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6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无疑是中国元曲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拟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两个典型译本,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的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或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此理论的根基为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换言之,即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各个方面共同组合成的整体。依据该理论, 译作的优劣将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等方面,即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翻译才可称得上是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诗歌的原文阐释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只二十八个字,却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悲绪四溢的心情。技术上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所描绘的画面催人泪下,读之难忘。作者用了十八个字来描写九种事物,没有虚词,读起来却自然流畅,耐人寻味,让人倍感凄凉。后两句用“夕阳”和“断肠人”两词,使悲凉的图景更添悲凉,烘托出游子的内心感受。
  二、译本比较分析
  本文赏析的是《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译本一选用的是丁祖馨、Burton Raffel 合译的译文,译本二选用的是Cyril Birch翻译的译本。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的多维度转换的角度来探讨哪种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哪种译文更好。
  1.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时,第一步是要成为翻译这一生态环境的适应者, 然后再对译文作出与该环境相适应的选择, 最终产生译文。
  《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前三行仅仅使用名词,没有用任何连词、动词和其他词类,末尾押韵,流畅悦耳。这一点和汉语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英诗中,诸如冠词、介词、连词这样的虚词往往必不可缺。这一客观不同性加大了该小令的翻译难度。译文一使用连词和介词(on,at,past,and,down,in),以及动词(hang,croak,run)将原文的名词译为分词结构,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出于表达的需要,原文的五行小令增加为八行,另外原文的韵脚在译文中也沒有体现出来。译文二使用对等的静态名词和形容词修饰语来翻译前三句,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依然是五行,还生动地传达出原作者的内容和情感。虽然也没有押尾韵,但相较而言,译文二更胜一筹。
  2.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转换需要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所存在的差异, 避免在进行语言转换时曲解原文。
  该文中的典型文化负载点是曲牌名和小令题目的翻译。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是我国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译文一为了保留曲牌的文化内涵,将其直接音译为“Tune: Tian Jing Sha”,这样无疑增加了译语读者的阅读难度,进而影响对正文的理解。对于小令题目的翻译,译文一舍弃不译。译文二折衷性地将其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在部分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加了原文的可读性。此外,该译文将小令的题目译为“Autumn Thoughts”,很好地传达出了原题目的内容,并且使用副标题的形式还原了曲牌名与小令标题的关系。无疑,译文二在文化维层面胜过了译文一。
  3.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译文中注重体现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要求译者首先要做的是体会作者的表达初衷,同作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要产生共鸣。
  马致远在首句借景抒情,用“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既叙景又寓情——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第二句用“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诗意勾勒风景的同时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三句用“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讲述旅途的无奈与艰辛。后两句直抒胸臆,让人感到游子天涯沦落的悲戚。其中对核心词“断肠”的翻译,译文一用homesick来描述游子的思乡之情,并不能体现游子的切身感受。译文二使用的是“breaking heart”,与原文的“断肠”含义吻合,完美再现了游子思念家乡时候的内心体验,让人心生同情,与之共鸣。故译文二更好。
  三、结语
  由上可知,从整合适应度的视角来看译文二最高,即译文二是整体来看效果最佳的译文。时下对译本进行赏析的理论多种多样,本文所采用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理论,在验证理论有效性的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翻译批评这一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J].外语教学.2006.
  [3]张俊.《天净沙·秋思》的合成空间理论解读[J].时代教育,2010.
  [4]文殊. 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论语》是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基本价值观念的范本,学习《论语》的智慧便能够掌握为政以德的高尚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成之道。教学《论语》的目的,与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健康长足发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大力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必须深入推进党建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直接关
课题项目: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11)。  摘 要:在唐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中,以骊山温汤为诗题者约有30首,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侧重于歌功颂德,书写皇家大气风范;后期则可大致分为情诗、讽刺诗、祸水与反祸水诗三大类,主要因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引起,表达诗人或感慨追忆,或讽刺批判之意。  关键词:唐诗;华清宫词;骊山温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机构投资者首次出现于西方,经过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不断开发与完善,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积极引进外资的大环境,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
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彻底诠释的时代文学。他的深邃,他的丰富,他的明朗,他的朦胧,都使他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永远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二
周邦彦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因为生活在两宋之际,恰也开了南宋词坛的风气之先,因此许多词论家对其评价很高.清代词人周济认为他的词“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
傅察聪颖好学但却英年早逝,赐谥忠肃。有诗文集《忠肃集》三卷,由其孙傅伯寿整理而成,收诗歌、表、奏、启等文体;具有丰富的文学、文献史料价值。 Fu Tsai smart but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