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古村落人文活化创意实践研究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人文活化是一种重要的古村落活化方式,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实践,其带有鲜明的文化性、参与性、互动性特征,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古村落活化中存在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弊端。以广州黄埔古村“人在凤浦”人文活化项目为例,分析该人文活化创意实践的内涵、过程与价值,总结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当前的古村落活化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古村;人文活化;创意实践
  [作者简介]李从余(1993—),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广西桂林 541006)
  城市古村落是地处城市中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在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城市古村落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当前对于城市古村落的活化主要是以政企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重商业、轻人文、重开发、轻保育的理念使城市古村落难以逃脱“被消费”的命运。在消费古村落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发现并挖掘古村落在现代城市社会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本文以广州黄埔古村“人在凤浦”人文活化项目为例,意欲通过对该项目的研究,展示一条以人文为核心的城市古村落活化路径。
  一、人文活化的必要性
  (一)古村落开发中过度商业化的陷阱
  古村落商业活化的实质在于通过挖掘古村人文历史,打造古村特色景观,形成古村特色消费,从而吸引游客前来。这种活化方式对于激活整个古村的人气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还能为古村的发展带来必要的资本收益。但商业活化的弊端也同样明显,由于开发主体往往倾向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容易造成古村落的过度商业化,从而造成传统文化失真,民风民俗变味[1],让古村丧失掉其原有的品性与气质,最终演变成为与现代城市无差的“消费圣殿”。若要保持古村原有的品性与气质,就要警惕这种消费主义的侵蚀,在运用适量商业活化的同时,有必要进行人文活化。人文活化与商业活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人文”为核心而非以“消费”为核心来激活古村。
  (二)古村落活化的关键在于人的活化
  当前,我国古村落活化的模式大多仍然是以政府负责、企业承办的自上而下的商业活化模式,而关于人文活化的实践则非常稀少。笔者认为,目前人文活化地位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如下两点:第一是人文活化相对于商业活化来说,开展的难度更大。因为人文活化是需要深入挖掘古村的內在文化品性并加以发展,而商业活化只需抓住古村的外在形象特点并加以打造就可成为消费热点。第二,人文活化相对于商业活化来说更难以带来迅速的资本收益,其成效的体现通常来说需要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因此,人文活化至今仍在古村活化实践中处于式微的地位,但其必要性却一直存在。人作为参与古村落保护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村落发展的方向,人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古村落发展动力的强弱。因此,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古村落保护实践中来才是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关键。商业活化的目的是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更多资本,而人文活化的最终目的则是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更多的“人”,这是两种活化路径着眼点的不同,也是理念的不同。只有将“人”活化了,古村落未来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发起于草根的人本主义实践
  (一)以人文为核心
  活化利用(Adaptive Reuse)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1979年的《巴拉宪章》,宪章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为建筑遗产找到合适的用途(即容纳新功能),使得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承和再现,同时对建筑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2]。对于古建筑而言,活化利用是实现古建筑“重生”的优良方式,对于古建筑的不同活化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建筑的重生方向。林维斌(2016)在对台南市的研究中发现在其历史文化空间里,呈现出的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互动共生的关系。而在对历史文化空间的溯源与活化工作中,它采取的是建立文化与生活的有效连接方式,以此提升空间的历史文化意涵,同时又能不断地向其注入新的活力[3]。“人在凤浦”人文活化项目运用的正是这种文化与空间有机结合、互动共生的活化方式,该项目依托于黄埔古村内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空间,通过对该古建筑内部空间的微改造与微利用,向古建筑内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以“人文”为核心实现对古村落空间的活化。项目发起人团队是由黄埔古村爱好者所共同组成的非正式社会团体,发起人团队具有非常鲜明的草根性特征。该项目在发起之初就将“人文”置于整个项目最核心的位置,关注的是古村内的人与生活。
  (二)以建立人的联接为导向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承载形式,对古建筑的修缮只是维持这一物质承载形式的方式,要活化古村落,最重要的是要活化古村里的人,只有人“活”了,整个古村才能活起来,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该创意实践项目是将关注点缩小到了古村里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上,这种自下而上的保护理念着眼点更加微观,着重关注的是人的体验与感受。该项目从人与自身的关系、古村与城市的关联中看古村传统的续存;从长时段、大视角看待历史古村的价值。从内部视角来看,项目更为关注“活着”的文化与生活,而非承载这文化与生活的物质形式。新的人文生态的出现,是古村生机焕发的最重要契机。从外部视角来看,看到古村的“死活”关键在于,村是否与其相依存的城市、城市中人的生活之间构建起有机的关联。因此,建立村内外的人际关联也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另一个核心要素。
  三、创造古村人文生态的展示空间
  (一)挖掘古村新精神
  黎明辉、杨名刚(2017)指出了古村落保育与活化中存在的文化发掘途径不足,展示力度不够的问题[4]。“人在凤浦”项目关注的正是村民本身、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与古村的联系,并希望通过将这些内容展示给旅游者来实现旅游者与古村、村民的互动。近些年,黄埔古村进驻了许多追求独特生活方式的人,这个特别的群体包括了一些艺术家、音乐人、电影人、手工艺者等等。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与黄埔古村的气质相得益彰,呈现出了与现代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人文生态。这种人文生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黄埔古村在现今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下所拥有的新的精神内涵,即一种追求自由、追求“慢”节奏的黄埔古村“新精神”,这是黄埔古村在城市不断更新的时代潮流下找寻到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即一种在城市中却又“不在城市中”的存在方式。但这种人文生态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古村内的文化群体之间尚缺乏实质性的联接,若要将这种人文生态作为黄埔古村现今文化形象来构建,则势必要将这种人文生态作一种整体性的联接,并向外界进行一个集中展示。   (二)建立展示与互动空间
  “人在凤浦”项目依托于村内古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祠堂街上的一个二十平的古建筑空间,该空间具有空旷、通透、纯粹的特点,十分适宜作为展示与互动的空间。在古村人文景观展示部分,通过在墙面上展示古村艺术家居民的照片、姓名、标志性言论、村里的“事业”,向游客呈现一个具有张力和生命力的古村人文生态。同时,该空间也被构建为一个游客可参与互动的自由公共空间,对游客保持开放状态。游客可与项目发起人畅聊关于古村的任何话题,也可在留言板上抒发自己对于古村的感想,项目希望以此获取游客对于古村的某种“期望”,以便促使整个项目得以不断改进更新。最后,游客还可关注该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项目及古村的最新动态,实现游客与古村的在线对接。席晓华(2016)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古村落文化活化路径,要利用新的技术拉近大众与传统的距离,利用新的导览模式,建立新的旅游形式,从而达到传统与互联跨界的目的,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護与传承提供足够的内动力[5]。该项目作为一种创意实践,尝试性地将互联网与传统村落作了联接,并希望通过在线平台实现游客与古村更多的互动,达到活化目的。
