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学术研讨会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  议:“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学术研讨会
  时  间:2007年12月13日
  地  点: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
  主 持 人:陈履生
  苏 旅(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
  
  陈履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漓江画派的展览占据了中国美术馆的五个展厅。在“经典漓江”的展厅里,呈现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从1905年的齐白石在桂林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雪石等以及整体上表现漓江的作品。
  齐白石有一首诗:“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齐白石为什么“看惯桂林山”?我想很重要的是桂林、漓江的山水给了中国画家全新的感受。这不是南北宗所表达的山水观念中的,漓江山水的自然景观,给予20世纪的影响是巨大的。
  20世纪中国画史上,独特秀美的漓江山水影响着中国画面貌。虽然漓江山水自古就有,但因有了20世纪画家不断地表现,才丰富了“甲天下”的美名,正像清代王石谷的“虞山画派”一样。当然这也可以解释,同样有奇美自然景观的张家界的山水为什么画家不去画,或是画了以后不能成名?我想,一是缺少大家表现,有表现的作品不能成为代表作,表现山水画又不能代表山水画的面貌;二是画派的“打造”(前几年我们都提出“打造漓江画派”)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引起重视。今天这个展览的开幕是借助于广西自治区党委的支持。漓江画派由打造到扶持与培育,更重要是回顾规律的一种思想。在这样大文化大繁荣的社会,请各位就这次展览,就广西美术、漓江画派、漓江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诸多问题,发表意见。
  
  黄格胜(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
  会长):
  
  漓江画派对广西来说,它是政府性的,在我们区党委提出“打造”漓江画派的时候,广西领导有三篇文章,鼓吹漓江画派,我们画家则是被动跟上。这次展览我们区党委宣传部长、副部长提前到北京,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所以千难万难党委重视就不难。
  广西的漓江画派,原来叫打造,后来区党委书记叫培育和扶持,我觉得都有道理。广西虽然是一个经济滞后的省份,但是可以在文化上有很多想法,大家知道有很多的历史都写入区委书记的工作报告。作为一个具体的执行人我很欣慰,漓江画派的画家们也都很欣慰,觉得领导重视了,这确实很重要,领导重视画家,画家的力量便是无穷的。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论委员会主任):
  
  我看了这次的展览,整体上感觉现在的画画得更大了,也比过去成熟了,漓江画派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我认为漓江画派用“打造”这个词不好,而“培育”很好。广西人才济济,而且对国画抓得比较早,它成立全国第一个中国画学院。广西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方面都很成功,雕塑稍微落后一些。而对一个地方是否需要成立“画派”的提法,大家是有不同意见的,但不管怎样它是这个地区着眼于其自然风貌、自然景观和渊源,来铸造风格样式。这种地方性是不具统一性的,要强调其地方特色,和时代的艺术思潮、流派相统一,所以“漓江画派”提出这个口号,在这方面做努力是对广西面貌的呈现。这样响亮的口号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油画、中国画、雕塑、版画,这是第一个感觉。
  


  其次是年轻的画家不断涌现。还有就是广西的油画发展也很好,广西油画从张冬峰开始,他把水墨画的技法用到油画里面,现在除了他以外还有其他的画家,整体进步很快。
  
  李永林(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
  
  简单讲,漓江画派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地域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也包括文化地理的概念。桂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文艺界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就像主持人说的,它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进一步借助于现在国家文化、经济各方面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推动其达到真正的高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而且广西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具备这个条件。桂林漓江这个品牌有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以黄院长为主要的领军人物,以及广西众多的美术界精英,包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后进的青年艺术家很有生机,对广西美术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总体来说,漓江画派的培育,可能在我们视线所及的范围,是培养大家、众多艺术家的文化行为;但是,大师能不能从这样的方式中培养出来,可能没有规律和必然性。我们设想,虽然齐白石“看惯桂林山”,但他在桂林的时间和我们没有办法相比;他是大师的身份,我们高山仰止,但他不一定有我们这样深刻的理解。艺术发展有很特殊的现象,人为的努力更多是社会化和历史化,对于众多艺术家群体艺术更大的行为,从个人来讲,作为领军人物需要做一点牺牲。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希望水涨船高,从中真正培育出在新时代、在全国艺术界占有重要、甚至是核心地位的大家。
  
