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课堂管理探究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代艺术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开展的保证之一。作为当代高校艺术史论类教师,如何有效管控课堂秩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并确保学生高效率地吸纳相关知识,这一点至关重要。文章以艺术史论类课程《中国艺术史》的授课实景为切入点,通过对该类课程课堂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及时提出有效改进方法,并对进一步授课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课堂管理 艺术类课程 《中国艺术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在当代艺术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开展的保证之一。课堂是由多人组成的复杂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体。课堂管理是教师运用组织和程序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先期活动和策略[1]。它一方面包括在课堂之上对学生纪律的管理、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掌控能力的体现。良好的课堂管理既可以建立规范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考习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帮助教师管控课堂纪律,及时处理课堂之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当代高校艺术史论类教师,如何有效管控课堂秩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并确保学生高效率地吸纳相关知识,这一点至关重要。文章以艺术史论类课程《中国艺术史》的授课实景为切入点,通过对该类课程课堂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及时提出有效改进方法,并对进一步授课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一、课堂管理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所教授内容进行系统化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听课效率。在课堂上,虽然任课教师积极备课、精心设计课件,大多数学生也能够自觉维持课堂纪律,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之上仍会出现各种与正常教学秩序不和谐的因素。
  (一)学生注意力低下,学习效率不高
  当前,全国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史论专业必修课程,多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周课时在16到20课时之间,授课方式也集中在两到三天之间。此种授课方式优势明显,可以集中讲授某一专题、某一历史时期的艺术史论课程内容,便于学生综合理解与把握。每天8课时的集中授课,教师工作强度巨大,授课内容丰富。文章关注的《中国艺术史》课程,教师常在一天8课时的授课任务中要讲述某个朝代的艺术门类专题。以“宋代山水画”专题为例,五代山水四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山水画家李成、郭熙、李唐、郭熙,南宋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二十余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及皴染技法都要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向学生讲授完毕。因此,学生往往在下午的授课时间,受生物钟、室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法集中精力而左顾右盼,即使跟随课堂PPT记录重要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也随之降低,影响整体学习效率。
  (二)师生互动性较差,不能有效传授教学内容
  在较为传统的课堂环境中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当然,这种授课模式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对授课具有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多希望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授更多一点的专业知识,为日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及研究生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授课方式的最大弊端便是课堂变为教师独自演讲的舞台,学生则沦为“背景板”。任课教师常常眼睛盯着课件,独自沉浸在对艺术史论知识系统掌握的激动情绪中,而忽视了在某些知识讲授环节与学生的互动效果。如,教师在讲授《中国艺术史》中“原始时期的工藝美术”章节的代表作品“仰韶文化庙底沟花瓣纹彩陶盆”时,倘若单纯讲授该器物的造型、纹样、文化意义一般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在记录完相关笔记之后也就此结束了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印象不会太深刻。这时,如果授课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找到这个器物众多花瓣中“一瓣两用”的吗?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便可将学生的眼睛从笔记上吸引到图片上,将学生的思维从“天涯海角”转移到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找出此器物中“一瓣两用”的花瓣后,教师可抛出中国艺术创作的“借用”这一创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艺术品中还存在此“借用”现象?从而引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四喜人”造型,以及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此类教学方法若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上,一方面可以“以一当多”,从一个知识点入手延伸一类知识;另一方面则在无形中实现了课堂管理,在引人注意的设问、“串联式”的知识讲授、新颖时尚的艺术品教学情境介入中,激发学生“学有所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此类课程设计往往在教师整体授课环节是缺乏的。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述为主,缺乏有效的课堂设计,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艺术史论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面对众多教学知识点,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时间这无可厚非。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传授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上,而对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往往有所忽视。教师如果要有效进行课堂管理,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强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使高效的课堂教学与活泼的课堂气氛融为一体。
  以《中国艺术史》课程为例,该课程以讲授中国历朝历代著名的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品为主,授课教师必然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述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如何针对授课内容进行课堂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这一点至关重要。如,《中国艺术史》的“近现代美术”章节,便可以结合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的系列作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将“寻找”“疑问”“启发”引入课堂,将思索、求知、探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逐步建立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在讲述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名作《愚公移山》时,便可以设置“他们是谁?”“为什么是他们?”“还有谁?”之类的课堂导入。