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唱主角 体验做中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轴对称图形》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部分知识。作为一节初始课,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出示轴对称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大量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抽象概括,生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同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其特征有效地进行判断和应用。
  【关键词】数学活动 动手操作 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47-02
  【课堂实录】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事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轴对称实物图片)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图片真美!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是对称的。
  师:你真具有数学的眼光,观察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生活中的美与我们的数学是有联系的。
  师:像这样两边一样,在数学上,可以说是对称。(板书:对称)
  师:对称是我们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师:对称的图案这么美,你想动手剪一个吗?
  生:想。
  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剪法。
  生1:我想好要剪的图形,然后用笔画下来,再用剪刀剪下来。
  生2;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后达成一致:先把纸对折后剪比先画好再剪好,因为画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对称,而对折后剪下能够对称。
  【设计意图】
  直观、形象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用生活中美的对称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集中,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创作欲望;通过讨论创作方法,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剪一个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开始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师:你觉得自己剪的作品好看吗?你还觉得谁剪得好?
  学生自评作品,互评,教师评价表扬!
  师: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剪纸作品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大小一样吗?形状呢?
  生:不一样。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呀?
  生: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都是对称的。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中间都有折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把自己的作品轻轻的打开来看看,对折后都有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想象一下,我们把这三个图形沿着中间的折痕对折,折痕的两侧会怎样?
  生:我认为把它们重新对折的话,会重合。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重合吗?
  生:就是看到这边,看不到那边。
  师:说得真好!我们沿着折痕对折后,只能看到图形的一边而看不到另一边,这样就可以说图形沿折痕对折后,两边完全的重合。
  师:咱们再动手试一试。
  师:(引导)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 两边完全重合)
  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轴对称图形。)
  (齐读课题)
  师:刚才咱们轻轻的打开后,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都有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一条轴,它的数学名字叫“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
  教师画出对称轴并板书。
  师:(指学生作品)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谁能找到第二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上台指。
  师:(转动第三个图形)你还能找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吗?
  师小结:看来,不管这条直线在什么方向,只要我们沿着它对折以后,图形的两边能完全重合,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师:下面请把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画。
  师:谁来说一说你剪的是什么?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生1:我剪的是一件T恤,它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把这个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
  生2:我剪的是个桃子,它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把这个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怎样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先把这个图形对折,然后看两边能不能重合。
  生:我觉得是先把这个图形对折,看图形的两边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看来,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先——对折,再看——两边是不是完全重合。不能只看大小,形状是不是一样。会判断了吗?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动手剪,亲身经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创作过程,找出轴对称图形特点,深入理解轴对称概念的内涵并发散了思维。
  【教学反思】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本节课活动设计,我让学生唱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兴趣,发展了思维,主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觉理解对称轴的意义;在组织学生对剪纸作品自评、互评中,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充分互动与分享,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地走向知识,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因此,一节好课就是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课堂,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空间,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
  王泉,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十六小政教处主任,担任小学数学教师。自一九九三年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学校班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教处主任等德育岗位。曾获得“淮南市骨干教师”“淮南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淮南市优秀教师”、“淮南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淮南市德育名师”、“淮南市教育系统第三届杰出岗位能手”、“安徽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市级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能从他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而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效率,达到《新纲要》中所要求的语言教育目标呢?  一、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  我班的阿米娜小朋友是一个
期刊
一、利用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不断掌握汉语知识,使学生打消对汉语语学习的畏惧,充满信心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在学习中,他们能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在学生活跃的思维中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创设的趣味性课堂情境
期刊
【摘 要】 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不断膨胀,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识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
期刊
4月11日,区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检查,临时听了我校教师的几节课,课后曹主任结合这几节课的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形式作了深入的分析,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对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农村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观念  课后,曹主任给大家的点评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在十年前,这些都是好课。”这句话对我的震撼较大。是的,课改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对
期刊
长期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逐渐发展等问题。数值方法是地下水流动以及地面沉降分析的主要手段,但依然存在有求解困难、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影响实际应用。同时,为了实现地面沉降的准确预测,需要获取正确的水文地质参数。反演计算是获取参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参数反演存在局部收敛、收敛速度较慢等问题,限制了有效应用。本文在地下水流和地面沉降有限层法基础上,利用并行方法对算法进行优化,结合同伦法对传统的反演计算进行改进,实现正、反演的高效计算。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根据有限层求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一、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期刊
全日制维吾尔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维吾尔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维吾尔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一、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
期刊
【摘要】年轻老师怎样能够通过创新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办法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持续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呢?本文从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出发,介绍一些语文学习小活动设计及经验分享,力求为如何让学生快乐学语文从活动形式的创新上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 活动 兴趣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35-01 
期刊
【摘要】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是乐事。从不会学到会学,从苦到乐的积极转变,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寓教于乐 提高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关键词解读为主线,以还原法分析为手段,深入研读《我与地坛(节选)》,引导学生直面个性化的文字,再由文及人,直面人的心灵和生命。在教学中实现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还原法 《我与地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45-01  苏教版高中语文节选的《我与地坛》是一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