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hepi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凭可以买来,但是文化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大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无数的诱惑,在这些面前,你的选择关系到你的未来。\
  9月,暑期结束,莘莘学子又一次迈进了校园,为自己的梦想积蓄知识、积蓄能量,为自己的大学梦而坚守奋斗。许许多多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各类培训班,终于要迎来新学期了,他们怀揣梦想,执着追求。
  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它给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大学高等教育为21世纪的人才战略输送了血液,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之中,中国也在逐步发展,展示着大国崛起的雄心。虽然扩招给学生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标榜的高素质教育也没那么有力度了;而且,高等教育的开销也是很大的一笔,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轻易承担的;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衡量大学的利与弊,开始质疑高等教育。
  正方观点
  上大学利大于弊
  “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讨论来讨论去已使人满脑混沌。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教师资源匮乏的矛盾越发剑拔弩张,大学生们头上“天之骄子”的光坏也随之淡化。正是大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现阶段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失衡,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这更加坚定了某些“大学无用论”者的观念。
  然而,“知识改变命运”。上大学除了在知识上有更多的积累外,其意义更在于精神品格的进一步升华和洗礼。我们时常习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但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是有失偏颇的,没有精神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副沾满铜臭味的皮囊,毫无实质内容可言。一个北大毕业的硕士生月薪8000却招来自己父母的不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北大硕士生应该是年薪百万的大富翁;北师大教授董藩的“到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让其学生听而生畏,更令众人大跌眼镜。一切向钱看,一切以金钱为标杆,如此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蔓延似乎让人忘记了大学的本质。
  大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为高精尖知识奠定基石的教育。它能带给学生一种理论框架,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世界,而不简简单单是专业技能的工具。高等教育让学生在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升华。大学让学生更加趋于理性,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处理矛盾处理危机的能力也变的灵活多变。
  而且,大学给了一个人一种生活阅历,即使是玩乐享受,或者是挑灯苦读,都是一种丰富的经历。大学里有朋友有师长,这些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花钱也买不来的资源。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缓冲期,让学生可以更快的去适应社会,而不那么脆弱的难以接受现实的磨难。
  大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是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奇思妙想的发源地,知识文化在这里被传承下去,也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大学给了人们美好的梦想,同样的,它也是梦想实现必须经过的一站,有了这里的努力才会有更为广阔的人生。
  反方观点
  上大学弊大于利
  大学校园是每个学生的梦想,但也是让学生梦碎的地方。这句话是大学生们经常调侃自己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大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说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弊端。
  大学扩招至今,使得数以万计的学子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挤进了原本属于精英教育的大学校园里,人才也就参差不齐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抵挡住这些诱惑的人没有几个,学生不再关注学业,老师不再关注教育,校园的教育功能也逐渐在消亡。学生在学校学会了吃喝玩乐,开始享乐了,变得懒惰了,已经学不到什么知识了。直到他们要离开象牙塔的时候才发现大学没有学会什么,工作的时候才会去恶补知识。大学完全在浪费教育资源,浪费我们的青春和生命。
