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单反的“A”挡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zlzl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反或者其他高级一点的相机上都有光圈优先拍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合使用,如何选择需要的光圈,怎样结合实际灵活操作才能得到最佳效果,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什么是光圈优先模式』
  
  简单地说,所谓的光圈优先就是由拍摄者手动设置拍摄所需的光圈大小,再由相机根据测光系统对拍摄现场光线明暗的判断,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 (现代数码单反相机还可自动选择ISO感光度)来拍摄 ,以控制曝光效果的模式,一般又简称为A模式(各品牌的叫法有一定不同,比如尼康、索尼、奥林巴斯、Panasonic等品牌相机上的标识为“A”,佳能、宾得则为“AV”)。
  光圈优先模式最直接的用途就是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景深和快门速度,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镜头的成像画质。
  
  Tips:关于光圈
  我们知道,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通过镜头多少的装置,它通常设计在镜头内,由多片可调节开合幅度的叶片组成。光圈值通常以f值表示(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其中常见的整挡f值序列如: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8、f/64等。
  f值越小,光圈就越大,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就越多,而且前一挡光圈的通光量刚好比后一挡光圈大一倍,例如光圈从f4调整到f2.8,进光量便增加一倍。
  
  『光圈优先对景深的影响』
  
  景深,就是在拍摄场景中相机镜头对焦的被摄主体前后可清晰成像的距离范围。景深大,被摄主体前后距离上的景物清晰范围就大,景深小,则被摄主体前后距离上的清晰范围也小,背景虚化更好。
  景深与光圈大小、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三个因素有关。具体到光圈方面,则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其他则是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由于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光圈优先模式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控制景深大小,以达到突出被摄主体的目的。因此,光圈优先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需要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题材中,如人像、风景、微距等。
  比如在拍摄人物特写时,为了主体比较“抢眼”,可通过光圈优先模式选用镜头的大光圈,并结合镜头长焦距和较近拍摄距离,来虚化背景,从而实现人景分离的视觉效果。而在拍摄合影、风景、建筑等题材时,我们可以利用小光圈所产生的大景深(如F11、F16甚至F22),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保持足够的清晰度,但要注意在现场光线较差时,使用小光圈会导致相机的快门速度很慢,这时为了防止抖动引起的画面模糊,应该使用三角架或适当提高ISO感光度。
  
  『光圈优先对快门速度的影响』
  
  由于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相辅相成关系,使用光圈优先还可以很好地控制相机的快门速度(光圈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的光线就越多,所需的曝光时间就越短,快门速度越快。反之,光圈越小,快门速度就越慢)。比如,在光线较暗的场合,用光圈优先模式选择镜头的最大光圈拍摄,相机就能获得较高的快门速度,从而保证手持拍摄的稳定性。而在风景摄影中,如拍摄瀑布、流云等主体时,为了获得如纱般的流动效果,我们可以选用较小的光圈值来降低快门速度。另外,拍摄夜景时,使用小光圈还能使灯光出现向外漫射的星光效果。
  
  『光圈优先对镜头画质的影响』
  
  对于很多普及型甚至专业级镜头来说,由于受到镜头像差的影响,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都相对较差,缩小光圈后会有所改善。但是当光圈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受光线衍射的影响又越来越大,成像质量再度恶化。因此,一般来说,镜头在中间挡的某一折中光圈成像质量最好,最大和最小光圈时的成像略差,这一折中光圈也被习惯称为最佳光圈。在许多不需要使用最大光圈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光圈优先功能收缩光圈,尽量在镜头的最佳光圈下进行拍摄,此光圈下镜头的分辨力相对最高,像差影响最小,而且画面周边光量不足的现象也相对轻微,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该镜头性能,因此对希望展现画面细节的创作十分适用。不过,如前所说,缩小光圈也会引起快门速度的降低,容易受抖动影响,所以要注意保证光线不佳环境下拍摄的稳定性。
  
