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雕塑面前我只是个配角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5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15日,李真的最新个展“荒徒”在北京开幕,首次展出了李真以泥土为主要媒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凡夫系列”。
  这个主题名让我很感兴趣。字面意思上看,“荒”者,寓意荆棘与荒凉,“徒”者,表行走,二者结合,似在讲述某种无止尽的坎坷漂泊。
  这与我的既有印象不太吻合。除去2012年他发表的“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系列聚焦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印象中李真的作品,大部分都披着墨黑外表,举重若轻,畅快自在,甚至把人惯出了只要跟随李真展览,便能追求高尚轻松的精神愉悦的脾性。
  我带着疑问来到了展览现场。不同于以往看到的满身仙气、怡然逍遥的铜雕,这一次,满眼被以泥土龟裂、塌软所塑成的现实苦难所占据 —— 这是一个以泥土为主要媒材,构筑起的“凡夫”俗子的世界。
  “我选择了泥土做材料,因为没有比泥土更贴切的了,我们是凡夫,都生长于大地,最后再归以尘土。”李真告诉我,他会先用泥土来塑形,再在其上“折磨”加工,让它成住坏空(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
  “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它每一刻都在受着折腾,每一刻都在流逝。”


  你我皆是人世的荒徒凡夫
  李真聊起他的创作演变,他把分界点划在了2008年。“其实2008年以前的作品《蝴蝶王国》《沧海行舟》《靡靡》就与社会议题有关,只不过数量不多,从2008年的‘神魄’系列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创作更多表达人和自然关系的作品。”
  和所有人一样,李真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所谓的气、能量、精神空间和创造理想的世界,另外一个是关乎世俗与社会现实的世界。
  “我也是凡人一个,也有七情六欲,也会体察这世间的生老病死苦,所以我不会只有‘大气神游’般的精神明快,这是我为什么要讲‘凡夫’。”
  “凡夫”之“荒徒”里,渗透了李真的温润与悲悯,他试图通过雕塑来讲清人的复杂性,把人内在的苦闷、快乐和不堪都表现出来,“凿痕于外而深藏于心”。
  在作品《非常》里,他表现了人如何不断折磨自己的灵魂;在作品《匪夷所思》中,他展现了活在自我逻辑中的人的状态;通过剖析傲慢的人,他述说人性的虚荣;依靠“大嘴”“大脚”“身子很低”的形象,他表达苍生的压抑和苦闷。


  与立意比较明显、作品有“科技”难度的西方雕塑家不同,李真更愿意作品保留一些暧昧与禅意。“观众怎么想怎么是吧,我喜欢留一些模糊在里面。”他更希望更多人在看展时,能找到作品与自我内心的碰撞,“如果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他也更能看得清别人。”
  作品《匪夷所思》里,人体的头上长了个长长的东西出来,李真在上面“写”上了难以分辨的文字,这是他在某次短信交流中收获乱码时得到的灵感。“有人问我这些字是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他们很好奇说,你是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我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只有那个个体本身知道,他的痛与爱,他的深层次的感情。”
  为了加上这些文字,这个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养裂、煅烧、炙烤、再敲打的过程,“在这个作品逐渐成型后,我就成为了作品的他者。”李真说。
  在作品《空口》中,人面上嘴的位置被李真塑造成了一个大的空洞,一直通到了后脑勺。这个作品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做媒体的人问他是不是想讲八卦,关心政治的人问他是不是在演讲立言,出家的人则问他,这里面是不是在传达《大藏经》中“空”的哲理。这让李真觉得很有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所以只看得见自己想看见的。”他笑着拿自己作喻,“比如李真就喜欢留长头发,喜欢穿大袍子,不喜欢挂个领带。”
  如果要深究李真自己在“凡夫”中诉诸的表达,也许可以从他为“凡夫”的题词中窥见一二:“这是浮动星球充满极度强悍、粗俗的生存与知识游戏,我想要指出刚烈的人性力量、生命的沧桑与深层的内心世界,指出人们如何陷入生存与生性的漩涡中——批判‘根气’永远存在。”
  与2012年的“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相比,这一次李真对人性的探讨更偏重于内在。“不生不灭”讲的是生存、界线和利益的碰撞,历史不断轮回。而“凡夫”讲的则是历史轮回的基础,即共通不变的人性和存在本质。
