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来源 :理论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j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员工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绩效薪酬追索违规及案件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但因银行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不健全,银行机构进行内部追责时对相关责任人绩效薪酬的追溯往往存在缺失和不到位的情况.以银行机构为视角,结合监管规定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争议的情形进行分析研究,可从遵守外部法律法规和健全内部机制的角度探索相关思路,寻求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实现内部管理质效和防范化解员工劳动争议的平衡.
其他文献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相关课程培训效果欠佳、政策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政策保障、企业实践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新思路.要通过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助推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
显性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隐性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两者各有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显性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讲授、课堂辩论、采访调研等方式来实施,隐性教育可以通过营造校园隐性文化、构建历史网络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基地考察活动等形式来开展,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与学校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伦理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并非人们想象的那种“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而是美好而有差别的“美美与共”,其中蕴含着从“少数先富”到“他者富裕”再到“共同富裕”三个层次的伦理逻辑.共同富裕伦理逻辑的三个层次既是层层递进的深化关系,同时也是环环相扣的联结关系.首先,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即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次,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不能只有自富而没有他富,从而需要先富带动后富
性别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体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和观点.清军入关之后,旗人社会群体逐步受到了关内儒家礼教的影响,在两性观念方面较入关之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以性别视角,通过旗人女性从死、寡居和再嫁三个方面,来分析在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下清代旗人社会群体中日益形成的性别观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克莱恩、福斯特、齐泽克等“灾难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不断积累“灾难因子”,利用、制造灾难乘机牟利的灾难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表现在自然灾难、政变、战争、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生态危机、意识形态灾难等多个方面;当资本主义发展到灾难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本身也成了一种灾难.对此,他们认为可以将“人民重建运动”“复兴社会主义理想”“穿越灾难资本主义幻象”作为应对灾难资本主义的对策.“灾难资本主义”理论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
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DMSP、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统计及地理空间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城市演化特征,并定量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城市演化强度经历波动,市区与县域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演化强度速率下降;城镇化减缓,高位序城市与低位序城市规模差异扩大,区域城市体系由均衡发展转向极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增速由大于人口城镇化增速,转变为小于人口城镇化增速,人地关系协同发展显著;影响机制以市场力与行政力混合为主,外向力上升,内源
光绪《湖南通志》中收录了众多碑记资料,包括建筑修造、功德、题名等.光绪《湖南通志》收录的碑记最早为东汉时期的碑刻,最晚至光绪年间,所收碑记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宣扬儒家仁爱忠孝之精神、展现湖湘理学的发展脉络、体现湘军及晚清湘系官员风貌、湖南地区儒学教育情况.光绪《湖南通志》中这些碑记的内容与文化内涵体现了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内核.
妇女解放一直是毛泽东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妇女群体高度评价,称其是决定革命成败的一个重要力量.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青年毛泽东一面接受无政府主义,一面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青年毛泽东在“赵五贞自杀事件”发生后,发表一系列评论文章,结合中国实际,对社会制度猛烈抨击,对中国妇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毛泽东早期妇女解放思想就此萌芽,具有深刻的现实性、激进的革命性和稚嫩的先进性等特点.
欧文·戈夫曼对日常生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与洞察力,他将人们熟视无睹的细微琐碎之物作为研究主题,创造了一套术语与分析框架,使原本不可言说之物成为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对象.戈夫曼的社会学充满睿智与洞见,遣词造句颇为讲究,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又不失严谨.他旁征博引,同时不乏人文关怀与道德批判.反讽是戈夫曼采用的重要批判手法,他还充分地运用拟剧、仪式和博弈等隐喻阐释微观人际互动.戈夫曼的文体特征表现为齐美尔和卡夫卡的结合体.从修辞上而言,戈夫曼的社会学体现出混杂的特征,格尔茨称之为“混合体裁”,它代表着20世纪中后期社会
“刘易斯拐点”理论是考察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范式.但该理论始终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教条束缚,机械地套用中国的数据来验证“刘易斯拐点”现象本身,在研究过程中抽象掉了具体的生产关系,以城乡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分析重点.从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与劳动力流动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来看,资本积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相反.资本积累对劳动力流动具有“吸收效应”和“排挤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的“排挤效应”将在长期中占主导地位,相对过剩的人口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