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思政是指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理念.要落实物理课程思政,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基础,结合高中德育内容、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归纳、整合,构建物理课程思政内容,再从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政意图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如此,才能有效地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目标.其中,明确内容是前提,精选素材是保障,潜移默化是关键.
其他文献
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盲目无序、患“冷热病”、套路窄化、生硬说教等不良现象.其有效路径是:依据《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细读教材,紧扣载体,分类梳理,系统规划;关注学生,创设情境,力求真实体验;立足教材,对接本土,浸润主题阅读;延伸课外,走向社会,注重实践内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基.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而教育的智慧主要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对学生的热爱,以及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追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职前教师培rn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
期刊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教育应遵循有机、有效的原则.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从授知到育人的转变,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抽象到具体的衔接,让学生领悟真实情感;从接受到探索的引领,彰显学生的主动建构;从记忆到素养的升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此,沐浴着党史的智慧和力量,师生共同成长.
向量本身具有数与形的双重特性,采用问题链进行向量教学,通过贯穿教学各环节的问题链设计,充分挖掘向量问题中的几何意义,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直观想象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问题链的设计应坚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具体策略是:新知引入时,铺设情境,指向明确目标;新知探究时,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新知巩固时,厘清方法,掌握核心知识;新知迁移时,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
受文本本身特点和教材编写理念等的影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文体融合”现象.教学这类文本,应努力做到:拓宽眼界,重视文体知识建构;立足联读,首重“单元学习任务”;借助情境,发掘文本资源的“语用”训练价值.还可以借鉴高考测评的相关做法,在学习活动中融合效果评价,并适当关注糅合实用、论说能力等“文体融合”的写作教学,在任务情境中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科素养.
结构化是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有效途径,而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具有内在逻辑的多个课时的进阶来设计教学,因此更具“结构化”.教学内容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载体,要构建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必须对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整合.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先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加工”,以具有内在逻辑的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和实际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数轴法是一种线性思维模型,有着明晰、直观、易懂、顺序明确且呈线性关联等特征.其在概念习得方法上有着整体视域,能促进学生对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的把握.采用数轴法进行生物学教学,可以串联重要概念形成大概念、凸显概念达成过程,可以聚焦学科思想、助力学科本质理解,可以清晰地呈现生物学的多样性内在美,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党史教育事关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传承问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发挥思政课德育主阵地的优势,充分挖掘、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活用本地红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开发、拓展课程,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这种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思政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党史的感悟和理解,使其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与信仰,厚植其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
法治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思维,关键落点是法治习惯.法治意识的培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法治认知的规范,还需要感性的法治情感的熏陶.议题式教学强调在真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真情感,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具体内容,渗透丰富的法治思维,设置合适的议学问题,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中开展对话、互动、探究、辨析等议学活动,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和深入体验.当前,对“诵读”的界定并不明朗,往往与“朗读”等同.因此,重新定义诵读的概念,在厘清汉语的音韵特质、节律规则的基础上,诠释诵读的意义,可以为阅读教学指引方向.教师应搭建诵读支架,让学生明晓汉语的音韵特质,并通过韵脚、音型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同时借鉴吟诵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做到因声求气、因读悟情,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