教师在讲述《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之后,便可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众多中青年男士与中国原始时期男子头像做对比,找到其中的不同,并通过对比印度中青年男子的图像得出结论:徐悲鸿在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战争时创作了《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印度国防大学的学生主动请缨担任模特,体现了被压迫人民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热情。与此同时,教师便可将徐悲鸿同题材的绘画作品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画家独特的绘画技法。在徐悲鸿的作品《田横五百士》中,画家将自己置于群像之中,穿越千年回到汉朝,以求近距离地体会田横阔别岛上将士主动赴死时的悲悯气氛。教师可利用PPT中的动画效果将画作中间的黄衣男子与徐悲鸿的肖像作比,引导学生发现画家创作的独特心思。   同样,在讲述我国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绘画技艺时,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目前拍卖界最贵的艺术品是哪幅呢?”从而引出齐白石在目前拍卖界拍出4亿元高价的作品《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利用学生对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好奇与兴趣导入课程。随后,在讲述齐白石的绘画技艺时,教师可以利用当今先进的视频制作技术,将齐白石画虾的步骤予以拆分,动态地向学生展示齐白石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教师可以从一只虾、两只虾、三只虾??百只虾向学生系统展现齐白石的精彩的“虾世界”。
  有效的课堂设计,在保证教学内容传授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代艺术市场、发现问题并主动探寻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气氛不但较之传统授课方式更为灵活,而且更能够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专题式讲解,并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发现自身学术“兴奋点”,便能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转变。
  (二)教学内容多由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组成,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21世纪之后的大学课堂,教师授课已基本摆脱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改用电脑播放PPT课件,以“图片+文字”的模式授课。这一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更为直观地向学生讲解授课内容,但倘若自始至终均由“图片+文字”的形式授课,尤其是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艺术史论类课程,在静态的、平面的教学展示平台中,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的视觉疲劳。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吸纳,同时也会影响课堂秩序,对教师课堂管理带来障碍。
  比如,在《中国艺术史》中的“五代山水四家”章节,教师在讲授包括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内的山水四家时,需要以每个画家为个案逐个梳理其代表画作及绘画技法。其间,教师要讲授荆浩的《匡庐图》《秋山萧寺图》《溪山风雨图》《秋山图》《峭壁飞泉图》等名画的绘画技法以及“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博大意境和“有笔有墨,水晕墨章”的渲染技巧;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春山萧寺图》《江山渔艇图》等名画的艺术特色以及主峰突危、山勢尖利、石质坚凝、壮伟荒寒的绘画技法;董源的《万壑松风图》《山居图》《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等名画的山水之志以及笔墨秀润、淡墨奇伟的创作意境;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夏景山居图》《秋江晚渡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等传世名画的艺术特色及其长于竖式构图、善用大墨点苔、喜作长披麻皴的独特绘画技法。
  此章节知识点繁多,且为《中国艺术史》中首次以章节为主线重点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源,非常重要。在授课过程中,虽然教师在课前针对五代四家的生平、艺术经历、代表画作、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均做了较充分的备课,但集中在8课时一天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无论是对教师授课、学生接受,还是课堂管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倘若此时教师仍旧按照“画家+生平+作品+艺术特色”的讲解顺序授课,哪怕播放的PPT图片再清晰、展示的相关艺术性描述再精确,在经过多个课时重复性接受之后,也难以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对知识点的接受效果。学生在产生接受疲劳之后,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低头玩手机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同时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面对此类现象,教师除了严格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学业为重、克服困难认真学习之外,还应该主动调整教学思路,认真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针对“五代山水四家”章节,教师便可借助《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新时代制作的优良文化艺术类视频节目,有针对性地播放有关“五代山水四家”的作品赏析短片,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立体的艺术形式全方位介绍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教师持续性讲解的疲劳、学生不间断性接受所带来的排斥心理。
  (三)课堂多局限于“教室”,不能有效利用地域性教学平台开阔学生视野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的影响,多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方式,授课空间多局限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中。尤其是艺术史论类课程,需要师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横跨多个朝代、涉及上百位艺术家的近千幅艺术作品的讲解与掌握。教师的课堂讲授虽借助高质量的图片以及精炼准确的文字描述,向学生介绍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工艺美术品。但是仅仅局限在传统教室中,借助PPT启发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自我感受,尤其是学生面对工艺美术技法实操性讲解时,往往不能够理解得透彻、全面,很容易误入“纸上谈兵”的泥沼。
  比如,在《中国艺术史》的“明代工艺美术”章节,教师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时,虽然也会借助高清图片和制作视频,分步骤向学生讲解景泰蓝的主要制作工艺:掐丝(使用镊子将之前做压扁处理的细紫铜丝掐断并掰成实物需要的精美图案花纹,并蘸上白芨粘贴在铜胎上,经大约900摄氏度高温焙烧,使铜丝花纹焊接在铜胎上)、点蓝(师傅将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胎体图案所标注的颜色,使用特制的小铲子,饱满、平坦地将珐琅釉料填充进之前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同时需要一边填色一边用吸水布吸干多余釉料)、烧蓝(将填满色釉的胎体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烘烧,填涂的色釉从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变成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色釉。而凝固的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需要再次填色烧制,一般要反复操作四五次烧蓝过程,方能将纹样内的釉料填充到与铜丝高度持平)、磨光(使用粗砂石等工具将凹凸不平的蓝釉反复磨平,直至刮平磨亮)。但学生对于景泰蓝这一制作工艺的认识与理解仍旧停留在字面上。这时,如果教师所在的学校有相关工艺美术专业,那么授课教师便可结合类似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及流程的授课内容,带领学生走出相对呆板固化的教室,前往相关手工艺课堂或手工作坊,现场观摩实操性授课,对于学生理解相关工艺美术类技法大有裨益。
