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卫星致敬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把他的《与君书》教学实录发我,请我做个点评,即评课。这活真的不好干。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很讨厌那种婆婆式的姿态和名词术语满嘴又作势又陈腐的表达。我喜欢听人上课,不喜欢听人评课。每每坐在听评课的礼堂里,也是彻头彻尾的“被听评课”者。即使是在纸上听课,把卫星的大作《与君书》和教学实录这近万字的文字一气读完,搁谁身上都会有一种非常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哪里还需要“狗尾续貂”?套用一句当年刘晓庆的广告词:“爱人就像脚下的鞋,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当然白岩松说得更直截:“幸福就像脚下的鞋,不舒服金子做的也没用。”还是借用东坡的诗来表达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记忆提醒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评课”三题》(《中学语文》2006年第11期),明白表示,我宁可上课,让别人评,虽然,我的课很平平;也不愿别人上课,我来评,虽然,我的评课每每博得掌声。
  我今天不评课,我向卫星致敬!
  首先向才子卫星致敬!
  卫星,这个名字很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是的,这个名字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反复“念叨念叨”,贵庚啊,愿景啊,情感啊,特质啊,等等,都会浮现出来。卫星就是那种人如其名、名实相符的才子。
  卫星好诗,我对诗人总是刮目相看的。对许多语文老师来说,诗歌教学总是心头的痛,更何谈自己写诗?对我来说,谁要真逼着我去写诗,我宁可请他喝酒。当年在梁丰高中听卫星《亲近诗歌》的教学,很受震撼,课上,他竟然因为前夜中韩足球队踢成1:1,中国队无缘出线,又因清晨到校获悉自己学生在宿舍听实况转播后心潮难平而讲话被扣分,便即席赋诗。至今还记得那几句:
  昨夜/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是从来也不设替补席的
  当时,我被征服了,以最快速度在本子上录了下来。之后,我们一伙人有了“语文沙龙”这个温馨的家,于是,常常聚在一起,因此,我也能常常感受着这个年青才子的诗情才华。
  卫星的散文很感性、细腻、柔软,再坚实的事物,再抽象的名词,只要经他的心眼穿过,总能化为“绕指柔”。会让人想到卫星是灵性诗意的人,是性情中人,更是有品位、品质的人。这不,只要你的眼睛吻上《与君书》,哪怕就开头几句话,你就会有触电、心颤甚至手心出汗的反应,说不定一段情缘也随着这份初吻的悸动潜滋暗长起来——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它的名字叫苏州。
  卫星的散文还在于它的底蕴,随便拣几句,你就会感觉到清瘦精干的卫星,肚子里的水可不是一般的多,当然是“墨水”,是“文水”——
  我知道我这么一说,你就会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季节到苏州来,扮一回风景,不,风情中的人。你会把杜丽娘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咿咿呀呀地吟唱给我。是的,苏州园林,仅几块乱拼的花窗,就能乍现它的精细灵活;只一条曲折的长廊,就能隐藏它的悲欢离合。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走一走。
  相信了吧,仅仅尺幅“方塘”,你便能感受着鉴湖般的清澈明亮,便能触摸出无数源头活水。他的文字总能把丰富的意蕴利索地打包,解开他的文字总会有美不胜收和情思无尽的满足。何以如此呢?容我告诉你。有一次,他请我光临他的“私人空间”,从一楼到三楼,不是花草石鱼的天地,就是书报杂志的世界,他把自己浸在自然的浴缸里,更泡在书的海洋里。在这里,自然、生命、书籍演奏着一部天人合一的交响曲。他读书,写书,教书,乐在其中。《细数阳光》、《美丽的过程》、《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一本本立在书橱里的他的作品,分明写着四个大字:卫星,才子。
  我常常想,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根本原因恐怕不在“教”,而在“学”,在于没有把自己打造好。没有广博的阅读积累,也没有下水写作的能力与习惯,自家只有青菜和萝卜,且还是“过时货”,要想让客人大快朵颐,恐怕只能是说梦而已。有了像卫星这样的语文老师,动辄可以拿自己的作品来现身说法,我们的语文考试还会闹出“雪化了,答案就只能是水”的笑话吗?我们的语文教育还会遭受“误尽苍生”的挞伐吗?
  怀念易卜生,“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醍醐灌顶!我要向才子、作家卫星致敬!