  大学是一种通才教育,不像技校或培训机构,会使学生学到一种专业技能。这也就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没有专业的技能,公司又要花时间去培养,在成本预算面前,企业会选择价格更低技术更专的技校生。而大学生也只能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放下高贵的姿态从头开始学起,这么看来,大学教育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高等教育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轻松承担的。高昂的学费也不一定换来饱读诗书的优秀毕业生,相反,大学生毕业之时都很少学到什么东西,之后他们也必须开始面对生存压力。
  这样的大学教育能有多少用处,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梦醒的时候其实梦已经破碎了,读大学其实并没多少好处,也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无非是一种经历罢了。
  总结陈词
  《中国青年报》曾载文指出:“即便我们难以厘清到底是经济结构还是教育问题的原因,即便目前中国需要众多不必靠大学来镀金的蓝领工人,但必须警惕的是,‘读书无用论’一旦成为一种文化障碍,那这个社会贫富分化的局面除了某种制度不公平的原因外,又多了一层文化桎梏。消解这道文化桎梏,也许比消解制度不公更为困难。”
  大学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想上面一段话讲的很有力量。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是全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了解到的、学到的是全面的、理性的东西,他们的视角、眼界更宽,更能着眼世界、放眼未来。当然这要通过一个人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奋修养才能得到,需要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一切资源。但是,没有读大学的也有成功的,也有出名的,这也不难解释。他们也要默默努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才能不断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
  因此,无论您读不读大学,要想成功,就必须要靠勤奋、刻苦、努力,不断学习知识文化,不断了解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编辑 遐飞)
其他文献
博说,唯有走出去放眼观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内心的那个小世界才会更加丰盈,他要不断地学习、摸索,不放弃任何求知的机会,从而改善并提高自己,那样所取得的成功才更加坚实。  去参加四川某知名酒业在安徽举办的新品上市发布会,与会者中有机关政要、媒体领导、各界总裁和科研专家等,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厅里,约500余人齐聚一堂,共享盛宴。我作为一名被邀的嘉宾,带着我的师弟博,端坐在发布会舞台正对面的餐桌边,翻看着手中
遭遇挫折打击,如果我们自暴自弃,陷入绝望,那注定了自己的人生只有凋零,只有枯萎;如果我们蹲下身子,去延伸发达的根系,熬过低潮,我们必将爆发着重新站立。面对着人生的一次次磨难,不正是镌刻灵魂,拔节精神的一次次绝佳契机吗?  十年寒窗,在高考这一刻定格。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卷铺盖回家是必然的选择。三年高中,我每天袖着手,挺着胸在东流这个小镇上溜达,而母亲还是铁打不动地在每个周末给我送来美味的饭菜和那可爱
再急也不能冲动。俗话说,“忍”字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克制自己确实有点难。但是,再难也要学会忍。因为,冲动是魔鬼。轻则伤感情,会给工作造成被动;重则触犯法律!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她很快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再加之相貌出众,很快成为部门的顶梁柱。再难的事儿,只要她一出面,就会迎刃而解。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最大的毛病就是急躁,容易冲动。  一次,领导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经年后,我以为会把你忘记,谁曾料到,只是岁月的尘土暂时掩埋了你。当春风吹得花开满园,草绿漫野的时候,也吹去了掩埋你的那层风尘。有关于你的记忆竟像这开得正热烈的花,齐齐的涌上了心头,塞的我呼吸好难。  那季,花开得正热烈,高考倒计时牌上赫然写着“距高考52天”,而那天,安庆二模刚刚考过。不知是什么东西牵动了对你的那份情愫,竟不可遏止的想起了你,从
人是感情动物,我无法让自己不去想她。思念是一种幸福着的痛苦,蓄积多了便自然地溢出变成了我笔下一首首精彩的情诗。我不能直接寄给她,便寄给了她爱看的报刊杂志,每当发表一首诗,我便觉得和她进行了一次幸福的对话。  一  那时的我是个敢把地球当足球踢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战士诗人,整天满脑子诗潮澎湃,满眼洋溢着五彩诗意。被冲锋枪早已磨出老茧的右手不时握紧那支父亲送的英雄牌钢笔,把随时涌动的诗潮顿时化为稿纸上一行
那本书,我曾经借给唐晴,唐晴后来还给了我。她没看见那张贺卡。我收到那张贺卡,以为是给我的,却没想到却还有这样一段隐情。但,正是这美丽的误会,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感谢这美丽的误会。  一  那年我读高一。  从班主任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夜已经深了。教学楼里空荡荡的,只听见我的脚步声寂寞地回响。想起班主任刚才说的话,我的头似乎痛了起来。  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让我打电话请家长来开会,这是多么难堪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