作品中塑造出绝代美女形象,在热情地讴歌女性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他爱情观中的“色”、“义”焦虑,显示出他内心感性与理性的纠结。本文将分析解读宋玉作品文学思维中显示出来的这一焦虑,揭示宋玉的审美理念、道德判断和艺术个性。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美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18—21日在徐州汉园宾馆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江苏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外国美学》集刊编委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承办。
“张力”的内涵经历了从物理学到诗学的变化,它是由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张力在诗中的存在,是诗语质料在历史、社会、现实与心灵的综合结晶,朝向最广大的诗意开放;张力诗语有对立性张力、互否性张力、互补性张力等主要通道,由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三个层级构成,呈现为短长、分合、隐显等样态;张力与诗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张力是诗语活动中局部大于整体的增殖,诗语的自洽能力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取最大化诗意。
"无眠"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是古典文学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诗经》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和"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等词句,经过历代文学的叙事演进,为明清传奇中"无眠"的书写奠定了文化基础。大量"无眠"语词的唱段,营造了闲庭揽月、孤灯泪枕、冷雨残梦等典雅凄美的"物理境",也展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缺失性体验的情感变化与认知反应。明清传奇中的"无眠"主题,既拥有其内在的独特审美意蕴,又蕴含着其时代坐标上独具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传奇作为明清独立艺术体裁的价值所在。
内容提要方苞有关桐城派古文的理论虽然见诸很多文章,但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中引录方苞的一节论述古文的话语不仅时代较早,而且正面提出了“义法说”和“雅洁”说,具有一定的纲领意义。方苞以“破”带“立”,对吴越间遗老或杂小说、或沿翰林旧体的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提出学行与文章并重,反对将语体与文体错杂而带来的文体变异。方苞以儒家思想和唐宋古文为古文文体本位,立论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理论高度,对于桐城文派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