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户散养生猪的销售行为分析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地区农户散养生猪较为普遍,但是,散养生猪的商品率较低。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生猪销售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家庭总人口数、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生猪存栏数、猪圈清洁状况、猪圈质量、市场信息等对农户生猪销售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养猪协会在生猪生产和销售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外界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其他文献
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具体表现为主要农产品丰收,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贸易增长,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加,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大,各项农业政策落实较好,农村改革继续深入;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农业发展,2006年,还出现农业生产费用增加较多、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糖陕等问题。展望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期刊
期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对苏州市古尚锦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改制的调查,发现了在政府规范发辰政策的引导下,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可以从二次分配顺利转变为土地入股(干股),使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为政府扶持合作社从而带动农民受益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提高组织效率和解决合作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途径,也为创新农民承包地集约使用方式提供了条件。本文认为,这一转变是对现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农民土地承包使用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本文从农户收入增长对就业决策内在影响的角度解释中国农户的就业决策行为,从农户家庭层面考察农户就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湖北省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对农.户收入变动对就业决策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发现:农户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动显著影响农户在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上的时间配置;农户在就业决策的动态考量中最关注的因素是收入状况和对收入波动及其风险的判断;理性农户会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适时地调整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的时间分配,进而形成家庭就业的合理决策。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解决当前农户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宁夏平罗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本文通过对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产生背景及其内涵、组建、性质、职能、经营业务、治理结构、分配、支持政策和运作效果等的考察,认为“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质上是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符合中央的有关政策精神,符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创建于1954年(原专业为农业经济),1978年恢复本科招生,首批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农业经济专业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年被评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3年农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专业)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产业基础,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中的若干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柯炳生指出,发辰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其外在特征。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有四个:一是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二是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三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四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四大目标也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至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四大目标,则是现代农业的外在特征。
本文以全国十省1000份“农民文化素质调查”问卷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以农民受教育年限为基础的农民文化素质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进而对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另外,文化素质低的农民更倾向于经验型和模仿性的农业技术,从而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遇到障碍,农产品竞争力不足。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张掖市实施可交易水权制度的调查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用水户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互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使可交易水权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取得很好的执行效果。进一步分析有地下水和没有地下水以及有地下水但村庄条件不同的情形下可交易水权制度中的相互监督机制,可以发现,只要满足以下条件,无论在有还是没有地下水的情况下都能形成这一机制:①分级管理体制的责权明确;②水权和用水配额界定清晰;③上一级管理部门严格控制下一级管理部门的水源总量,使其接近(甚至刚好等于)用水配额总量,同时小于用水需求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