  还要向教研员卫星致敬!
  在我的几十年的印象中,一直以为“教研员”是一个官衔。因为,我在学校教书27年的光景里,难得看到教研员。偶尔有机会见到教研员,总是发现,他们或在主持会议,或在布置工作,或在安排人员,或在传达文件,或在批评老师,或在表扬学校,或在宣读成绩,或在大谈考试……几乎从未想及教研员也可以上课,也要指导上课和培养教师,总是和旁人一样错误地以为,教研员研究的是“人际关系”和“中国国情”,而不是学科教学和教研。
  直到阴差阳错,自己成为了教研员,我才认真思考“教研员”这三个字,这个职业。卫星也是教研员,他是把“教研员”当作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一种彰显人生价值的劳动在做,我很欣赏这样的教研员。
  教了几十年语文,有了一个坏习惯,不经意间,便咬着文嚼着字。我的理解是,教研员,首先是教员,且必须是一位优秀的教员,是在同学科内大家认可的好教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有较高的学科素养,有较扎实的业务素养,有较丰富的人文素养。其次才是教研员,多出来的这个“研”字,我是这么来琢磨的,就是要有对像石头一样的疑难问题大胆开刀勇气与能力;抑或像磨刀石一般去敲开学科的大门,问题的大门。因此,教研员应该是在优秀教员的基本前提下,还要能站在学科前沿,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学习与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法,有较好的个人研究能力。还要有组织和领导能力,组织和带领好学科团队,做好教学、教研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工作,研究和引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更要有解决学科教与学实际问题特别是疑难杂症的能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教研员之“研”,更在于“发”,必须有课程视野,必须有区域内课程资源的研发能力。一言蔽之,教研员就是要像卫星这样,不只是管理能力,也不能只是服务,更应有引领力、指导力、研发力。而服务和管理的高品质,也得要自己有底气,有“研究”和“研发”作保证,自身不硬,何以打铁?自身不“研”,何以“究”人,又何以“发”人呢?
  用老师们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不说不做,鸟把式;只说不做,假把式;只做不说,傻把式;既说又做,真把式;能说能做,好把式。虽然对于一个教研员来说,有时候“说”也就是“做”,但老师们可不这样和你保持一致。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教研员,就是大教研组长或者大备课组长,是学科领军人物,都应该像卫星老师这样,做“真把式”,做“好把式”。
  卫星,作为大市教研员,又是年轻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他早已媳妇熬成婆了,完全可以指手画脚,但他没有。他坚持带头上课,且每年都上。而且在我们苏州地区,教研员带头上课,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本人也不例外。
  卫星比我想的和做的还要好,敢于带头上课,经常主动上课,而且还敢于让别人评他的课。有一种内在追求,希望能在被别人的评课中找到继续前行的路和向上的力量。我佩服!
  所以,我要向教研员卫星致敬,向卫星们致敬!
  我更要向散淡、随性的卫星致敬!
  《与君书》第十自然段,卫星写到了藕园,他说:
  坦白地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藕园排不上什么大的座次。若论古朴,苏州有宋代的沧浪亭;若论雄深,苏州有元代的狮子林;若论雍容,苏州有明代的拙政园;若论清幽,苏州有清代的留园……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寥寥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平江路要是开腔唱来,必定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这段话,与其是在表现藕园,不如说是在表现作者自己。尤其是卫星老师这堂课,真是活脱脱的藕园,是那么随性,又是那么散淡。而正是这种随性和散淡,上出了《与君书》的文本味道,更上出了卫星语文课的风韵。
  随性,肯定不造作,不迎合,也不放纵,任性乱为,甚至肆无忌惮。在这里,随性,是依随着自己的心情,随情而定,随情而为。教者自己的情从何来呢?这就是卫星的务实之处:首先是随学情,说得完整一点就是备课时随学生的学情而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他名之为“学情调查表”。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这样的备课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当然,这里的“定”是“决定”、“确定”,而不是“评定”。《学情调查表》,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引领,也是对教师备课的一种提醒,当然,这必须在备课前把《学情调查表》收齐阅完并做分类分析。卫星老师还把方寒等同学《学情调查表》中的内容记录下来,以备课堂学习时进行比对和剖析。我和我的朋友、徒弟们一直在做“生态语文”,卫星的做法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随学情,所以,整堂课卫星便确定了“概括特点”为重点,“品读情感”为难点,“玩味文题”为疑点。这样的“三点式”布局,既是基于文本特质的,更是源于学生预习学情的。换言之,卫星老师“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背后,有他的教育价值判断,有他严肃选择后的习惯积淀。于是,才会出现课堂上随性而走的轻松和踏雪无痕的轻盈。
