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对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五个对策:教育资源整合——校校合并、学校品牌策略——办学理念、一校多教构想——教学模式、多元入学方式——招生政策、跨越省区空间——就业去向,以期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苏中地区 高职教育 生源减少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胡章鸿(1962- ),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仇文利(1969-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3/12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13-02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未能缓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但全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的现状,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作为教育强省,江苏省高职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何摆脱困境,使高职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高职教育、关心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去共同努力,寻找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一、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主观影响因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旨在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2010年扬州市初、高中在校生,初三到初一(15~13岁)、高三到高一(18~16岁)的人数都在逐年减少(见右表)。再从江苏省人口年龄构成来看,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数据,1990年全省14岁以下(包括14岁)的人口是1592.47万人,2000年是1434.20万人,2010年是1023.018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23.74%、19.63%、13.01%,也呈下降趋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总体上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但导致了未来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生源减少。
  2.社会教育理念的滞后。由政府的“高职热”与老百姓出乎意料的“冷”所形成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尴尬被动的局面主要是受精英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影响。目前很多家长不是考虑子女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考虑子女上哪所大学、上什么专业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不是白领就是官员,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是“蓝领”(也就是技术工人),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再有就是现在社会招聘单位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好的工作岗位明确不招聘大专院校学生,甚至非“211”“985”应届毕业生不要,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偏见。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导致许多家长、孩子最终放弃对高职院校的选择。每年高职生报到率都不尽理想,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次报到率也只有70%,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我国诸多会议及文件多次提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国家给职业教育的投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6~2000年期间,国家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比重从11.53%下降为8.42%,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比重从52.92%猛降为43.12%。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高职教育的政府拨款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甚至仅仅只有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半,不少地方还低于普通专科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此而引起的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生存,只能依靠高收费政策来获取办学经费,但这又使得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高收费,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的经费问题,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仍然步履维艰。
  二、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客观影响因素
  1.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从江苏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苏中、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相差甚远,苏南地区2010年的生产总值是25185.39亿元,苏中地区是7743.88亿元,苏南地区是苏中地区的三倍之多,居民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超过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学校总数、招生总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总数,无论是普通高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及小学,还是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都要大大超过苏中地区。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招生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及其他途径获得办学经费。地区经济不发达,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造成短缺,教学条件、设备等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学生受教育环境较差,让学生对此类地区高职院校失去兴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因此,江苏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仍然是充足的,苏中和苏北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呈减少趋势,并且苏南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得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甚至好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给企业订单了。贫困地区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就业好、易就业的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就读。
  2.我国高考人数的减少。据各地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10年北京、湖南、河北、江苏等地高考报名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而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比2010年还是呈减少趋势。江苏省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是49.97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2.75万人。扬州市教育局招生办的数据显示,扬州市未来6年高考人数还是呈下降趋势的,6年以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当然,高考人数减少,除了我国计划生育人口减少之外,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流失到国外去了。据统计,2010年中国赴美学生达10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30%,赴英学生4.4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6%。此外,赴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学生也增加了不少。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中国学生外流的一个主要因素。   3.注册招生政策的试行。江苏省于2011年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3所,公办3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0所,公办1所。职校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招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首次试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共有2.56万考生通过注册入学,其中文科1.41万人,理科1.15万人。2011年在注册招生情况下,苏北苏中一些公办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影响,有的计划的20%都没完成。扬州市职业大学2011年招生计划是5400人,实际录取5329人,也没能完成招生计划,总体看影响还不大,但像文秘、旅游管理等专业实际录取人数锐减。2012年,全省共有37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新增11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其中,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3所,公办14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1所,公办5所。而新增的11所院校中,苏中苏北各增加2所公办学校,苏南地区则增加了7所公办学校。照此趋势,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招生在未来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三、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
