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品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学时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以疑激思
  求知欲的产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创造的先导,只有当人们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时,人们的思想才能活跃起来。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十分注重采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挖掘问题,巧妙设疑,以疑激思,促使学生解决疑问,去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方法上,可以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等。如我在讲“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内容里,就设疑“我国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为什么又要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同学们通过思想,结合老师的讲解,才明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二、以异诱思
  独立思考是求异思维的前提,人云亦云,不利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碰到难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激励和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发言。当然,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也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发言,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因为当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时,必然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以议启思
  道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清。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问、学生之问的思想交流,是实现使每个学生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采用“辩论会”,集体讨论等形式来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我曾组织学生就“中学生能不能上网?”“西部大开发应该重视经济发展还是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讨论中通过以辩促思,以辩明理,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四、煽情促思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伴有情感因素的活动,思品课教学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活动。积极的情感不仅是思品课培养的目标,而且是学生感知、理解、接受一些政治观点和原理的动力系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则思发。因此,在教学中的有意识地煽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以情促思,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我在与学生探讨“80”后和“90”后的青少年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时,我故意采用煽情的方法,说“90”后的学生身上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没有“80”后学生体现得突出,同学们就不服输地畅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当时参与讨论的学生都是“90”后),从而既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教育,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以练育思
  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提高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注重练习并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而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具有较强思考价值和训练价值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中考政治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如大量开放性议题的设计就是佐证。
  六、实践活思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實实践与创新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如我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时,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尝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比如针对自己身边存在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农村道路建设问题等,采用给人民代表打电话或写信的形式向代表们反映情况,通过他们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有权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区域构成就有南北之分,其成因极其复杂,与政治更替、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地域文化等息息相关,涉及范围广泛。现今在绘画艺术领域,这种南北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得更为多元,如何诠释这样繁华的艺术创作景象,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单就南方艺术创作现象而言,其已是星罗棋布,但是根据各自特色从本至源、由简到繁,人们可以梳理出建立在高等美术学院基础上的学源地域结构,用以
期刊
摘要: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教育影响、反复作用、长期熏陶的过程。本文从教师、校园文化、手段和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论述,试图为我国当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近几年,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而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等以下水平。整个教育环境也为了追求升学考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出现重
摘 要:房屋的结构性抗震能力是房屋耐用性的重要指标,房屋结构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和综合布置,有助于对于整个房屋的构造设置等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和总结。房屋的隔离地震技术和抗震防震技术需要通过对于预测和消解地震所带来的位移等具体工作完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国房屋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探究  引言  我国建筑的抗震结构能力提升一直是房屋建设的关键部分,这一关键环节的设计探究
近日,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祝君波先生受聘为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授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举行,校长许晓鸣、副校长陈
时间:2007年11月26日下午3∶30参加者:慎昌宰,韩国大山文化财团理事长兼教保生命总裁金大荣,大山文化财团常务理事郭孝桓,大山文化财团秘书长朴宰雨,《当代韩国》韩方主编、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探讨其渗透的方法,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96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科学回答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
期刊
文化是人与环境的一纸契约。这是我尝试给文化下的定义。如何理解?文化是人与环境的一个动态平衡。人变了,环境未变,文化要变;人未变,环境变了,文化也要变;人变了,环境变了,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是在20世纪各家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中产生的,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他认为“美的社会性是客观存在着的,它是依存于人类社会,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情趣;它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属于后一范畴的是美感而不是美。”  一、李泽厚初期的实践美学观  李泽厚的“实践说”在当时的大讨论中占有理论上的优势,不是一种单纯地主客观之争论,而是把最重要的主体——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