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说课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a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是“身边的数学”。
  2.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本章最后一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本节主要通过对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历中的规律的探索,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对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建模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习后续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做了重要的铺垫,是中考重点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规律,并验证规律。
  2.亲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思想和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之密不可分,规律之美,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验证规律过程,逐步学会用代数式表示规律。训练学生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规律,难点是体会数学模型思想。
  四、教法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说明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将分别采用:①情景教学法;②小组合作法;③活动探究法;④模型演示法等。
  五、本课运用教具
  日历,自制课件,折纸,棱柱模型,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布置作业。具体如下: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举班齐唱“1只青蛙,1张嘴……”的儿歌。学生发现这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我顺势提问:大家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儿歌的内容吗?学生大声回答:“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嗵跳下水……”原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洁而明确。这就是规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么,你们能想起来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有规律的数学结论吗?
  在学生联想、回忆、踊跃回答之后,我通过屏幕展示我们曾经探索过的一些的数学规律,使学生感受规律的简约之美,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2.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知的日历来引导探究,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2分钟的熟悉课本内容后,学生开始分组探究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内容一: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的数字规律。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分组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要求组内其他组员验证规律。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探究内容二: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数字之和的规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本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多方位的探索,将问题分析透彻。在此过程中,我只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探究内容三:日历中特殊形状如十字型、H型、W型中数字之和的规律,这一活动侧重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会主动提出设问,并利用手中各自不同的日历进行探索、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3.应用解释,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计算工地钢管数量的问题。新颖的问题总是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体验生活与数字、图形,密不可分,从而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学生讨论后的完美答案。
  4.延伸拓展,举一反三。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动手,动脑。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问题,由师生互动完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个问题由教师演示各种棱柱模型,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并清晰地表达发现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学生共同在折纸游戏中探究完成。我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题目,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很有好处。同时本题的背景又赋予数列以实际意义,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从答案中再发现规律,生成新的结论,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拓展延伸,以此来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体验成功。
  一纸道具,使每位学生都活跃起来,他们边折,边想,边讨论,充分享受着思维带来的快乐的不觉中,获得了知识与方法的内化。在民主交流、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5.回顾反思。
  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形成反馈机制,既利于他人的进步,又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今后要怎么做等。
  6.布置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探究身边有规律的数学现象,并将探究成果写成科学小论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它是师生共同结合,参与问题研究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掌握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就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些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字感而出错。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方面探讨汉字字感的建立和培养方法,希望通过汉字字感的培养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辅导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错误很多。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准确地说,他们并不是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成功。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关注和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设计,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教学
英、汉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不一样。英语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则相反,英译汉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省译或不译第三人称代词。英译汉中,译者在略译或不译不必要的代词之前,须通读全文,正确判断该代词是否可以省略不译,以免误导读者。如:  例(1)①he Gryffindor first years followed Percy through the chattering crowds,o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设有效问题
高三阶段通常都会进行大量的模拟考试,因此试卷评讲就占据了高三课堂的“半壁江山”。很多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习惯于从前往后平铺直叙,导致学生对试题讲解毫无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上好试卷评讲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
摘 要: 数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而且要让他们体会其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美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本文作者就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体验的有关案例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认识,通过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