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人造的空间环境,设计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进行构思。城市规划的美学价值分析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质量和城市品位,增加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本文概况了城市美的特性,分析了美学设计的原则,论述了城市规划设计美的创造技巧。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美;创造;设计
1城市美的特性
城市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城镇、大地景观等一般审美规律的综合性的部门分支美学,所涉及的美学门类则主要有环境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城市美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
第二,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第三,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所以,城市的美是动态的美、发展的美、运动的美,需要不断创造,提高和优化。
2城市规划中的美学设计原则
2.1宏观美与微观美的结合
遵守原有自然地理格局,城区和乡村融为一体,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到位,交通网络完善。
建筑设计和城市风格相和谐,并推进街道、广场、公园、社区等多样公共空间建设,注重细节设计,加强地面铺装、街头绿化、小品设置,规范和完善城市标识系统、广告设施等景观环境工程建设,丰富城市生活内容。
2.2清晰美与模糊美的结合
规划设计标准化,城市轮廓线、街道脉络清晰,中心区、灯光夜景等城市风貌显著,城市标识丰富多彩,内涵浑韵,美感清晰。
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功能组合、和谐的景观搭配和丰富的文化融合,形成强大的综合效应,增强了市民的舒适度、归属感、自豪感,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
2.3形象美与内涵美的结合
做好“山、海、城、岛、河、泉”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规划,建筑是塑造城市立体形象的主体,其外观需新颖别致,以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艺术氛围和美学价值。
展示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严格保护古建筑、古桥梁、古树、古井、古河流以及民间传说等宝贵文化遗产,规划设计充分运用民俗符号,完善文化系统,体现城市内涵和个性。
3美的创造
美是悦人的、具体可感的。城市的美必须通过城市的形式来实现,形式是城市美的本质和本体的存在方式。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必须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有一定的审美情性,这就需要规划师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3.1多样统一是规划美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多样统一即有机统一,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或者是寓杂多于统一之中。城市的空间艺术,是由若干的组成部分,如建筑、道路、绿化、雕塑、水体及建筑小品等组成,这些组成各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把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就各部分的差别,可以看出多样性和变化;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和谐和秩序。古今中外的城市或建筑,在规划设计处理手法上千差万别,但优秀的作品都遵循共同的准则,即多样统一。以建筑来讲,古典建筑那种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和韵律、节奏感,各组成部分衔接得巧妙、严谨,真可谓添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从而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都说明规划师在追求完美的创造中,既受到自然的启示,又倾注了心灵的创造,从而体现出艺术创造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凯文·林奇指出: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个别元素类型都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织,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3.2和谐是规划美的最高要求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就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时代的和谐。
3.2.1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好的规划应该能够真正融入到自然中。自然环境与城市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一个注重环保的绿色住区能够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良性的循环影响,使居住其中的居民深受其益。
要想达成自然与规划的和谐,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不变的自然环境下究竟做什么样的建筑才合适,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用心考察、研究土地,挖掘土地的灵魂所在。土地是有生命的,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生命特质。以一种专业、甚至虔诚的心态去面对想要开发的地方,把立于其上的建筑做成土地生命或者精神的一种延伸,才能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3.2.2与文化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就有一句名言:“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城市是人类重要的聚居地,而文化的产生是人类聚居的结果,城市饱含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其发展过程就是城市文化的积淀过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用自身的形象语言来承载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建筑,就与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规划的创造性与文化的价值性。
3.2.3与人的和谐
人与规划建筑的和谐,首先要求建筑的本身适合居民高标准的生活需要,住房的品质、功能、格局、立面形象无一不是重要的基础指标。
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加着眼于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文化教育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文体设施。另外,社区超市、早餐食品配送中心、健康俱乐部、社区门诊等,为居民当好健康管家。只有这样的规划体系,才能使人在不断完善中享受到合理、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与建筑的圆融、和谐。
人必须与其居留处的场所精神和谐一致,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和满足感。而场所的构建,首先要合理区分相对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领域,还必须通过一系列象征性、可识别的标志,来确认和强化这种场所感。
3.2.4与时代的和谐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体现。虽然复古的建筑更有内涵,但脱离了时代的建筑是不完整的,只有当建筑与时代相统一,人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城市。
4结语
世界性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身受“现代城市病”的困扰。于是人们发现,城市不仅在迅速增多,同时也正在迅速变窄,甚至整个地球正在“变小”。因此,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就不仅只从最初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还要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综合发展战略考虑,从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空间的有限性研究,使供人们生活、工作的体形环境熔融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之中,浸润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灵光,成为现代人类社会追求美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美;创造;设计
