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和还原法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关键词解读为主线,以还原法分析为手段,深入研读《我与地坛(节选)》,引导学生直面个性化的文字,再由文及人,直面人的心灵和生命。在教学中实现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还原法 《我与地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45-01
  苏教版高中语文节选的《我与地坛》是一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妨以关键词解读为主线,以还原法分析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努力实现于细微处窥见精神,于字句中观照生命的目标。
  一、还原关键词语
  《我与地坛(节选)》中的“我”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地坛成了痛苦灵魂的归宿和栖息之地,也成了母亲牵挂和追寻之地。选文结尾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车辙”“脚印”这两个极富深意的名词在文末同时出现。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利用文本细读和情景还原的方式串起教学中散落的珍珠。
  (一)还原车辙,体悟思绪
  “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压痕。那文中的“车辙”是谁留下的?为什么园中处处有“车辙”?“车辙”是整齐还是凌乱?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探究上下文可发现:车辙是残废了双腿的“我”留下的。所用的动词也各有不同,第3段“摇着轮椅进入园中”、第14段“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地走”;第8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第12段“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
  前两句的“摇”字出现在“我”独处之时,用组词法联想“摇椅”“摇篮”等词可品出,“摇”着轮椅留下的车辙是相对缓慢而整齐的。在残废了双腿后,缓慢行驶、缓慢思考成了“我”生活的常态。而后两句的“跑”字出现在“我”不愿在家待了,不愿和母亲待了的情境下。“我”跑着逃离现实世界,进入荒芜冷落的地坛之中,“跑”到地坛留下的车辙是相对迅速而凌乱的。整齐与凌乱交织的“车辙”其实是“我”迷茫、痛苦内心的外显。年年月月,月月年年,“我”在地坛留下了深深浅浅的成长和思考之路。这是一位不断思考为何活,如何活,最终学会活的自强者留下的“车辙”。
  (二)还原脚印,感受母爱
  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说说母亲在地坛留下的“脚印”又带给你怎样的思考?第15段“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学生找出上述语句并进行个性化解读后,教师可顺势抓住后文老人的一句话“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做进一步阐释。现实中游客带着观赏的心境走遍整个地坛得花2个小时,那文中的母亲带着茫然而急迫的心情踏遍整个地坛,反复寻找儿子的过程岂能用分或者秒来计算?境由心生,留有母亲脚印的焦灼之路,也就是母亲的艰难守护之路该有多么的漫长。在想象与联想中,学生自然能产生情感共鸣,发现文字背后的丰富内蕴。
  (三)前后勾连,纲举目张
  还原了车辙、脚印下的世界后,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标题的多层含义。选文第一部分写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地坛就是虚化的母亲,母亲就是永远的地坛。两者共同为“我”支起了精神家园,促使“我”走出了死的阴影,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来。写“地坛”的散文很多,《我与地坛》之所以成为名篇,就是和史铁生有关,和母亲有关。“地坛”成为了文章纽带,将“我”与“母亲”等元素联系了起来,因而具备了源于灵魂的别样魅力。
  二、建构文本意义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直面文字,再由文及人,直面人的心灵与生命,“从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
  (一)由文及人,解读密码
  《我与地坛(节选)》出现了大量景物描写。教师不妨抓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景物,解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心灵密码。如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蜂儿”扇动翅膀停在空中,这是蜂儿的生存本领。可引导学生联想人在水下游动,若停止挥动四肢,身体就会坠落。可见微小的个体也有蓬勃的生命意志。再如“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按照语言的工具性来理解,“蝉蜕”只是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兼顾语言的人文性就可发现,在残废双腿、自我封闭的观赏者“我”的眼中,蝉蜕唤醒了因人而异的情感记忆和超越语言的心照不宣的体悟。残废的“我”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排挤或无形的伤害,封闭在心灵的空屋里,与无人问津的蝉蜕同病相怜。
  (二)寻找盲区,建构意义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忽略掉的,却又饱含深意的字词。以第7段的“落日”为例,落日多表示生命走向尽头,学生容易理解为残疾的“我”表达的一种绝望感,但句中其实出现了“光辉”“灿烂”等词,暗示作者的眼睛正在平静地看着世界,对发挥生命价值带有一定的期许。苦难对于史铁生,虽带来疼痛和哀怨,但更多的是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力量。又如后文的“味道”一词,按原生语义,一般指甜味、苦味、酸味、咸味等味觉。这里的味道则有双重含义,一重是园中灼烈而清纯,熨帖而味苦的气味;另一重则蕴含着生活情感和生命意蕴的味道。地坛的自然气息里有着生命的律动之美,就像妈妈的饭菜里有着家的味道一样。教师可顺势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通过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不难发现: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生命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关键的字词中,存在于质朴的句篇中。只要紧紧抓住具体的文字,瞄准个人的生命体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就会被激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冬岩.有效提问:教学对话的生长点[J].新课程(综合版),2008,(6).
  [4]杨宇鹏.运用还原对比法教出《背景》深层味[J].语文教学通讯,2014,(29).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在社会上得以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知识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普及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暴露的问题,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动力,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整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通
期刊
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能从他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而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效率,达到《新纲要》中所要求的语言教育目标呢?  一、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  我班的阿米娜小朋友是一个
期刊
一、利用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不断掌握汉语知识,使学生打消对汉语语学习的畏惧,充满信心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在学习中,他们能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在学生活跃的思维中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创设的趣味性课堂情境
期刊
【摘 要】 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不断膨胀,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识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
期刊
4月11日,区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检查,临时听了我校教师的几节课,课后曹主任结合这几节课的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形式作了深入的分析,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对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农村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观念  课后,曹主任给大家的点评中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在十年前,这些都是好课。”这句话对我的震撼较大。是的,课改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对
期刊
长期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逐渐发展等问题。数值方法是地下水流动以及地面沉降分析的主要手段,但依然存在有求解困难、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影响实际应用。同时,为了实现地面沉降的准确预测,需要获取正确的水文地质参数。反演计算是获取参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参数反演存在局部收敛、收敛速度较慢等问题,限制了有效应用。本文在地下水流和地面沉降有限层法基础上,利用并行方法对算法进行优化,结合同伦法对传统的反演计算进行改进,实现正、反演的高效计算。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根据有限层求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一、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期刊
全日制维吾尔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维吾尔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维吾尔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一、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
期刊
【摘要】年轻老师怎样能够通过创新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办法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持续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呢?本文从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出发,介绍一些语文学习小活动设计及经验分享,力求为如何让学生快乐学语文从活动形式的创新上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 活动 兴趣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35-01 
期刊
【摘要】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是乐事。从不会学到会学,从苦到乐的积极转变,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寓教于乐 提高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