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企改革重组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工人下岗等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会严重阻碍国企改革重组的脚步。
关键詞:国企改革;角色;定位;特征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工经历了两轮改革潮,分别为1979—1992年的新旧体制转换改革和1993—2012年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否处理好改革与政府的关系、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本文从新一轮国企改革特征入手,分析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和缺陷,探究政府在国企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特征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重点在于明晰产权、提高生产效率等。具体来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有股份由控股转变为参股
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所有制改革经验来看,混合所有制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盘活市场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2014年2月,中石化宣布开始引入民营和社会资本参股,开放油品销售业务板块,为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创先河。中粮集团、中国建筑等国企紧随其后,成为改革试点企业。通过改革,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2.国有资本由生产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聚集,反而高度集中在生产领域。这一方面导致水电、交通、医疗等领域消费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资源的科学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在此轮国企改革中,国企将有计划地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国有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迈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迈入电子信息时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放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正在完成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的转移,以互联网、生物制药等为主业的一批国有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引领我国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
二、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和缺陷
1.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分析
国企改革重组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工人下岗等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会严重阻碍国企改革重组的脚步。政府作为国企改革重组方案的制定者,直接参与国企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提振经济发展活力。
首先,政府应当适当放缓国企改重组步伐,给国企留有一些缓冲时间,同时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互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培训机会,给他们再就业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缓解其生活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政府部门要动用纪检监察、巡视督查、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手段,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配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将国有资产流失确定为国企改革中不可触碰的红线,明确政策规定、加大监督和惩治力度,确保国企改革重组有序推进。
2.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劣势分析
政府部门作为国企改革的规划者,在宏观层面、大政方针上要确保高度统筹,可在具体落实上,也要给国企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不能事无巨细直接进行管控,否则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方面,政府推动国企改革重组难以突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的制约,难以超越所有制界限。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行业推进国企改革后,大型企业相互兼并、重组,部门化、垄断化趋势更加明显,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劫富济贫”的方式推动国企改革,将一些劣势企业的账务和人员强制分配给国企,过分强调“政策帮扶”而忽略了市场经济规律。这种通过拉郎配方式组建起来的大型国企集团偏离了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生产率的国企改革目标,虽然表面上国企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越来越多,可实际上经营面临的困局并未得到真正破解。
三、政府在国企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
1.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管理体制
政府应当将政府行为与国有企业行为有机统一起来,弱化行政干预色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总量控制,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督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公平、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
2.勇于下放权力,实现角色转换
政府应当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要勇于下放权力,由主导角色向辅助角色转变,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国企改革重组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序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国企各自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职责,依靠企业自发自主行为推进改革重组。政府只需要在国企改革重组过程中承担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不能直接干预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步骤;同时,国企也应摆正自身位置,行使既有权力,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侵害。
3.完善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后
稳定的市场、有序的环境是国企改革重组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下岗职工增加、收入差距拉大等都是威胁社会良好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为了减小国企改革的阻力,政府应下大力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革税收政策等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争取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国企改革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邵芳.国企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微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6):52—55.
[2]叶楠.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研究[J].时代金融,2015(8):184—185.
[3]季自立,王文华.国资国企改革重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行政改革管理,2016(12):57—60.
关键詞:国企改革;角色;定位;特征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工经历了两轮改革潮,分别为1979—1992年的新旧体制转换改革和1993—2012年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否处理好改革与政府的关系、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本文从新一轮国企改革特征入手,分析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和缺陷,探究政府在国企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特征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重点在于明晰产权、提高生产效率等。具体来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有股份由控股转变为参股
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所有制改革经验来看,混合所有制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盘活市场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2014年2月,中石化宣布开始引入民营和社会资本参股,开放油品销售业务板块,为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创先河。中粮集团、中国建筑等国企紧随其后,成为改革试点企业。通过改革,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2.国有资本由生产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聚集,反而高度集中在生产领域。这一方面导致水电、交通、医疗等领域消费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资源的科学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在此轮国企改革中,国企将有计划地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国有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迈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迈入电子信息时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放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正在完成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的转移,以互联网、生物制药等为主业的一批国有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引领我国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
二、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和缺陷
1.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优势分析
国企改革重组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工人下岗等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会严重阻碍国企改革重组的脚步。政府作为国企改革重组方案的制定者,直接参与国企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提振经济发展活力。
首先,政府应当适当放缓国企改重组步伐,给国企留有一些缓冲时间,同时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互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培训机会,给他们再就业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缓解其生活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政府部门要动用纪检监察、巡视督查、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手段,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配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将国有资产流失确定为国企改革中不可触碰的红线,明确政策规定、加大监督和惩治力度,确保国企改革重组有序推进。
2.政府直接参与国企改革的劣势分析
政府部门作为国企改革的规划者,在宏观层面、大政方针上要确保高度统筹,可在具体落实上,也要给国企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不能事无巨细直接进行管控,否则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方面,政府推动国企改革重组难以突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的制约,难以超越所有制界限。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行业推进国企改革后,大型企业相互兼并、重组,部门化、垄断化趋势更加明显,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劫富济贫”的方式推动国企改革,将一些劣势企业的账务和人员强制分配给国企,过分强调“政策帮扶”而忽略了市场经济规律。这种通过拉郎配方式组建起来的大型国企集团偏离了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生产率的国企改革目标,虽然表面上国企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越来越多,可实际上经营面临的困局并未得到真正破解。
三、政府在国企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
1.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管理体制
政府应当将政府行为与国有企业行为有机统一起来,弱化行政干预色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总量控制,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督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公平、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
2.勇于下放权力,实现角色转换
政府应当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要勇于下放权力,由主导角色向辅助角色转变,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国企改革重组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序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国企各自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职责,依靠企业自发自主行为推进改革重组。政府只需要在国企改革重组过程中承担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不能直接干预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步骤;同时,国企也应摆正自身位置,行使既有权力,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侵害。
3.完善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后
稳定的市场、有序的环境是国企改革重组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下岗职工增加、收入差距拉大等都是威胁社会良好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为了减小国企改革的阻力,政府应下大力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革税收政策等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争取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国企改革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邵芳.国企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微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6):52—55.
[2]叶楠.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研究[J].时代金融,2015(8):184—185.
[3]季自立,王文华.国资国企改革重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行政改革管理,2016(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