1城市美的特性
城市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城镇、大地景观等一般审美规律的综合性的部门分支美学,所涉及的美学门类则主要有环境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城市美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
第二,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第三,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所以,城市的美是动态的美、发展的美、运动的美,需要不断创造,提高和优化。
2城市规划中的美学设计原则
2.1宏观美与微观美的结合
遵守原有自然地理格局,城区和乡村融为一体,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到位,交通网络完善。
建筑设计和城市风格相和谐,并推进街道、广场、公园、社区等多样公共空间建设,注重细节设计,加强地面铺装、街头绿化、小品设置,规范和完善城市标识系统、广告设施等景观环境工程建设,丰富城市生活内容。
2.2清晰美与模糊美的结合
规划设计标准化,城市轮廓线、街道脉络清晰,中心区、灯光夜景等城市风貌显著,城市标识丰富多彩,内涵浑韵,美感清晰。
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功能组合、和谐的景观搭配和丰富的文化融合,形成强大的综合效应,增强了市民的舒适度、归属感、自豪感,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
2.3形象美与内涵美的结合
做好“山、海、城、岛、河、泉”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规划,建筑是塑造城市立体形象的主体,其外观需新颖别致,以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艺术氛围和美学价值。
展示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严格保护古建筑、古桥梁、古树、古井、古河流以及民间传说等宝贵文化遗产,规划设计充分运用民俗符号,完善文化系统,体现城市内涵和个性。
3美的创造
美是悦人的、具体可感的。城市的美必须通过城市的形式来实现,形式是城市美的本质和本体的存在方式。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必须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有一定的审美情性,这就需要规划师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3.1多样统一是规划美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多样统一即有机统一,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或者是寓杂多于统一之中。城市的空间艺术,是由若干的组成部分,如建筑、道路、绿化、雕塑、水体及建筑小品等组成,这些组成各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把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就各部分的差别,可以看出多样性和变化;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和谐和秩序。古今中外的城市或建筑,在规划设计处理手法上千差万别,但优秀的作品都遵循共同的准则,即多样统一。以建筑来讲,古典建筑那种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和韵律、节奏感,各组成部分衔接得巧妙、严谨,真可谓添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从而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都说明规划师在追求完美的创造中,既受到自然的启示,又倾注了心灵的创造,从而体现出艺术创造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凯文·林奇指出: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些个别元素类型都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织,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3.2和谐是规划美的最高要求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就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时代的和谐。
3.2.1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好的规划应该能够真正融入到自然中。自然环境与城市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一个注重环保的绿色住区能够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良性的循环影响,使居住其中的居民深受其益。
要想达成自然与规划的和谐,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不变的自然环境下究竟做什么样的建筑才合适,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用心考察、研究土地,挖掘土地的灵魂所在。土地是有生命的,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生命特质。以一种专业、甚至虔诚的心态去面对想要开发的地方,把立于其上的建筑做成土地生命或者精神的一种延伸,才能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3.2.2与文化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就有一句名言:“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城市是人类重要的聚居地,而文化的产生是人类聚居的结果,城市饱含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其发展过程就是城市文化的积淀过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用自身的形象语言来承载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建筑,就与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规划的创造性与文化的价值性。
3.2.3与人的和谐
人与规划建筑的和谐,首先要求建筑的本身适合居民高标准的生活需要,住房的品质、功能、格局、立面形象无一不是重要的基础指标。
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加着眼于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文化教育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文体设施。另外,社区超市、早餐食品配送中心、健康俱乐部、社区门诊等,为居民当好健康管家。只有这样的规划体系,才能使人在不断完善中享受到合理、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与建筑的圆融、和谐。
人必须与其居留处的场所精神和谐一致,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和满足感。而场所的构建,首先要合理区分相对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领域,还必须通过一系列象征性、可识别的标志,来确认和强化这种场所感。
3.2.4与时代的和谐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体现。虽然复古的建筑更有内涵,但脱离了时代的建筑是不完整的,只有当建筑与时代相统一,人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城市。
4结语
世界性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身受“现代城市病”的困扰。于是人们发现,城市不仅在迅速增多,同时也正在迅速变窄,甚至整个地球正在“变小”。因此,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就不仅只从最初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还要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综合发展战略考虑,从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空间的有限性研究,使供人们生活、工作的体形环境熔融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之中,浸润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灵光,成为现代人类社会追求美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