  卫星老师的随性,更体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而这一点在落实难点“品味情感”中体现得较为充分。老师完全放手,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当老师“谁先自告奋勇”的话音一落,之后的主动权就是学生的了。学生读第4小节,老师跟着第4小节,学生读第6小节,老师也随着。当第7小节品读之后,老师连奖励式的“互荐”的方式也放弃了,索性来了一个“自荐”,于是又回到了第3小节。真的是学生“爱谁就是谁”的充分自由和民主的课堂精彩。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课堂学习的氛围,学生勇于展现的激情,积极参与的主动,肯定会让“沉默是金”课堂的老师们羡慕不已。课堂学习到底是谁跟着谁走,至今还是争论无果,而这个没有定论的妙处恰恰在于能激发我们继续实践和尝试。卫星老师做了,随着自己的性子,其实是随着学生的性子,这种课堂学习活动随学生兴致而流动的随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阅读、思考、交流、表达、质疑、批判的真正权利,课堂才会是孩子们向往的学堂。那种老师手拿遥控器通过精制的课件全盘操纵着学习过程的语文课堂是无视学生的课堂,是有违生态的课堂。构思得越是精致,表演得越发完美,其结果是愈加可怖。我就是这么以为的。
  因为随性,所以散淡。老师可以在学生品味第8小节情感时,来一个“寥寥”字词的小插曲;也可以在概括“富有文化底蕴”的特点时,来一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小幽默;甚至在师生研讨《与君书》这个令人生疑的文题时,顺势来了一句“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这样的生活味浓郁的参照印证。每每如此,孩子们总能会心的一笑。在这里,貌似“散淡”的语文学习活动,恰恰是一种悠闲自在,是一种教与学的双重享受,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过着一种幸福的语文课堂学习生活。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应该孜孜以求的么?
  因此,我要向随性、散淡的卫星,不,向卫星散淡、随性的课堂致敬!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是我的体会(总在课下“马后炮”)、我的事实(常常有始无终),更是我以为的真理(如果有谁说这是一堂完美无缺的课,那就不是遗憾,而是可怖)。而卫星老师的课也不例外。
  从教学重点处说,比如,在组织学生根据文本“概括平江路的特点”时,方寒同学预习时“保存相对完好”的概括是正确的,课堂上多读了一次,结果反而概括失当,这种倒逆现象,老师疏于捕捉,当然也就失去了一次课堂生成的精彩良机。比如,当师生共同概括了平江路的六个特点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及时对学习任务或曰题干要求(“概括平江路的特点”)回头看,然后就这些已经概括出来的特点进行一个分类,做二次概括,并排列主次,这对于把握要点和培养概括能力,可能会有帮助,在学习思维力的培养上或许会有一个推进之势。若能如此,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老师请同学们“六选三”时,结果只留下人文属性方面的特点,而体现“平江路”自然属性的特点一个都不入围的小失误。
  从教学难点处说,比如,“品味情感”时,只品味出“喜爱”和“赞美”,个人以为是可以讨论的。文章主体写的平江路,但走出平江路之后的文字,恰恰是把握作者所以写平江路的真正的情感所在。面对与平江路经脉相连的干将路的现在的境遇,能不生“担忧”之情么。而之所以特别“喜爱”和“赞美”,或许正是源于“忧虑”。这一点,只放在“讨论文题”时顺便提及和最后结语中教者机智的带上一句,恐怕是难以补救回来的。还是说“品味情感”这一部分的教与学,教者希望学生通过表现手法这个维度,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思想感情。事实上,“品读玩味”的戏份不足,而表现手法在实际推进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被孩子们窄化、惯性化成修辞方法了。而“不要去惊动历史”中的“历史”到底是借代,还是暗喻,抑或是借喻,课堂上若能让学生充分暴露一下认知变化背后的原因,然后,再一起讨论,使之清晰明确,说不定也是一个课堂语文知识学习活动的“星星之火”。再如,第4小节“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自绕膝”句,才子卫星借助典雅的文言句式和对诗文名句的嵌入和化用,勾勒了久经沧桑的老人那种淡然超脱、闲适悠然之态,抒发了怡然自得、幸福陶醉之情,并以此来比喻虽历史悠久但生机依然,虽老街傍河但小巷众多的平江路。那是非常的了得!此刻,如果只有学生一句“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平江路的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分析,不仅疏于顾及此句,而且分析和品味过于空乏。教者若能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做一个友情提醒:“品味”也要落到实处,有据可依;顾及全体,抓住关键。何况,这是在高一年级的阅读欣赏呢?不知卫星以为然否?
