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情教学及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工作激情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实现更高效的教学,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下面笔者结合教育管理实践就如何实现激情教育和高效课堂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情感
  
  “什么是激情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激情教师?课堂的激情在哪里?”这样的命题一直在笔者的心中激荡。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稿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这让笔者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有一个例子很有说服力:重庆市一中是一所全国知名的高中,上一学期,该校有两位教师被调离教学一线,转入后勤岗位工作。这两位教师都已有20年的教龄,40岁左右、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正是在讲台上最“闪光”的时候,为什么会转岗呢?原因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家长反映这两个老师上课没激情。学生说,老师上课的语调死气沉沉,导致他们上课昏昏欲睡,对该学科毫无兴趣。重庆市一中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同。这一事件,在整个教育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给所有的老师敲响了一个警钟。
  要上好课,要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教师就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教学,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同生满锈的刀,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感染力,也难以传授给学生。教学中充满激情,教师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两眼发光,讲到兴奋时便手舞足蹈,妙语连珠,思维敏捷,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响应,课堂充满欢乐和笑声,学生聚精会神,流露出渴求、赞赏、的眼神;缺乏激情时,教师声音平淡,面无表情,目光无神,反应迟缓,没有一种欲望和冲动,话都懒得讲,有气无力,痛苦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打瞌睡,做其他事情,显得很烦躁。比较之下,真是天壤之别。激情,是成功的催化剂,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教学效果突出。
  
  二、教师备课要充分到位,上课要简洁高效
  
  高效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求知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不应是静止的跑道,而是追求成功、感受欢愉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上的每道题都必须精心挑选,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要“条条有用”,“做一得三”,避免“面面俱到”、“贪多求难”的倾向。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而是把练习穿插于新课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学到哪儿就应练到哪儿。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每个教师都要收集大量资料、信息,进行讨论、筛选、改编。这样,虽然教师备课备得很苦,但是学生学得轻松,不做无效劳动。
  比如说,做好手擀面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和面”,“和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和“透”。上翻下倒,左搅右拌,直捣中央,久而透之。备课好比和面,和面不透,吃面不韧,口感不佳;备课不精不透,上课效率就不高。
  课堂教学应当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丝丝入扣,无浪费、无累赘。高效的课堂拥有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学习的温度。课堂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
  我们在上练习课和复习课时,特别不能一味做和考。要“实”,更要从简单出发,注重一个“巧”字。笔者提倡“一题一课,一课多题”,比如一节数学课做一道题目,以一道题为例子讲解、变化、延伸、拓展,通过师生互动、探讨、尝试、修正,最后学生真正学到的是很多题的解法。这实际上就是系统的知识整理、归类、扩展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对于优秀生来说还能领悟到教师的逻辑和思维过程。
  
  三、教师要做到上课不看教案
  
  上课不看教案,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真功夫。上课不看教案,一是教师必须课前充分备课,这样上课思路才能做到清晰、有条理;二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教材的整个过程,能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巧;三是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心,增加教师个人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要做到上课不看教案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教师的基本功就应来自于“题海”。“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对于教师来说,“题海”就是教师的源头活水。以前迎战高考追求的是“题海战”,其实就是赶学生下“题海”,教师把一本又一本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一章节又一章节地先做,然后教师一题又一题地讲。教师和学生都很苦,但都在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学生的精力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为了学生少吃苦,教师先就得把苦吃遍。
  有些教师,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看答案,拿抄好的答案去上课。那么上课时,解题思路单一,对于重点、难点、弱点、盲点一无所知。一节课上下来,稀里糊涂,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什么,学生只看到了答案,但遇到这类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还是雾里看花,这样的课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而经常下“题海”的教师,他们对于每一条题目属于哪一类题型,可以用哪几种方法解题,解题中可能遇到哪些难点,重点应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点子,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在讲课的时候胸有成竹,轻车熟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容易入门,能很快掌握方法,这样的课就是高效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讲。”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做“名师”首先就得技艺高超,这样才能赢得徒弟的敬重。平时的每一节课,要打造成高效课堂,不论讲题多少、学生活动多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力、真功夫的体现,功夫到家了,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思考,要能明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做,而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如何改善。  关键词: 改善 学习行为 内因 外因    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关系着整个教学的成效。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又反作用于内因。要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能仅仅依靠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更要充分地寻找和分析学生出于什么原因才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年的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乐意学的内容记得快、学得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是我们教学应该追求的。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三个关键“开头”很重要
读一篇洋洋洒洒的现代文,我会惊叹于文章的气势磅礴、思考深沉;但是看到一篇洋洋洒洒的文言文,我的第一反应却是不可避免地一阵头疼。  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变得略显枯燥一一当我们读古文,因为字词的应用在千百年间发生了太多变化,遇到生词总是先一阵呆滞;当我们看到古人论“人”论“道”,因为思想的认知在社会的变革下已大有不同,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总是不知所云……内容难读,内涵难解,古文的学习便因此染上了“
期刊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在各学段、各学科的改革当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共同新事物,就是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最难的新探索。因此,有必要对探究性学习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阐释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探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情况看,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就会出现一些误区。    一、过于追求“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