  夏硕琦(原《美术》副主编):
  
  近些年,因为以画种、地域、院校为单位的各种展览很多,而以画派名义的团队出现的相对较少,比如说“黄土画派”、“关东画派”。通过漓江画派大展,我看到他们既有画家,也有像苏旅、刘新这样的策展人、理论家,理论和实践在共同的探索和前进。
  漓江画派的有利条件是地域的自然景观、地域文化的文脉,以及刚刚大家都谈到的,从15世纪就有人开始画漓江,但是漓江画派的提出,确实是后来的事。当前很重要的文化思潮,或者说,我们现实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的城市病所引发的对乡土、对自然的回归,这种心理上的诉求,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之情,我觉得在漓江画派的创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份量。漓江画派要想发展壮大,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更光辉的一页,就要坚持他们已经走的,且正确的道路,即重视写生。因为对艺术家、艺术创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家的亲历、经验。漓江画派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生活的图式展现,它们都是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把艺术升华再创造来的。
  最后提一点建言,漓江画派是一种文化思潮,有对乡土回望与大自然和谐永恒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问题,将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关注对于选择生活中的题材,他的点、表现方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漓江画派的形成或打造,我是目击者。提出漓江画派是前几年,当时在潘琦书记的积极支持下,黄格胜院长和广西美协共同为这个目标奋斗,漓江画派的打造经过大家的努力取得相当的成就。看了展览,我觉得他们的路子很正,在大传统的主题下,结合广西特有的山川特色突破、研究。不是说全不要或者重来一套,或者找一些接近的,而是扎扎实实地从生活中来,很多画家笔下的山水、笔下的油画风光,广西的味道很浓。这一点有的说黄山、华山、太行山都可以,但是漓江画派做得地域特色非常强烈,有自己的面貌、语言,在传统继承和创新追求上都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前面的路还很长,一个画派的打造不是三年两载,但我想首都理论界对它很重视,这个展览也显示了它相当的影响力。祝漓江画派在画坛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艺术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一个好的作用,希望漓江画派能和各个学术展览进行交流,这对漓江画派更好地发展会有好处。
  
  顾 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4年提出打造漓江画派,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大家对是否适合做一个画派和各个地方成立画派的现象提出合理意见。就漓江画派来谈,广西这个地方可画的风貌很多,今天的“三新”—“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是一个画派的提法,刚才听到黄院长的意思,这本身又是一个政府行为。现在整个的思路改变了,搞漓江画派还是带有政府政绩的行为在里面,正面来看,对美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活动和画家的支持开辟了一条道路,反过来对政府在位的掌权人又有一个影响。既然搞这个事情就要按艺术规律拟一个方针,否则最后可能随着人的变动整个潮流就冷下来了。
  从广西来讲,广西不仅仅有漓江,而“漓江画派”则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名目一个说法,作为特殊的地域名字来说的。广西反映的风貌其实有很多,那种大山流水没有被破坏的自然风貌是很多的,比如说右江、百色,但在今天的画展中没有看到这种大气势的东西,这也应该值得关注,应该引起广西画家的注意。从整个绘画来讲,要做大,不仅仅是在现有的水平上,而且在所反映的领域都应该做到很大。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头,政府作为一个支持,加上画家的实际水平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我希望你们把队伍再扩大一些。
  