  四、结语
  古村落活化路径的选择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商业活化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即时的资本收益,这对于古村落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模式中的过度商业化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而人文活化能够有效地弥补商业活化的弊端,从古村落的内在人文价值入手活化古村落的人文生态。但参与人文活化的社会组织大多自身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大规模地介入到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中,其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想扩大人文活化的规模和影响,来自政府或企业的帮助是必需的。而对于政府或企业而言,要想真正活化古村落,就有必要为参与人文活化的主体提供帮助。只有多主体共同协作参与,古村落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龙.基于遗产活化的古村落开发方法与原则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2).
  [2]张朝枝,刘诗夏.城市更新与遗产活化利用:旅游的角色与功能[J].城市观察,2016,(5).
  [3]林维斌.探讨历史文化空间的溯源与活化——以台湾地区台南为例[J].住区,2016,(5).
  [4]黎明辉,杨名刚.岭南特色古村落文化保育与活化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古村落为例[J].南方论刊,2017,(1).
  [5]席晓华.互联网时代古村落文化的活化途径[J].大众文艺,2016,(17).
  [责任编辑:朱晨光]
其他文献
[提 要]微信的普遍推广,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详细介绍南昌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服务内容,讨论微信开展学科服务的可能与途径,以顺应时代要求,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微信;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  [作者简介]吴青松(1967—),女,南昌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西南昌 330031)  一、引言  2018年1月31号,CNNI
期刊
[提 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任庐陵知县,首次把其心学思想付诸政治。秉承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信念,王阳明亲民爱民,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赢得广泛尊敬和爱戴,进而把各种制度和规范真正植入人心,取得了不俗的治绩。王阳明治理庐陵的成功实践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庐陵;心外无理;亲民爱民;现代价值   [作者简介]杨彩霞(1973—),女,吉安市青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伏明(1967—
期刊
[提 要]城市依托型乡村建设的环城市乡村旅游来源于“环城休憩带”理论,利用距离市区近的优势面向城市发展乡村旅游业,如此也正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共享经济”的大众化是民宿产业兴起的基础,现代科技为民宿产业建立了优质的平台。民宿产业的打造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使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转变为旅游经济模式,使农民多业化,促进乡村经济、人文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市依托型乡村建设;民宿产业;环城休憩
期刊
[提 要]以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教学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采集等形式,对相关数据和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教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D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为例,从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促进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教融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科教融合;对策   [作者简介]刘红芳(1984—)
期刊
[提 要]入职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期间的适应效果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从组织支持理论视角出發,引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探讨组织支持感对“90后”员工入职适应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对303名“90后”员工的调查,构建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统计变量后,组织支持感对“90后”员工入职适应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支持感与入职适应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性
期刊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论断、进行科学阐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对于基层党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期刊
[提 要]以江西省新余市X村为个案,从X村老年人概况、生活状况、养老形式三方面分析该村的养老现状及养老问题,提出完善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的策略,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的养老提供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出路  [作者简介]张 琴(1988—),女,三亚学院助教,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为老年社工、社工督导;梁淑平(1987—),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讲师,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
期刊
[提 要]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内涵丰富。研读马克思著作,其劳动思想的“共享”意蕴可以体现為:劳动者因劳动共享,公平地享有劳动成果;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物质前提,构建以公有制为特征的生产关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共享  [作者简介]熊来平(1975—),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西吉安 343009)  中共十九
期刊
[提 要]革命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流阵地之一,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一要讴歌红色人物、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要实事求是宣传中共党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三要宣传中共党史的主线,把握中共党史的本质;四要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特点,遵义会议纪念馆要讲好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革命
期刊
[提 要]近年来,教育协同育人项目在会计专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创建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职业发展需求、满足教师开展教学要求、满足企业择优选材需要的公共资源平台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会计专业为基本元素,以校园网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共享;会计;资源库   随着微课与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模式的兴起,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显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