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空下的回家少女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uan2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23日,邓南威·柳立夫妇&观复博物馆将《上海少女》捐赠“上海中心”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的上海厅隆重举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先生、总经理顾建平先生、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理事邓南威·柳立夫妇以及观复宝库CEO柳费国先生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数百名社会名流与各界媒体一同见证了这灿烂的一刻。
  窈窕少女 荣归故里
  小提琴名曲《沉思曲》缓缓流淌,倾泻的音符里,著名配音演员曹雷女士走上舞台,她厚实又略带磁性的嗓音为我们深情地讲述了一首属于《上海少女》的动人篇章:“这是青春的香味,凝集着皎洁的向往,融合了黄浦江涛声,弥漫在天地之间。”这是上海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先生为本次活动度身定制的诗作《少女的星空》。


  邓南威和柳立夫妇与观复博物馆共同珍藏了《上海少女》长达十年,捐赠后,《上海少女》将陈设于上海中心一楼办公大堂入口,成为上海中心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让公众近距离领略陈逸飞先生浓浓的家乡情结和艺术魅力。这件作品是将平面油画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翻成立体雕塑,刻画的是一位身姿窈窕的上海少女。少女身着的旗袍、手中的鸟笼与香扇,无不唤起人们对于老上海以及老上海女性的怀旧情结。
  捐赠仪式环节中,捐受双方共同开启了矗立在舞台中央的“上海中心”模型,模型缓缓打开,美丽的《上海少女》静静伫立其间,象征着《上海少女》将进入“上海中心”。这一特别的开启方式,让现场不少第一次见到上海少女的观众连连惊叹。
  最后播放的一段视频里,上海中心用自己璀璨的灯光,向全球发出了一组摩斯码。其中隐藏表述的信息,居然是上海中心董事长蒋耀先生向全球发出的艺术品征集令——“上海少女”回家,只是这座超高层建筑打造艺术人文地标的第一步,这幢上海新地标将吸纳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让全球的传奇与故事在这里汇聚,让各种艺术流派与风格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蒋耀先生表示,期待全球的艺术家将作品带到上海中心,当然不仅限于捐赠的方式。期待有更多样的方式,例如展览、展出等等与全球的艺术家合作,


  上海中心将于2015年中旬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上海中心投入使用前夕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造势,仪式结束后进行的媒体专访非常火爆。各种关于《上海少女》、“上海中心”、观复博物馆的疑问都一一得到解答,由于场地限制专访只持续了一小时,不少媒体纷纷邀约后续采访。在媒体专访最后,上海中心表示:“虽然《上海少女》如今捐献给了上海中心,但我们会永远遵守捐赠者的意愿,并且维护、保存好这件艺术品,这是一种契约精神。”
  饱经风霜 见证友情
  作为数量极少的陈逸飞雕塑作品,《上海少女》的身世经历以及捐献给上海中心的契机,都让观众十分好奇。她的辗转故事中,不仅包含着艺术的美丽,还饱含着创作者和守护者深沉的友情。
  多年前,邓南威先生收藏了不少陈逸飞的画作,陈逸飞到北京时,邓南威会叫上马未都一起相聚,坐一坐聊聊天。彼此对艺术的热爱和理想,让三人成为至交。
  2000年的上海,清晨的空气干净潮湿还带着树叶香气,秦康路的那间艺术工作室里,诞生了一位婀娜少女,创造她的,正是当时已久负盛名的艺术家陈逸飞。同年,她被送至巴黎,在卢浮宫展出60天,成为了上海与巴黎两个时尚国际之都的艺术桥梁。婀娜多姿的身影和特有的东方艺术神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陈逸飞说,在家就叫“上海少女”,出门就叫“东方少女”。“上海少女”是她被温柔呼唤的乳名。四年后,陈逸飞答应出让“上海少女”给邓南威,邓南威与马未都商量,决定将她放置在观复博物馆。
  2014年的北京,在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里,马先生指导着十多名工人,小心翼翼地将《上海少女》打包装车。这一幕,和十年前在上海新天地的“逸飞之家”里,陈逸飞打包《上海少女》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据马未都回忆,当时他站在二层楼梯口,趴在栏杆上对陈逸飞说:“我这个位置可以再做一个《上海老开》的雕塑,俯身与上海少女调情。”没想到陈逸飞大笑后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这个主意好,可以让作品互动啊”。
  陈逸飞、邓南威与马未都三人在《上海少女》雕塑前合影留念,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马先生说:“当时基座尚没安装,雕塑平摆浮搁在地上,我扶着《上海少女》心里还担心她是否稳固。陈逸飞指着镶在底座上的《上海少女》黄铜标牌说,临时赶制的,粗糙了些,回去以后会补上一块精制的说明牌。谁知这一幕竟成了历史的回忆。来年春天,逸飞先生突发疾病,与世长辞。我们作为朋友扼腕叹息。过去常说的英年早逝发生在了逸飞身上。我和邓南威先生专程赴上海参加陈逸飞先生的葬礼,为逸飞先生献上一枝洁白的玫瑰。”
  《上海少女》矗立在观复博物馆十年之久,如今观复博物馆入驻上海中心37层,邓南威先生突然萌生了让“上海少女”回家的念头:觉得将陈逸飞先生的这件佳作安放在即将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再合适不过。先是上海毕竟是“上海少女”的家;再者,“上海少女”修长曼妙的身姿与上海中心缓慢扭转的外型何其吻合;冥冥之中,这好像也是逸飞先生的愿望,于是上海少女荣归故里的想法遂成现实。
  马未都先生颇为深情地跟我们说:“我一直以为我们是活在现实中的人,谁知道我们也能见证历史。逸飞走得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以致许多后事无解无终。好在他的作品《上海少女》在他身后又回到了上海,并永远站在上海中心大厅内眺望蓝天,我想逸飞的在天之灵,一定能与之沟通,让我们与大众一道用心灵倾听。”