  陈 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个展览给我最明显的三个感觉是:规模大、画得好以及有革新精神。我之所以强调革新精神,是因为桂林地域环境强迫艺术家进行革新,尤其是中国画艺术家。我去过桂林,桂林是一个很不容易画的地方,用油画画很不容易,画起来很俗气,中国画也不容易画。这迫使艺术家进行革新,所以革出李可染,他画得不俗气,很有特色;白雪石画得很写实,很有装饰性。这种革新和地貌、人文环境有关系,也和艺术家本身的智慧有关系。新一代有很多艺术家画得很好,如黄格胜的作品,他画的和乡村风俗结合在一起,这是长期思维的结果。
  另外一个印象,广西水彩画这么好,是我没有想到的。没想到广西有一批这样画水彩的画家,画得那么有生活气息,画幅那么大,那么精彩、统一、有力度。
  漓江画派即便不打造,培育也不是很恰当。题材、手法相对接近,题材接近只是山水的一部分,如果作为画派的展览,这个展览太窄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自治区优秀画家的展览,因为成不了派,但水彩和中国画在一起,在画种上就不对了。即使同一个画种,我们也很难在山水、花鸟画中感觉它是漓江画派的,从学术角度讲不是很严密,但是广西这个广告效应是做出来了。广西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人力,我觉得不一定要用这样的词汇塑造,我们可以培养一个群体。舞台可以培养,环境、条件可以打造,但是恰恰流派不能打造,这是后人追认的。还有一点,现在展览的作品有的不是广西的作品,是否也算漓江画派?所以说不严谨,我还是坚持,最好不要这样宣传,拿出你们的东西就够了,历史会给你一个评价。
  
  尚 辉(《美术》杂志主编):
  
  我感觉,在20世纪上半叶画派形成还没有完全提出来,50年代才提出“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冰雪画派”,到新世纪“黄土画派”、“漓江画派”等,它们是把画派发生和解决的学术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世纪提出画派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在丰富多彩、多元并存的时期,提出画派概念,我觉得有两点好处:一是能够团结广西的画家,能够形成一个凝聚力;二是就本地政府来说,通过这样的文化理念在全国形成新的文化视点和热点,让大家来关注它。不过它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漓江画派给别人的概念是用漓江山水的形象所形成的审美符号来概括整个广西的美术,是不是这个符号太小了,能不能用山水形象的符号来涵盖整个广西美术?从这次展览来看,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广西美术今天的发展现状。
  如果谈到漓江画派如何在20世纪形成新的传统,我看展览很好。比如说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40年代画的漓江。广西画派的起源,确实是从20世纪初齐白石画漓江开始,他表现漓江山水有自己突出的成就。今天看到以黄格胜为代表的新漓江山水,能够体现广西自然地貌的特征,而且不仅仅是漓江的,他画的山和植被特点是整个广西的,广西是热带和亚热带,自然植被是红土文化。如果漓江画风扩大到热带和亚热带文化的地域表现,这应该是广西的优点。
  通过此次展览,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即它和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笔墨语言和笔墨精神,它不是画一个风景,而是一种笔墨的意味。所以陈醉先生说漓江的山很难画,除了石涛画过桂林山水,很少有画家去表现它,根据新的自然课题创造能够表现漓江自然特征的山水画,这个难度非常大。
  让人高兴的是,我在展览中看到了广西油画发展现状。如果说,广西有画漓江的风采且表现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广西油画毫无疑问,它是以张冬峰为学术带头人形成的新的表现。这种难度不是普通的风景,而是要解决油画语言的问题,用很地道、很纯粹的油画语言体现出广西自然特征。
  今天以漓江画派为题目,看到广西重要的作品我觉得非常好。“漓江画派”值得推敲,但是可以让我们中国美术界关注漓江画派,关注广西美术发展,最重要是在新世纪边缘美术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的时候。
  
  孙 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历史上所谓的画派是后人对画家这个群体的判断,不论是长安画派、金陵画派⋯⋯都是自生自灭的产生和消亡。上世纪80年代有人提倡新金陵画派,我想到画派是需有很强的领军人物来做这个事情的,南京的金陵画派明显和几大家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造一个集团、造一个势力很重要。
  回头看广西画家们做这个事情,上面有领导在支持,通过这样的地理条件,大家有很好的信心。比如说黄格胜,我觉得他不仅仅自己画得好,重要的是抓得住大家,有所作为。有的说画派是国画家才是画派,那咱们就叫画派集团,在目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不管怎么说,得把事儿做了。广西比较偏远,广西美术界在全国美术界中间恐怕都排不到,但是它现在崛起了、有所作为了,画也画得很好。
  漓江画派路子走得正,作为中国的美术家,广西的画家提倡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特别提倡写生,追求他们的个性。广西有广西特色的绘画道路。我相信漓江美术群体,广西的美术群体会有作为。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
  
