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压裂连续供砂装置及性能测试

来源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页岩气深井、超深井的开发,压裂施工已向高压力、大砂量发展,传统的供、输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施工需求.通过采用连续输砂装置方案,并对双仓式砂罐及连续供砂装置设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装置结构、输送量的设计计算及配套电机功率的计算和校核,以及砂罐的相关结构分析.此装置能够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在简化加砂程序的同时,能显著提升输砂效率和降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
其他文献
研究了民国时期商标发展背景,探寻传统符号诞生的原因,归纳民国商标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类型及其设计风格,并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符号在民国商标设计中的发展规律以及基本特征,为现代商标设计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气田集输系统天然气输差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乃至发展方向,若贸易交接计量存在误差较大还会引起贸易纠纷.通过对涪陵页岩气田输差异常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导致气田输差异常的主要因素,提出控制输差的有效措施,同时强化气田计量管理水平,为气田的天然气计量管理奠定基础.
基于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三上5砂组地质特征、开发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提水、提液的“双提”开发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老井历史提液生产情况,确定了该类油藏合理提液界限及注采比;通过动态监测、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对该区域的剩余油进行了刻画.对不同压力保持水平、不同采出程度区域进行了差异化提液,实施后采油速度由0.27% 上升到0.42%,开发效果明显好转,为特高含水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为了实现压裂提速提效,涪陵地区引入电驱压裂装备,完成了从单台配合试验到成套现场应用.通过建立压裂效率评价方法,对4个平台电驱压裂进行了定量分析.现场实践表明,电驱压裂泵液效率、加砂效率分别较非电驱提高14.4%、22.66%,装备及运行成本减少23.57%,同时解决了传统设备能耗高、噪声大等问题.电驱压裂在规模化施工中优势明显,进一步推动了页岩气低成本绿色开发.
为了实现顺北油田超深层高含硫井油气转运,自主研发全密闭自动脱硫转运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系统配套和全密闭计量、转运流程.研究与应用表明:通过超声波液位检测仪实时监测液位高度,通过PLC系统程序进行控制,能够满足其主动判断罐进、排的情况及计量罐的切换管理;控制元件采用气驱控制,通过PLC控制电磁阀控制各气路,实现安全防爆,满足井口关井压力110MPa,井口温度92℃,硫化氢40万PPm高温高压高硫井地面计量技术要求.
黄2井区潜411砂体经过多年的开发,由于油藏本身的特性以及后期开发方式上的不适应性,开发效果逐渐变差.通过分析砂体见水见效特征及地下水驱流场的变化趋势,找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力方向,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在地下流场认识的基础上,油水联动,建立“推、拉、压”三种转流场模式,促进油井二次见效.采用油井调参和水井调水,达到减弱主流线方向强度、增大次流线方向强度的目的,提高砂体的开发效果.
坪北油田南区含油面积13.43km2,受区域条件限制,扩边调整潜力有限,为进一步提高区块开发水平,从分层储量动用情况、井网密度、水驱开发效果着手,深度剖析潜力阵地,立足现有井网,开展细分调整和周期注水工作,进一步优化注采井网,改善水驱效果,有效挖掘各类剩余油.调整后,南区产量由69.7 t/d上升至103.1 t/d,采油速度提高0.2个百分点.
数据标准化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要素、全业务、全过程.勘探开发数据的产生主体、数据来源、数据产生机理相对特殊,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分散、种类繁多、来源多样、标准不一等特点.结合勘探开发数据管理新要求,通过引入数据湖主数据、元数据模型、数据质量管控、数据交换协议等新技术,开展数据标准化治理,为勘探开发数据的标准化治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为了探讨DA教学融入科技英语翻译的有效性,选取了两个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一个组采用DA教学,另外一组不采用DA.对比两个组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发现采用DA教学的组不仅科技英语翻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提升.该实验方法与评估结果可供英语翻译同行借鉴.
坪北油田开发至今,压力检测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普通的压力测试装置在遇到冬季极寒天气时,经常会出现压力表冻坏、测试数据不准等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此类问题,采用研制的新型防冻防凝测压装置,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该装置能够适应低温条件下的压力录取工作,且具有使用寿命长,资料录取准确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