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4年中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传播簇和传播网络研究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我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在省内和省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为实施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19个省份1996-2014年已有的2 094条CRF01_AE pol区基因序列,利用PhyML 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传播簇,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传播网络,结合背景信息分析传播风险。

结果

发现82个传播簇,包含255条序列(12.18%,255/2 094),省内传播簇数量和包含序列数(61个,173条)明显多于跨省传播簇(21个,82条)。传播簇中男男性传播人群的成簇比例随时间上升趋势明显,由1996-2008年的2.41%(2/83)上升为2013-2014年的23.61%(72/305)(χ2=27.800,df=1,P=0.000)。跨省传播簇的男男性传播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由1996-2008年的0.67%(2/297)上升为2013-2014年的6.36%(30/472),具有随时间的上升趋势(χ2=20.276,df=1,P=0.000)。跨省传播簇中男男性传播的比例(86.59%,71/82)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56.65%,98/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2,P=0.000)。含2种及以上传播途径的跨省传播簇的比例(33.33%,7/21)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13.1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传播网络分析发现,跨省传播簇内高传播风险人群比例(51.22%,42/82)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26.59%,46/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2,P=0.000)。跨省传播簇以男男性传播人群为主。

结论

我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存在复杂的传播网络,跨省传播簇快速增长,其中高风险传播者对HIV-1亚型的大范围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应深入进行传播网络研究以指导精准干预。

其他文献
中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表的《祷告药皇誓疏》(《王家瓒七誓》)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承传传统医德的的医者誓词,亦即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一篇精湛的医德论文,却并未演化成为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样的誓词体,而《祷告药皇誓疏》却从标题到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誓言"范本。它传承了《大医精诚》的内容,丰富了"忍辱安贫"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的条理化、誓言化,标
新中国血管外科发展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相继在一些大医院开展,并逐渐向一些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普及,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血管外科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2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血管诊疗技术不断改进、血管器材不断改良及相关研究相继在国内得到开展,并取得一定成功。特别是1993年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成立后,血管外科进入了初级发展期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平田篤胤在《毉宗仲景考》一书中指出,《伤寒论》的作者是葛洪的从祖祖父葛玄,戴霸、张机、仲景等称呼都是葛玄的寓名。平田又以葛玄为基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指出中国医方最初是由神仙所造,根本上是由日本的神创造,中国医道根源于日本的神道。平田的结论并不可信,他实际上是用考证来阐释其所主张的"神医道"思想,与他的复古神道思想相契合,也反映出平田主张日本优于中国的中国观。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证类本草》所引《梅师方》与《医心方》所引《医门方》为异名同书,系唐代道士梅崇献所撰《医门秘录》5卷,又称《梅崇献方》5卷,约成书于唐贞元至元和年间(785—820)。梅崇献与《石药尔雅》作者梅彪可能为同一人。从《医心方》与《证类本草》引文来看,《医门秘录》应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广录前贤经方而又有所创新的综合性方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和文献价值。
期刊
汉代的药物度量衡标准,一直是古代医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同文献记载的早期容量单位的名称与进制多有出入,且实物长期缺乏,导致了古代药量进制研究的长久争议。新公布的一套东汉铭文药量,四器自铭为"合""籥""撮""刀刲",首次证实了东汉的药用容量单位体系。其中,合、籥、撮、刀圭的实测量值分别为20 ml、10 ml、2 ml、0.5 ml,推算进制为1合=2籥,1籥=5撮,1撮=4刀圭。四者所反映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推动以标准引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中华预防医学会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承担学会团体标准的立项资格审查、立项评审、标准预审、标准会审、标准宣传培训、标准实施评估、标准复审和标准舆情监测应对等标准化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18年12月13日发布了《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处理技术规范(T/CPMA 001-2018)》团体标准和
目的分析1990-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6中国动物伤害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发生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分析1990-2016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动物伤害、无毒动物伤害和有毒动物伤害疾病负担变化情况,并计算相对变化程度和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年龄标化发生率和DALYs率分别为245.05/10万人和12.73/10万。
精准医学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大型人群队列的建设是人群疾病防治的重要资源,其研究结果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预防提供科学证据。因此,如何规范化的建设大型人群队列是上述工作的基础。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北京大学等单位撰写《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处理技术规范(T/CPMA 001-2018)》和《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安全技术规范(T/CPMA 002-2018)》两项团体标准。标准以"科学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