  我认为,当代广西的画家,超过前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式下,近三十年来,广西的美术事业,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水彩都红红火火的空前发展。
  我认为可以叫漓江画派,浙派、吴派、新安派、江夏派等都是以地名为派。当然漓江知名度很高,齐白石是20世纪大家,“看惯桂林山”不是没有原因的。不管是叫什么名义,关键要有好的作品。有了好的作品,就有了好的画家,有了好的画家和作品以后,它就会被美术界公认。
  
  张 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画派一般是指有学术追求和艺术方向的派别,最开始讲水的支流,我想恐怕要在这种特点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带动广西的美术,乃至影响全国的美术界。
  其次,艺术有为民族、为人生、为艺术的艺术,有为金钱的艺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人才聚集在广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优秀的作品,也锻炼出了优秀的人才,他们对五六十年代和今天的广西美术界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邹跃进(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主任):
  
  前几年《美术》杂志登了黄河清的文章《艺术的阴谋》,他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艺术。黄河清的观点是美帝国主义正在搞扩张,我们要提高警惕,《美术》杂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我看文章的时候想到另一个问题,即这种做法是可以借鉴的,一个国家既然要宣传自己的形象,是否可以借鉴它,而不是批判它,因为漓江画派起因和政府、党的支持分不开。纯理论的问题上,有个认识,即当我们面临中外类似的现象时,我们在理论上怎么对待它。这是第一。
  第二,画派的提法是策略性的,换句话讲,和艺术史过去的方式不一样,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出现以后,由于文化的竞争而开始的有意识的操作,我觉得是策略性的。刚才陈醉先生说是“广告效应”。重要的在我看来,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是推出广西好的艺术家,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这个展览使我们认识了广西非常好的艺术家,甚至是过去不太熟悉的艺术家。
  
  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美术总监):
  
  以前对广西美术一直了解不多,通过这个展览,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至于说漓江画派这个提法,它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对于广西美术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抓手就很难把这个展览办起来。看到作品我很震惊,我自己画花鸟,很难想到广西有一批花鸟画得这么好的。广西的花鸟画,最早的有肖舜之、梁耀和姚震西,通过这个展览认识很多人,这也是他们在北京的一次大亮相。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当时关于叫“打造”议论比较多,这个词比较刺耳,但是传统上有沾边的打造,比如说院体画,其实不是由老师、学术观点形成的,而是由政府组织,按照某个要求来做的。总之,我认为“打造”、“培育”对于艺术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的。
  看展览的同时我总结出四“大”:大气魄、大动作、大手笔和大收获。为什么是大气魄?是说广西自治区的展览,在美术馆占据的展厅之多、之大。动作很大是指漓江画派也包括油画和水彩。手笔比较大是指布置展览很考究,画与画之间比较适当。最后关于大收获,我感觉:整齐,所有参展作品有一定的高度;干净,没有滥竽充数的;丰富,是以中国画山水为主,既有工笔、也有写意,尽管具象居多,但是抽象也有;潜力,对很多的名字我们都比较陌生,他们都很年轻,潜力很大。
  这个活动是政府行为,我们不怕政府行为,关键是通过政府行为达到了艺术行为,就是出人才、出作品。通过政府把广西的美术事业搞上去,这是名与实的问题,关键是实,把美术事业搞上去。
  
  李 一(《美术观察》副主编):
  
  这个展览布置独具匠心,它可贵之处是以漓江图像为中心,把各个时期画漓江的代表作展现出来,使我们了解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漓江,一个地方的特色。这么多画家画漓江,这本身就是一个漓江的美术史。说到展览的名字“漓江画派”,在我看来,这个展览是美术上的广西现象,一个漓江画派太小了,它是全方位的展现广西生机勃勃的美术,题材也不仅仅局限于漓江。相较于之前有很多搞书法的广西朋友(他们在全国的书展上获得很多奖项,被书坛称之为广西现象),这个展览产生的效应会更长远。
  《美术观察》过去观察还不够,包括对画派的讨论,对广西美术关心的问题等等。虽然它不能打造,但是要有主动的追求意识,广西现象以黄格胜先生为首的朋友有主动追求的意识。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批评家):
  