  三、对课堂管理的建议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知识拆分为数个问题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问题的设置除了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之外,还可以通过“设问—思考—解答”的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   在《中国艺术史》课程的“汉代工艺美术”章节中讲授汉代青铜工艺时,可以提前设置诸如“汉代青铜工艺为何能够在汉代实现辉煌?”“汉代青铜器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什么?”“汉代铜灯主要包括哪些造型?每种造型如何体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长信宫灯为什么能够成为汉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等几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课前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分组讨论,课上展开交流。同时,在课堂交流环节,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某位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时,部分同学认为与自己无关,也非课堂上老师传授的重点知识,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引起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设计的课堂讨论环节,其初衷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了有效控制课堂秩序,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可以在每位同学发言之后结合同学们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展开随堂交流,并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发言。采用此类课堂交流互动的方式,便可以兼顾发言同学和聆听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维持了课堂秩序。
  第二,在当下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应该拘泥于静态的“图片+图说”,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掘新出品的优秀视频文件并研究当下青年学生的审美喜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如近几年出品的《国宝档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制作精良的艺术类纪录片,便通过对系列国宝艺术价值、制作工艺、历史意义、曲折经历的介绍,利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到几千年前的制作现场,通过近距离、高清镜头的拍摄,让受众身临其境的领略中华瑰宝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同时,这一类艺术纪录片也适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师在教授《中国艺术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章节时,必然会涉及陶范法、失蜡法、铜铸法等几千年前的冶炼技艺。如失蜡法,倘若仅用文字表述:“失蜡法亦称‘去蜡法’‘走蜡法’,雕塑制作技法之一,是一种精密熔模铸造方法。先用蜡或其他易熔材料制成蜡胎,安上浇注系统(浇、冒口),做上芯模和外模,经烘干焙烧,将蜡胎熔化除去,留下有空腔的铸型,四周用砂填实,便可浇注。可用以铸造复杂的雕塑和青铜器”[2]。无论教师怎样结合图片分步骤向学生讲解,都难免落入枯燥的知识讲述之泥沼。在此,我们不妨借助2018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名为《复刻传奇》的一集,以清晰、动态的视频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失蜡法。《复刻传奇》讲述了我国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中的尊盘。曾侯乙尊盘作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展现了我国古人精湛的青铜制作技艺,其中尊與盘的纹饰纹样繁密复杂,通身无锻造、铸接的痕迹,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者对失蜡法的熟练运用程度和高超技艺。《复刻传奇》记录了我国失蜡法工匠黄金周运用失蜡法对曾侯乙尊盘进行复刻的过程,运用了多组微纪录小视频和逼真的动画立体、形象、清晰地向受众介绍了失蜡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展现了我国精湛的工艺美术技艺。如果在课堂上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解,播放上述几分钟的视频短片,既不会破坏教师授课的正常节奏,同时也迎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碎片化接受信息的特征与节奏,自然能够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良好课堂管理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新时代艺术类青年学生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还应当拓展课堂范围,结合授课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及各类专题展区,让学生带着课堂知识储备近距离赏析我国各类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教师讲述《中国艺术史》的“原始时期的陶瓷艺术”章节时,便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博物馆参观。山东地区的学生可前往山东博物馆参观,近距离观看山东大汶口时期著名的陶器“兽形壶”、龙山文化的著名陶器种类“蛋壳陶”。
  教师在课堂之上通过图片与文字表述向学生介绍龙山文化的黑陶具有黑、薄、光、钮的特点及像鸡蛋壳一样薄的胎体时,无论使用再清晰的图片、再详细的描述,甚至拿着鸡蛋壳上课,都不如带领学生来到蛋壳陶的面前,通过博物馆提供的特殊放大镜近距离赏析蛋壳陶的艺术魅力。又如,教师在讲授《中国艺术史》中的“汉代美术”章节的汉代画像石艺术特色时,便可在讲述画像石的分布、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之后,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参观当地的画像石博物馆。山东本地学生便可前往位于济南长清的孝堂山石祠参观中国东汉早期墓地祠堂的画像石。教师可通过对石祠内狩猎、百戏、出行、宴饮等生活实景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汉画像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另外通过指导学生近距离实景观察画像石的线刻方法,理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和简洁、精劲的艺术特色。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习、借鉴西方发展的优势与长处,国力日益强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我们同时发现,悠久的中国历史、底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优势和长处。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就要求身处象牙塔中的教师要从这个高度去重视课堂管理。倘若一味地舍弃自我转为学习西方,其后果便会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3]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应该有效利用授课内容,在讲解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美德,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向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具体到艺术类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如在《中国艺术史》的“宋代艺术”章节讲述中,教师可针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借助对我国繁荣市井和瑰丽山川的细读,增强学生的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好河山的钦佩之情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启迪思想。北宋画家王希孟在青年时代(18岁)创作的青绿山水名作《千里江山图》,在近12米的长卷中展现了北宋瑰丽的山峦、秀美的山河,气势辽阔、意境超凡,俨然一幅宋版的“航拍中国”。全画的山峦或层峰叠嶂或逶迤连绵,亭台楼阁静谧地矗立在河水之边,村民流连于村野稻田中,景物气势开阔、位置得宜,人物布局井然、怡然自得,给观者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展现了我国秀美的大好河山。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5米长卷上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城市风貌。《清明上河图》借助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法,记录了农、商、仕、医、卜、僧等多角色人群500余人,在汴京城郭赶集、卖货、饮酒、聚会、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展现了当时的城市风貌和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状况。