  其实,正因为卫星这堂课还有这些个小小的遗憾,才成为我的最爱。容我告诉你,生态课堂的支点在“常态课堂”,“常态课堂”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才是“真实的课堂”,永远是精彩与遗憾齐飞。我们在“生态课”、“公开课”、“常态课”三者之间有这样的一个悖论坚守:把每一节生态课(当然是生态语文课)都当作公开课上,把每一节公开课都上成有普适意义的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有研究价值和引领意义的生态课。明知“悖论”,但是,我们“坚守”。
  正如卫星老师最后所说,“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感谢“作者世界”中的卫星对“读者世界”的尊重和保护。一堂课上完了,某种意义上说,听课人听了去,就是听课人的世界了。实录发表了,又转化成更为宽阔的读者世界。万一,我这些个胡言乱语也成了铅字,那是又多了一个读者世界。我再一次向卫星致敬,捍卫每一个读者表达的权利,当然包括卫星老师。怎么绕来绕去,又绕回去了?这不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么?
  请问,何以会这样呢?噢,我们原本都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蔡明,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215600)
其他文献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困境  肯尼迪·H·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但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时常常会陷入困境,难以突围,甚至于退却、放弃,不再主动出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质疑的动力不强。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具有易于操作的惯性力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等19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科。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明确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要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这是我国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
蒋铁伟 潘纯良  试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教研室教研工 作方式的转型  周 岳 教育发展三指向:生、师、校  龚建新 宗教情怀:智慧型教师的必要素养  张晓阳 生活德育的人学视野  汪树林通向“儿童数学”的途中  孙保利 张剑峰   心理学视角下“分层教学”模式之审视  姚天勇 难忘教育:意蕴、特征与建构  李 勤聚焦现代生活教育    夷浩方 戚新苏   拓展·融会·生成  李运奎 共生理念引
数学课堂,是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过程性知识?我想,这个无可厚非,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但笔者认为,课堂上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师还是多关注一下过程性知识为好。但时下的数学课堂,很大程度上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急功近利,直接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有的虽安排了一些探索过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追求“时髦”而已。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真正领悟了所学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何传承文化并运用这些文化成果发展自身,以增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作为对人类自身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诞生了,并成为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一直延续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  解剖这一“细胞”可见,教师是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成果对学生进行“再生产”(教育
摘要:人的未定性和复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儿童在自由中不断生成新的自我。生成性儿童观的要求是确保教育不成为压迫性、控制性的存在,而是作为引导的力量,顺遂儿童的生成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不断趋近于充分的自由个性实现。  关键词:儿童自由;未定性;复杂性;生成性儿童观;教育自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12
摘 要:学校使命包括内在使命和外在使命两个方面,努力保持两者的一致性,对于组织达成共识、确立行动目标和准则、配置各种资源都有着重要意义。学校通过使命管理,能够明确其战略地位并彰显出学校特色。名校谋划“使命管理”的发展战略,把组织自我更新、培育新型文化、实现道德领导等作为基本路向,对于实现名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使命;使命管理;名校发展    在名校管理的实践中,“确立使命”通常是作为
[学校名片]  江苏省淮阴中学创办于1902年,195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通过省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先后获得江苏省先进集体、模范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园林式学校,全国文明单位、中国百强中学、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3800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说过:“一个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能够将人的压力感减少到最低,并把大脑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作用是明显的。”积极营造这样的友善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建设也凸显友善用脑的特色。  一、友善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灵性  友善的物理环境为友善用脑的教与学提供了教育特殊功能。用自然的物理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友善教
上世纪末“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虽经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但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仍然缺少真正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仅定位于教学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有些偏差,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用信息技术学习各门课程,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  一、信息技术是促进儿童成长的一种方式  1.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