  1.教育资源整合——校校合并。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苏中地区学校数在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师资、图书、信息技术等资源也逐渐丰富起来,校企合办单位也越来越多。现在生源减少,必然会导致一些教育教学资源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实践基地,有些机器设备长期不用,还得花费维护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自己学校不能派上用场,其他一些高职院校却缺少此类资源,想用但没有。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达到最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可以牵头,使得高职院校能够联手,实行校与校之间的合并,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资产进行重组。高职院校之间的合并,能够使弱势专业得到互补、使品牌专业更强,也能使学校领导层更具办学智慧与能力、师资力量更强、科研能力大增。如扬州市政府今年作出扬州市职业大学和扬州市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决定,我们能够看到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入,弥补了扬州市职业大学原有某些专业的不足,增加了一些就业比较好的专业,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合作办学单位,这为扬州市职业大学今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软实力,也提供了硬实力。
  2.学校品牌策略——办学理念。扬州市职业大学是苏中地区老牌的高职院校,在过去的招生中,录取分数线和苏南地区的学校不相上下,在老百姓中口碑极好。近十年,合并了扬州电大、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工艺美校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15000左右,专业设置种类也不少,现在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入,专业种类将会更多。扬州市职业大学在扩大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抓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立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机械、纺织、服装、金融、会计等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爆满,许多时候还要扩班。打出自己的品牌,亮出自己的特色,加上很好的就业出路,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读。现在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面向农村、面向旅游市场、面向生态环境的专业,和扬州市职业大学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及“思政课”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的相互糅合,一定也会打造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品牌专业来。合并多所学校后的扬州市职业大学,看上去铺的摊子过大,但实质上,只要抓住品牌专业去发展,具备把自己建成“小而精”、避免“大而全”的办学理念,就会在生源减少情况下,在众多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苏中地区的其他高职院校如果注意做到这一点,那也能够在高职教育这块蛋糕上分得不小的一块。
  3.一校多教构想——教学模式。进行高职教育的学校,原来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都是参加高考而招来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开始兴盛起来,到目前招生人数还没呈现减少趋势。扬州市职业大学由于办学之初是职工大学,发展到后来成为高职院校,但职工大学成人教育那部分,始终没有丢掉。现在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的加入,成人高等教育这部分力量反而得到加强。在全日制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会把社会上绝大部分需要学习的受教育者都招进来。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技术培训等,都是高职院校可以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引进来”,而且教师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农村、到社区等,使原有的校园教育在空间上得到延伸,从而达到扩大教育阵地、受教育人群的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的“等米下锅”的教学模式为主动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需要,教学方式更加被各类学生所接受并喜爱。
  4.多元入学方式——招生政策。江苏省2011年开始对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这和“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相配套。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这部分除了招收高考统招生、注册入学的学生,还应该和本科院校那样具有自主招生权,从社会或企业或中职学校自主招收一些具有特殊技术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打造技术精英提供更好的后续教育平台。成人教育中的教育学院招生也可以和电大采取类似的招生政策,宽进严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将远程教育也发展成为成人教育的首选。它解决了现代社会时间、空间不便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更大的自由支配权。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同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轨,招生政策只有随着招生形势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更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多元化的入学方式,使老百姓真正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才会使众多的高职院校在今天的生源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未来的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将会出现并轨的可能。
  5.跨越省区空间——就业去向。从统计数据来看,苏中地区高职教育录取的学生80%以上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这些学生上学的费用不是靠助学贷款,就是靠奖学金。他们选择高职院校,主要是原来接受的教育就很有限,同时也希望毕业后很快能够就业,解决家中经济窘境。苏中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到苏南或跨省就业,像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浦东、浙江杭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只要能吃得苦,勤奋肯干,就会谋得就业机会。高职院校要想吸引学生,对学生就业去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实体主动抛“绣球”,为学生就业找好“婆家”。也可聘请就业较好的往届毕业生,依靠“传帮带”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专业辅导及心理辅导,在应届毕业生中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DB/O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12&filename=1012300368.nh&uid=&p=,2009-03-01.
  [2]李健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B/O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8186367.nh&uid=&p=,2007-08-01.
  [3]萧楠.江苏:2012年加入注册入学公办高职学校或增多[EB/OL]. http://gaokao.eol.cn/gzkx_5420/20120119/t20120119_733643.shtml,2012-01-19.
其他文献
为抑制饭菜价格过快上涨,今年北京针对市属高校设立高校食堂价格平抑基金,建议高校今年从学费收入中计提5%,与资助资金合并统筹使用,确保学校食堂价格的基本稳定。
【摘要】针对人性化在移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移动公司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博弈关系,深入探讨了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对移动公司在高科技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移动公司要实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要做好移动公司的规模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和移动公司员工利益关系与制度化管理,发挥人性化的功能。  【关键词】移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  引言  人性化管理是和谐社会的
河南安彩集团是依据河南省政府豫政文(1997)253号文件精神,在安玻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现有成员企业12个,其中全资子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7个(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个
为了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学生精神追求的心理,搭建师生间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桥梁,学工干部应借助情感交流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行为由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论述了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的微生物分布、发酵机理和酶学性质、酶的固定化以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比较了高碘酸氧化法,铜离子络合法、高压液相色谱法和甘油激酶法四种不同的方法定量测定重组工程菌YK537/PSB-TK高密度发酵液中甘油的浓度,发现甘油激酶法可以排除发酵液中其他物质的干扰,精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自身定位和根本任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高等职业院校所采取的“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以及现阶段,一般高职院校所采取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顶岗实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
考察了不同碳氮源、碳氮比、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等以及环境因子,如起始pH,通气量和种龄等对高产菌系IPPM-1028发酵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碳氮比对产酸有明显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
对聚β-羟基丁酸(PHB)产生菌Z5-GⅡ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蔗糖1%,酵母粉0.3%,酵母浸汁0.3%,K2HPO40.2%;pH7.2 ̄7.4的优化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8%,种28h,发酵培养36h,细胞干重为6.87g/L,PHB产率可达的细胞干重的61.86%。该菌
豫西是指河南省西部,包括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辖区。总土地面积25704.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4%。本文仅以洛阳市为例,对豫西山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