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语言在中学唱歌课的运用:其一. 唱歌课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有指向性和概括性。其二:唱歌课教学语言要做到声音发展总目标和分阶段练习计划的辨证统一。其三. 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合适的教学语言在改善学生的声音状态,建立较为科学的发声方法,进一步促使学生热爱歌唱、热爱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唱歌课 教学语言
一、唱歌课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有指向性和概括性
歌唱是表演艺术,实践性很强,正确歌唱方法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歌唱训练。而这一切都要在每周一节的有限课时里完成,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在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出改善声音的方法,然后用教学语言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据此教师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准确:准确的语言不但可以表达教师对声音的看法,更可以直指声音中的症结所在。其二,精练:只有精练的语言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繁复和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三,指向性:针对学生的发声问题,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给他们的声音发展指出方向。其四,概括性: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这就要求语言一定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在唱歌课教学中可以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提示学生:吸气沉、叹气深、胸口放松、用气控制、提笑肌、打开咽腔、用后腰、气息通等。还有的教师大讲空泛的声乐理论,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从。声乐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精练、具有指向性和概括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从而运用到唱歌实践中。过于专业性的语言,如:用头腔歌唱、要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等。这些专业声乐教学语言应用于初中唱歌课教学中,势必眼高手低,收效甚微。唱歌教学是建立在浅显易懂、活泼互动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把复杂的声乐理论简单化、把抽象的说辞具体化、把枯燥的练习生动化,这一切来自于教师敏锐的听觉洞察力和深厚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唱歌课教学的基本功,是唱歌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唱歌课教学语言要做到声音发展总目标和分阶段练习计划的辨证统一
在唱歌课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发展都有一个总目标,这一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分阶段教学中不可能把总目标拿到现阶段来实现,我们要时刻把循序渐进原则作为我们教学的宗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音乐感悟与处理、歌曲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局部训练和整体方向的辨证统一。唱歌课教学是依靠老师的听觉判断力来进行的,一旦发现学生声音中的毛病,就要拿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声音的内听觉,因为声音是要靠客观的耳朵来评判的,我们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内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就声音训练来说,正确的歌唱就是整体歌唱,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用的。以上的教学观点和语言都体现了声音训练的辨证统一性。
三、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唱歌课教学中由于唱歌课本身的抽象性造成教学语言有不易表达的特点,学生对老师的表述往往弄不明白,这就要求老师要用生动的比喻性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大量的运用了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训练气息时,我用闻花来让学生体验深吸气,用搬重物体验沉气息的感觉,训练声音朝前唱时,我启发学生“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一个圈再抛向前方”“唱高音时象跳水运动员一样起跳时脚先往下蹬,身体再往上抛的感觉”“声音要打圈圈一样滚动着唱,否则气息容易僵硬”“声音的高位置象天上的风筝,气息就是风筝的线”“低音象跟1米距离的人说话,中音象跟5米远的人说话,高音象跟50米远的人说话”“要用小声喊远方的人,他还能听到”“要用哭的感觉把喉咙哭开”“喝水前喉部的感觉就是打开喉咙的感觉”“唱歌中的呼吸就像是划船时的呼吸一样”等等。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比喻恰当的语言,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的多。
唱歌课教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生只能从老师的范唱和语言表述中体会和揣测发声的奥秘,去领会歌唱艺术的奥妙,去体验声乐作品深邃的意境。歌唱教学语言起到传达、沟通、诠释、反馈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要研究歌唱方法、研究学生身心特点、把握歌唱教学规律,探索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三点认识是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悟,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薛良著.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22.
[2]薛良著.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76-78页
[3]美 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M]2006.19.
关键词:唱歌课 教学语言
一、唱歌课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有指向性和概括性
歌唱是表演艺术,实践性很强,正确歌唱方法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歌唱训练。而这一切都要在每周一节的有限课时里完成,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在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出改善声音的方法,然后用教学语言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据此教师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准确:准确的语言不但可以表达教师对声音的看法,更可以直指声音中的症结所在。其二,精练:只有精练的语言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繁复和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三,指向性:针对学生的发声问题,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给他们的声音发展指出方向。其四,概括性: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这就要求语言一定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在唱歌课教学中可以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提示学生:吸气沉、叹气深、胸口放松、用气控制、提笑肌、打开咽腔、用后腰、气息通等。还有的教师大讲空泛的声乐理论,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从。声乐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精练、具有指向性和概括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从而运用到唱歌实践中。过于专业性的语言,如:用头腔歌唱、要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等。这些专业声乐教学语言应用于初中唱歌课教学中,势必眼高手低,收效甚微。唱歌教学是建立在浅显易懂、活泼互动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把复杂的声乐理论简单化、把抽象的说辞具体化、把枯燥的练习生动化,这一切来自于教师敏锐的听觉洞察力和深厚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唱歌课教学的基本功,是唱歌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唱歌课教学语言要做到声音发展总目标和分阶段练习计划的辨证统一
在唱歌课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发展都有一个总目标,这一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分阶段教学中不可能把总目标拿到现阶段来实现,我们要时刻把循序渐进原则作为我们教学的宗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音乐感悟与处理、歌曲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局部训练和整体方向的辨证统一。唱歌课教学是依靠老师的听觉判断力来进行的,一旦发现学生声音中的毛病,就要拿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声音的内听觉,因为声音是要靠客观的耳朵来评判的,我们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内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就声音训练来说,正确的歌唱就是整体歌唱,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用的。以上的教学观点和语言都体现了声音训练的辨证统一性。
三、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唱歌课教学中由于唱歌课本身的抽象性造成教学语言有不易表达的特点,学生对老师的表述往往弄不明白,这就要求老师要用生动的比喻性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大量的运用了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训练气息时,我用闻花来让学生体验深吸气,用搬重物体验沉气息的感觉,训练声音朝前唱时,我启发学生“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一个圈再抛向前方”“唱高音时象跳水运动员一样起跳时脚先往下蹬,身体再往上抛的感觉”“声音要打圈圈一样滚动着唱,否则气息容易僵硬”“声音的高位置象天上的风筝,气息就是风筝的线”“低音象跟1米距离的人说话,中音象跟5米远的人说话,高音象跟50米远的人说话”“要用小声喊远方的人,他还能听到”“要用哭的感觉把喉咙哭开”“喝水前喉部的感觉就是打开喉咙的感觉”“唱歌中的呼吸就像是划船时的呼吸一样”等等。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比喻恰当的语言,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的多。
唱歌课教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生只能从老师的范唱和语言表述中体会和揣测发声的奥秘,去领会歌唱艺术的奥妙,去体验声乐作品深邃的意境。歌唱教学语言起到传达、沟通、诠释、反馈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要研究歌唱方法、研究学生身心特点、把握歌唱教学规律,探索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三点认识是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悟,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薛良著.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22.
[2]薛良著.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76-78页
[3]美 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M]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