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培养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历史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潮涌而来,期间夹杂的各种低俗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势必对我国中学生的思想有所侵蚀。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把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操。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借助于历史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及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道德观念下滑,意识形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历次编写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指出,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任务,也就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这是关系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一、回顾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我们从先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品读博大的文化,精辟的道理,内涵的丰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两汉赋,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一段段名篇佳作,知识之广博,文辞之精美,无不令人崇敬,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更是以中国的脊梁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的灿烂文化里,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越发闪现智慧之光的华章美文,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宝。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引入经典故事使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重读中国近现代史亡国灭种的危机,增强民族自尊自强心。
每每重读中国近现代史,总有一股心酸充满心头。过去的一幕幕,那一张张写满不公的割地条款,签订的一份份赔款条约,那烧杀掠夺的屈辱与伤痕,两次鸦片战争将中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从中法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惨痛的,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以史为记,记住曾经的邪恶与野蛮,唤醒自己的正义与文明,痛定思痛,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国耻,时刻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树立危机感,增强民族自尊自强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
三、建国后现代化发展史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伴随着毛主席激昂慷慨的一声号召,压在中国人民肩头的三座大山彻底粉碎了,从此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以来,国家在工业、农业、科技、军事等多项领域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传来喜讯,钢铁产量连年提升,农业生产节节丰收,科技创新接连不断,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比如在农业生产上,杂交水稻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人民作出了贡献;在航天领域,载人航天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将中国人送上了太空,从此实现了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关注21世纪中国领土争端,尊重客观历史,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
钓鱼岛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近年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执意采取所谓的“国有化”,侵占中国领土,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为此,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告诫学生要理性爱国,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动,抓住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用优异成绩表达真正的爱国情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耻辱就是忘记祖国。要抓住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以历史课堂为契机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居安思危,知耻而后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热爱祖国的志向和操守。
五、从校内到校外积极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以校园文化为阵地,将校园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庆、纪念毛泽东诞辰等节日,开展“校史、国史、国情”演讲,在国庆日升国旗、到烈士陵园瞻仰,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是鲜活的,要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总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不同的时代闪烁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对强化中学生修养,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中灿烂的文明,为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使学生满怀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又是历史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培养措施
中学历史课堂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历史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潮涌而来,期间夹杂的各种低俗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势必对我国中学生的思想有所侵蚀。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把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操。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借助于历史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及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道德观念下滑,意识形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历次编写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指出,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任务,也就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这是关系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一、回顾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我们从先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品读博大的文化,精辟的道理,内涵的丰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两汉赋,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一段段名篇佳作,知识之广博,文辞之精美,无不令人崇敬,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更是以中国的脊梁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的灿烂文化里,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越发闪现智慧之光的华章美文,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宝。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引入经典故事使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重读中国近现代史亡国灭种的危机,增强民族自尊自强心。
每每重读中国近现代史,总有一股心酸充满心头。过去的一幕幕,那一张张写满不公的割地条款,签订的一份份赔款条约,那烧杀掠夺的屈辱与伤痕,两次鸦片战争将中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从中法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惨痛的,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以史为记,记住曾经的邪恶与野蛮,唤醒自己的正义与文明,痛定思痛,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国耻,时刻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树立危机感,增强民族自尊自强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
三、建国后现代化发展史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伴随着毛主席激昂慷慨的一声号召,压在中国人民肩头的三座大山彻底粉碎了,从此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以来,国家在工业、农业、科技、军事等多项领域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传来喜讯,钢铁产量连年提升,农业生产节节丰收,科技创新接连不断,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比如在农业生产上,杂交水稻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人民作出了贡献;在航天领域,载人航天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将中国人送上了太空,从此实现了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关注21世纪中国领土争端,尊重客观历史,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
钓鱼岛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近年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执意采取所谓的“国有化”,侵占中国领土,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为此,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告诫学生要理性爱国,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动,抓住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用优异成绩表达真正的爱国情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耻辱就是忘记祖国。要抓住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以历史课堂为契机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居安思危,知耻而后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热爱祖国的志向和操守。
五、从校内到校外积极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以校园文化为阵地,将校园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庆、纪念毛泽东诞辰等节日,开展“校史、国史、国情”演讲,在国庆日升国旗、到烈士陵园瞻仰,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是鲜活的,要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总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不同的时代闪烁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对强化中学生修养,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中灿烂的文明,为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使学生满怀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又是历史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