  总之,任课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将艺术知识与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完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用优秀作品引领人们追求崇高、向往美好”[4]的教学思路,不忘初心,树立文化自信,通过高效的课堂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Emmer,E. T. Classroom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1987.
  [2]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美术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41.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5-10-15(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9.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业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当中管理成本的关键工具,把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渗透到产品研发、销售当中,补偿制造成本法只探究产品生产过程的不足,给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探析,论述作业成本法实际适用的前提,对其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真实成本的原因进行阐释。  [关键词] 管理会计工具 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 高新技术 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2 文
期刊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延续上千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工匠”的关注度日益增长。2016年,“工匠精神”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蔚然成风。作为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劲旅,水电七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业务板块从传统水电建设走向多元综合,企业产值规模也不断突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不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还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期刊
[摘 要] 管理哲学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新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管理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并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思维,由“本能管理”向“科学管理”,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逐渐迈进,并有针对性地对管理理念及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转变,进而推进现代化管理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管理科学哲学化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与中国式管理哲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旨在凸显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哲学内涵
期刊
[摘 要]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形势下,企业学院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以校企共建电商学院为例,结合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和变革趋势,对现阶段企业学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达到提升效能、深化内涵、完善机制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企业学院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志码:A  在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
期刊
[摘 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过多年的实践,企业对人才需求逐渐从“最好的”转变为“最适合的”,对企业大学的定位也逐渐从“培训人”到“培养人”再到“促进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为学习先进企业大学的培养理念,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现对国内外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业务模式、创新突破以及典型经验进行分析,尝试探索一条适合国内企业大学发展方向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人才发展 企业大学 培养模式 
期刊
[摘 要] 博物馆之所以要提高开放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规范,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博物馆在开放中能正常运营。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关键词] 博物馆 基本素质 职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
期刊
[摘 要] 历史情境教学是否有效,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三个:第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境创设法本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知识,又该学到何种程度,有的放矢,知道目标是什么,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第三,情境创设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一个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对于初中历史课堂而言,犹如锦上添花,若运用得当,定能增强课堂的
期刊
[摘 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的比重较高,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1],把传统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结构力学》课程为例,给出了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课 课程思政 结构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为了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不动产的概念入手,对不动产档案的分类及形成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对不动产档案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不动产 不动产档案 形成环境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D922.16;G275.9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权交易的频繁,所有权的概念逐渐明晰,人们的产权意识逐年提高。因此对于不动产档案所涉及的内容需要建立明确的分类。2014 年12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细胞,人们对社区托管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文章通过对长沙市岳麓区部分社区进行“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儿童校外托管模式探索和推广性研究,以弥补现有传统模式下长沙市岳麓区儿童托管模式的不足及满足社区儿童校外托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关键词]社区儿童 托管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69.3;D669.5 文献标志码:A  2017年、2018年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