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可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创造性阅读 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等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读者会对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泯灭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然具体、细致,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索然寡味。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绝不能用“1 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象所蕴含的挚情深意。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又是千锤百炼之功。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象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到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英雄的“权利”及认识到此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地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响起……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学生就必须关心其他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远御静征,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以电针刺激疗法为干预手段,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合,观察其对功能性腹泻空肠超微结构(透视电镜下)以及CCK含量的影响,从而明确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穴位组合特异性,为临床运用电
摘 要: 课程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国际化目标下,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素质培养,包括日本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为社会与文化教学,包括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等;第三阶段为思想文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突出文化比较,以日本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
目的:通过研究热喘平口服液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豚鼠血清中P物质(SP)含量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热喘平口服液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作用机
摘 要: 通过现实生活和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文化现象,我们体会到跨文化因素在促进双方沟通思想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环境、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从而获取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翻译 跨文化交际 因素 文化现象    翻译的目的是把源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客观上来说,翻译虽是翻译意义,但译入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能完全消化源语的文化
我在长期的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一点非常成功的经验,就是教学活动一定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且这种指向性应当是针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在职业学校,虽然入学分数相近,但仅限于综合总分相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并不均衡。因此,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的指向性延伸到每一位学生。为了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制定、活动组织、考核要求及活动拓展等方面进行综合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语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强调工具性,淡化了人文性,形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
目的:论文重点对1995年一2010年近15年国内核心期刊所载的关于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文献进行研究,揭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证治规律,为临床规范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