其他文献
12月22日,融科·千章墅年度客户答谢盛典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西班牙国立舞团为千章墅的尊贵业主上演一场充满艺术与人文,激情与思想的经典舞剧,现场感受巅峰艺术与盛世墅宫的精神对话。这是西班牙伊贝里加舞团在北京的首次演出,更是一次千章墅尊贵客户的私享狂欢聚会。用舞蹈艺术表现达利、毕加索、高迪三位艺术大师非同凡响的人生历程,在声光电技术的映衬之下,肢体之美与舞台之美水乳交融,如梦似幻,带观者走入
期刊
愿意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曾在诗歌里写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三毛也说过:“马的形体,交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很想大大方方地送给世界上每一个人一匹马,当然,是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的那种马。”  看起来,马跟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大有关系。连描写马的成语也多是好的,千军万马、金戈铁马、万马奔腾、龙马精神、一马当先、倚马可待……不像是刚刚过去的蛇年,人们要
期刊
《财富堂》:也许是受都市文化的影响,上海画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你平时穿戴名牌服饰吗?  杨正新:我一个女儿在伦敦,一个女儿在香港,她们经常给我买各种名牌衣服什么的,但我对名牌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说不上来。买衣服我主要看色彩,如果色彩好,我就会买。平时我喜欢穿便装,舒适随意。我在欧洲看到那里的男人女人,服饰搭配都很妥帖,一条围巾、一件风衣、一双皮鞋就构成了亮点。看上去很有传统,很体面,也很现代,
期刊
2014年1月8日下午,太立德仁以自身强势媒体整合力及品牌公关策动力呈献的——品质点亮价值——2013年融创中国及融绿媒体答谢会 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发布会上,融创集团与来自中央、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共400多名媒体人一同见证了它10周年破500亿达547.3亿的销售奇迹。融创集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明示,重申品质与服务两个核心要点。  优质的土地,打造优良品质的系统能力,加之已成为
期刊
这一届的ART MO博览会共划分为三个板块,当代艺术区,经典艺术区和奢华艺术区。参展画廊为37家,并增加了16个奢侈品牌及2家古董商,三个不同单元的跨度资源整合,满足不同层面消费群体的需求。  澳门北邻广东珠海,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南中国海。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并将此辟为殖民地。经过4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1.11 - 2014.03.02  主办机构:James Cohan画廊(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170弄1号楼1楼 近永嘉路)  展览简介:在本次展览中,村田有子的绘画作品《自清晨》将延续其具有特质的标志性动物和风景的主题。虽然作品尺寸相对不大,她的绘画在笔触上的层次感、细微处的差别以及在构图上的揶揄性都显示其在材料上的强大表现力。占部史人的《古代赤米之旅程》象征一场史诗般的历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1.11-2014.03.09  主办机构:Vanguard 画廊(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室)  展览简介:“忽视、日常、琐碎、无聊、无意义”是描述梁玥作品中拍摄对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本次展览展出的梁玥作品《Them 伊啦》由十部五分钟短片组成,拍摄并截取了10个人物的生活片段,拼凑出时间平淡流失的体验。和梁玥一样,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奥黛拉·有机同样
期刊
国内书画界都知道,新海派有“三剑客”: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这是按照齿序所排,实际上,如果紧扣“新海派”的意蕴,窃以为,排序似应颠倒过来。因为杨正新的书画受教于海派的众多名家,在继承海派墨趣方面做得最为扎实,却依旧能实现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难度系数比在几近放弃传统的基础上玩新花样,显然要大许多。  所以,我认为,“左臂将军”杨正新才是新海派书画的杰出代表。  说到“左臂将军”,书画圈朋友熟知典故
期刊
2014年12月20日,刘广云个展“安全距离”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广云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截面》、《弹道》和《轮回》等。  刘广云1962年出生于济南,1987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德国美茵兹。他的作品形式包括综合材料、装置、录像、多媒体等。他用枪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80年代的《新汉德词典》和中西绘画的经典之作,创作聚焦点并不是枪击行
期刊
一直以来都想尝试一些新的艺术展览形式,2014年11月在自己的工作室艺周文化和邻居花草吉事联合策化了一场摄影与花艺的小型展。展览的作品是陈漫与陈幼坚合作的摄影作品。这场“LET’S MOVEMBER”的摄影花艺联展的意义为倡导从2014年11月开始启动工作与艺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够将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更愿意将这种生活态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坊间都流传一句话:“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