  漓江画派是客观存在的,至少从产业、推广和操作层面是立得住的。从历史上看,包括画派的形成,是后人总结的。漓江画派包括其他一些画派是艺术家本人提出来的,能否真正成为画派,这要看它自身是否能立得住。画家自己提出画派的概念是人类发展的结果,现在的画家比过去几个时代的画家更聪明,这是第一。
  第二,历史上是不是真正存在漓江画派?这个展览的确让人思考,提到齐白石先生的诗,齐白石画画的起源是钦州,他为什么画这个?他是从文化核心的价值上找到和东方文化相切合的点,即桂林山水的空旷悠远,非常符合东方美学的特质。这足以构成桂林山水文化趋向的核心价值。
  漓江画派的成立有一个技术核心,在我看来是光影和内在的结构。今天的桂林山水作为一个综合的大展是比较到位的,光影被中国艺术家重新发现,使中国艺术家在中西融合上找到一个结合而不是空洞的技术上的核心价值;再就是内在结构,漓江画派的提出还会有一些深远的意义,对于东方美学的本题认识,对于技术上的认识都有一些更深层面探讨的价值。
  
  陈 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补充一下,这是一次非常丰富的广西自治区的艺术检阅,没有想到广西的油画基础非常扎实,各位不同的样式画得很到位,我觉得广西以前没有表达出来、没有展示过,现在很丰富很了不起。我之所以这么重视油画,是因为在上海上学的时候专门到桂林写生,但是画石山很难。这次我很想看到油画家把这些山的景象画出来。
  
  刘 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理论硕士生导师):
  
  漓江成为广西代表性的符号,它和黄山、华山不同,是因为它有很强的人文性,也正因其人文性才有那么多的作品围绕它,其中有很多文人、诗人、名流到过这个地方。这个展览用了部分的版面陈述这个东西,这个陈述目前来讲是相当不够的,正因为漓江和其他的名山大川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美术史上的图像性就一定比其他地域强。能不能成为一个派别这是后人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广西是想挑战这个事情,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在漓江平台稳固的情况下,做成一个本土性的东西。若将广西当成一个视觉创造来做,有很多名人名画家来广西,可能只是到过一两个月,但是名作由此产生,而若将之作为公共图像的资源来看,则要看谁来做。因此广西艺术家要在这个基础上做成区域派别这个任务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从30年代开始,广西地域性画家都深深的扎根这片土地。漓江在广西旅游资源里,不仅仅是一条江,而是代表整个自治区的定语。广西很长一段时间是画少数民族风情的创作,这种风尚也是当时广西美协创作的主导所在,好在政府以及画家对自己的地域重新审视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回归到本土来。做出来的成绩如何,还要放在历史的时空中考察,现在只是抛砖引玉。广西漓江画派成立与否不重要,而在这个趋势下出艺术家、出画家,才是最重要的。
  
  郑军里(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漓江画派促进
  会副会长):
  
  “打造”这个词可能有一些生硬,但它存在一个问题,广西远离北京,区党委和画家要用“打造”这个词,就是想通过搞一些活动,使各位了解和注视广西。“打造”在前期是比较重要的,尽管它比较生硬但还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我们有着好的机遇:区党委和各部门的支持,我们很努力地画画、创造作品。这是广西最好的势头,今天非常感谢各位前辈给我们提的建议。
  
  苏 旅(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
  
  这次研讨会在陈履生先生的主持下,有了各位专家、媒体记者和画家朋友的参加,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都直言不讳,这是一种朋友的情怀。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和对我们的鼓励,我们将作为宝贵的资源带回广西,希望两年或三年之后有更好的面目展现给大家。我们在这几年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广西自然资源上的得天独厚以及领导的支持,都是我们有力的后盾,这如果靠我们画家个人肯定很难。画派最后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我们用了这个旗帜,做了一些事情,真正把一些画家推出来,这是重要的。
   (据录音整理,未经主办方审阅)
其他文献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安全性与每个计算机用户相关,必须在工作中保障信息储存的安全性,才能最大程度上使每位计算机使用者获得更为良好的使用体验.计云计算技术的诞生可最大程度
众所周知,啦啦操运动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体育项目,它有着保健、医疗,健身、健美等多种功能和效益,而且,啦啦操运动多为多人的团体练习和比赛,也因此,啦啦操运动受到了广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