  而因为涉及到以雕塑解剖人性,李真在做“凡夫”时经历了很多“纠结”。“有时候感觉是在做自己。”他必须直面自己人性中的不完美,思考、琢磨、分析,并尝试以雕塑作解。
  暂且借由雕塑神游于天地之间
  在“解答”这个世俗世界的考卷之外,李真还用雕塑建构了一个纯粹的精神飞行空间,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是他的“大气神游”系列。
  讲“大气神游”之前,我想先讲个跟作品《飞行乐土》有关的故事,《飞行乐土》做的是一个憨态可掬,圆润细腻的“大块头”,在白云和山间睡觉的故事。第一次看到它时,我觉得这艺术家多半是在半夜美梦里找到的这“赛神仙”的惬意灵感。
  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飞行乐土》的前一晚,李真其实被折腾得几近未眠。“我那天去录影遇到大雨,晚上住的是帐篷,浑身湿透快到崩溃。第二天醒来,却发现山好美,山下的云朵八九点钟都没有散去。”李真兴奋得做起了打油诗,“昨夜苦不堪言,不如此山长眠”。接着他便有了创作的灵感,他很快画出了底稿,画自己爬在山上云间睡觉,“我想要游荡在白云间,那种精神和心灵都没有重量的轻快”。


  这个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想要说明的是,李真做“大气神游”的时候,可能做得并不逍遥,而也正是因为世间永远有受困之事种种,世人才都渴望和需要这种“彻底的精神和爱的解脱”。   也许是受益于道家和佛学文化的浸淫,他的雕塑作品里有种强大的“中正平和”之气,让它在争奇斗艳、畸趣横生的当代艺术界里脱颖而出。
  无论是聚焦社会性议题的“不生不灭”、“凡夫”,还是关注精神世界的“神魄”、“大气神游”,无论是表达直面人性社会赤裸的真实,还是呓语充满自由精神游走云端的梦想,无论是悲悯于匍匐大地的草民心态,还是为庄子般逍遥的自由气魄唱赞歌,李真的作品里都贯穿着强大的精神内核,充盈内在蓬勃、气韵生动的能量。
  他追求以雕塑为镜,让人反观生命,拭去尘世的浮光,护得一缕心香。
  而如果不是这份对生命近乎“使命感”的关切,他可能不会进入艺术圈。“以前,我过的日子就是听太太弹古筝,我来泡泡茶,闲暇里悠然度日。这些年来,我确实牺牲掉了很多个人的生活。”
  但家庭还是尽它所能,给予李真最大的支持。“人,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超脱和自由。不过纠结到最后,人世最难以抵抗的还是那份爱,那份温度,那份情感和不舍。”李真有点感伤。
  做完“凡夫”之后,李真准备再回到自己的“大气神游”,“把入世的东西做完再返回来,可能会达到更加简化、超脱和虚无的状态。”这个向往出世生活的艺术家,始终跟艺术圈的声色犬马保持着距离,除了展览开幕时出现之外,他把社交活动尽量降到最低。


  “我永远是个配角,雕塑才是主角。我的雕塑在全世界为我结善缘就够了,我不用抛头露面,吃饭社交。”
  他说等到未来有天不做艺术了,便准备归隐山林。“当年涉足艺术圈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做20年就够了,再有5、6年就差不多了。再说吧,之前先安心把想做的艺术做完。”话语里带着股“竹林七贤”般的自足与清净。
  Q&A现在做“凡夫”刚刚好
  《财富堂》: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集中创作“凡夫”系列?
  李真:艺术家太年轻的时候会气盛,过于年老又要面对创作欲的萎靡,我现在五六十岁的年纪,对人性也有了一些了解,我觉得刚刚好。
  《财富堂》:你的雕塑作品里,有不少传统与当代混合的痕迹,比如在雕塑造型里有对中国远古神话如《山海经》和民间艺术如民间泥人的吸收,但气息上又有很当代的味道,你如何看待“传统再生”的问题?
  李真:我从来不反对新事物撞击旧事物,但我相信一个地方的艺术家做出来的东西,摆脱不了那个地域的气息,只有外星人做的雕塑掉到地球才会不可考。(笑)
  我的主张是,在东西交融的大池塘中,文化自己会找路子走。比如我也接受过不少西方的艺术教育,但并不妨碍我做我东方气质的东西,西方的油画、不锈钢材质等等,这些都只是形式,是媒介,但精神会比媒介重要,比起材料的选择,表达的内在信息、内在生命,以及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你想要的信息,这些对艺术家来说更重要。
  《财富堂》:在“大气神游”里,你是故意为雕塑的形象赋予一种孩子般的天真吗?
  李真:是的,人在生存、欲望、压力、自我期待和存在价值之间造化、撞击、心境沉浮着,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之为“成熟”,但在这样的成熟之间,我们会迷失掉一些东西,我用类似小孩子的体相,表达一种对纯真的追求。
  《财富堂》:你在创作雕塑时有什么习惯么?
  李真:我有个习惯现在还改不了,就是我对人和物的温度特别敏感,所以做有些雕塑时,我会去捶打它历练它,就是想要这个东西。
  《财富堂》:这有点像温度和气息的传递?
  李真:对,我喜欢有温度,喜欢老东西。我还记得有个老外跟我说你的东西很奇怪,看起来很新,但又有点新古典的味道,我说因为我对时间、对温度特别有感情,我不知道为什么,就算是做一些偏抽象的雕塑作品,我觉得里面也有它的温度在。
  《财富堂》:但不同的雕塑内容,它们的温度会不一样?
  李真:是的,就内在的纠结来说,温度最高的应该是“生灵”和“凡夫”,我是带着矛盾、愤怒做的,有时候还带着一种激动。相比而言,“大气神游”是最没有温度的,它是温润的,不带一点火味,像是一种逍遥,一种自在,一种精神解脱:如果我们不当人有多好,在某个世界我们真的可以成为神仙吗?可是人间没有天堂,我们只能靠转念之间,来虚拟这种美。
  《财富堂》:我知道生活中你是佛教徒,佛教中会讲要追求“无我”,但如果做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又需要特别的突出和强调,你觉得这是种矛盾吗?
  李真:我曾经矛盾过,所以当时虽然做传统佛像做得不错,但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会执着于艺术的美感和造型,跟传统就会有矛盾,这是所谓的“执念太重”。但我后来想通了,不一定要出家才算是修佛,每个人的修行方式不同,执著本身也是种修行。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懂得如何善用他的执念,把他丰富的感情、敏锐度、理念传递到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作品上,实现“精神不死”。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话,难道艺术家对艺术就不需要信仰吗?
其他文献
展览时间:2014.01.11-2014.03.09  主办机构:Vanguard 画廊(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室)  展览简介:“忽视、日常、琐碎、无聊、无意义”是描述梁玥作品中拍摄对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本次展览展出的梁玥作品《Them 伊啦》由十部五分钟短片组成,拍摄并截取了10个人物的生活片段,拼凑出时间平淡流失的体验。和梁玥一样,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奥黛拉·有机同样
期刊
国内书画界都知道,新海派有“三剑客”: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这是按照齿序所排,实际上,如果紧扣“新海派”的意蕴,窃以为,排序似应颠倒过来。因为杨正新的书画受教于海派的众多名家,在继承海派墨趣方面做得最为扎实,却依旧能实现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难度系数比在几近放弃传统的基础上玩新花样,显然要大许多。  所以,我认为,“左臂将军”杨正新才是新海派书画的杰出代表。  说到“左臂将军”,书画圈朋友熟知典故
期刊
2014年12月20日,刘广云个展“安全距离”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广云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截面》、《弹道》和《轮回》等。  刘广云1962年出生于济南,1987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德国美茵兹。他的作品形式包括综合材料、装置、录像、多媒体等。他用枪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80年代的《新汉德词典》和中西绘画的经典之作,创作聚焦点并不是枪击行
期刊
一直以来都想尝试一些新的艺术展览形式,2014年11月在自己的工作室艺周文化和邻居花草吉事联合策化了一场摄影与花艺的小型展。展览的作品是陈漫与陈幼坚合作的摄影作品。这场“LET’S MOVEMBER”的摄影花艺联展的意义为倡导从2014年11月开始启动工作与艺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够将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更愿意将这种生活态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坊间都流传一句话:“艺
期刊
2014年12月23日,邓南威·柳立夫妇&观复博物馆将《上海少女》捐赠“上海中心”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的上海厅隆重举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先生、总经理顾建平先生、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理事邓南威·柳立夫妇以及观复宝库CEO柳费国先生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数百名社会名流与各界媒体一同见证了这灿烂的一刻。  窈窕少女 荣归故里  小提琴名曲《沉思曲》缓缓流淌,倾
期刊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收藏界也风生水起,在国际拍卖会上,中国藏家不断刷新拍品的成交纪录,豪迈程度令全世界瞠目结舌。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经过场内外激烈竞投,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的最高纪录。而买主就是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先生,而且因为他对媒体的表态,还形成了一个热词—
期刊
提起海派,仅就二维空间的绘画领域来说,首先让人想起来的是这些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虚谷云云。但在油画领域,亦有人动辄搬出“海派”之名头。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应邀参加了一些油画展开幕式或者研讨会,主办方、策展人不乏高挂“海派”名头者,然而有意思的是,各类所谓“海派”,仔细端瞧竟然未必有太多渊源。更有甚者,竟然有生在中原、求学于北京者,初到上海就自称来“赶海”,蹚一蹚海派的惊涛,颇有弄
期刊
4G来了。当在线视频分辨率越来越高,电影下载速度越来越快,你还会不会去电影院看大片?也许,家里四五十英寸的等离子电视,仍然比不上影院震撼。但试想一下,假如是100英寸的平板电视、50G的蓝光碟呢?或者,自己打造一间私人视听室又如何?整面墙都是银幕,也不难办到。  相形之下,我们的影院,太普通了。晶光灿烂的墙饰、一条红地毯,一个卖爆米花的柜台——九成电影院的标配,不外乎这些。有心一点的设计师,会在细
期刊
当你在当代艺术圈的日子久了,会发现圈中人不时提起不同的艺术派别专有名词,特别是用来形容某艺术家作品风格的时候。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流派有大家都熟悉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波普艺术(Pop art)、极简主义(Minimalism)等;而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初登上国际舞台后,北京的“无名画会”、“星星画会”,上海的“草草社”等美术团体的活动亦引起广泛的关注。  
期刊
2014年11月29日,第十八期“诗歌来到美术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这期的诗人是宋琳。主持人胡续东是固定班底,看着台下比平时多出一倍的观众,他了然于胸地笑言:每个月主持一次朗读交流会,这次不一般,人特别多,除了宋老先生个人在上海滩的影响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晚的嘉宾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