  『数码单反相机的最佳光圈』
  
  在胶片相机时代,摄影人已经总结出一般镜头最佳光圈的规律,通常就是镜头最大光圈缩小三挡左右为最佳光圈,比如一只镜头最大光圈为F2.8,那么缩小三挡到F8差不多就是最佳光圈了。从测试图中能看出,使用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画面素质最好的光圈基本就在F8左右,最佳光圈的规律与胶片相机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相机感光元件的画幅不同,像素密度也不同,成像受影响的程度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得到的结论是画幅越小、像素密度越大的相机,所用镜头的较小光圈受衍射影响越大,最佳光圈越接近最大光圈。APS画幅相机的最佳光圈在最大光圈缩小两挡左右,4/3画幅相机的最佳光圈则差不多是最大光圈缩小一挡左右了。因此,使用不同画幅的相机,即使用的是同一只镜头,其最佳光圈的位置也不一定是同一挡,要视相机而调整。
其他文献
拍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经历令人难忘。    从北京奥运会一路走来  2011年3月,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揭晓,其中体育类单幅金奖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选送的《水运会比赛瞬间》获得,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本文的主角——魏征。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魏征先后拍摄了温哥华冬奥会、南非世界杯以及广州亚运会,另外还有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击剑等各类世界锦标赛,用体育比赛解说常用的一个词就是“
单反等相机上的“S”挡也就是快门优先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供我们针对拍摄目的自主选择相应的快门速度来满足创作需要。在实际使用中,怎样结合拍摄题材和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合适的快门速度是其关键。以下,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不同快门速度对拍摄的影响。    『什么是快门优先模式』    快门优先又叫速度优先。在使用快门优先时,由使用者先选定相机的快门速度,然后相机的测光系统会依当时的现场亮度,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值以及
2009年7月25日,陕西渭南高新区渭化集团娱乐中心影友齐集,热闹非凡。联谊会由大众摄影杂志社和渭化摄协、广角俱乐部联合举办,在联谊会的现场,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影友们高涨创作热情,就连一些十几岁的小影友,拍摄身姿也是相当地熟练。不少影友从西安、山西、河南等地专程赶来参加联谊活动。通过摄影交流,影友们增进了友谊,也促进了摄影技术水平的提高。        专家讲座生动精彩  著名摄影师、第17届中国
关于我和我的爱好  我的职业是一名新闻编辑,就职于一家财经类杂志。我个人比较关注能够真实反映出拍摄者生活状态的照片,还有一些社会纪实作品,这些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喜欢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和罗伯特·卡帕的勇气,焦波的那组《俺爹俺娘》也让我很受感动。  关于我的拍摄  这些照片都是我2010年至2012年间在英国留学期间拍摄的。主要的创作环境是在上学路上、放学回家路上、去超市购物路上、或者坐火车去旅行的途
这是一个自2011年开始的拍摄项目,准备拍摄50-100对兵团老夫妻的真实生活,范围涉及兵团的全部15个师。由于涉及面广、老照片的缺失以及老人的不理解,因此拍摄难度较大,争取3-5年完成。我想通过该项目来展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老军垦的生活状态和幸福婚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于1954年,老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化剑为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天山南北的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建
提起大英帝国,人们能联想到的无非是“工业革命”、“殖民地”、“皇家”、“英超”……我们似乎很难跟摄影产生联想。在世界摄影史上,英国跟美国、法国相比,地位的确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但他们确实也曾经出过一位耀眼的大师,就是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  比尔的“根红苗壮”就在于他刚刚踏入摄影之途不久,就幸运地给摄影大师曼·雷当上了助手。他的幸运并不在于他的人生之船在起航时就遇到了舵手,而在于他
1光线的把握  拍霜叶和拍静物是很相通的,都要靠光线来刻画形体和产生魔法般的效果。早晚低角度、低色温的侧光线都非常适宜勾勒叶片的边缘和筋脉,或者突出表面的质感,还能赋予画面更迷人的色彩。大白天的强光则很容易使叶片灰突突没有立体感。不过,阴天漫射光有时也能带来柔和的反差和色彩,适合拍摄油画般的淡雅效果。  2环境的烘托  铺满霜叶的树林也是独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容易营造画面的氛围,所以也是很容易出彩
图片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选取一些极端的例子,夸大图片销售带来的丰厚成果。但实践下来后人们会发现图片市场并非这么红火,至少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摄影人很难在图片市场中“一口吃个胖子”,反而象本文中作者提到的“从素材片拍起”那样,一点点地积攒,却是既可行又有效的方法。     对于大多数平凡如我的摄影人而言,
摄影术,以科技为手段,诞生在写实艺术登峰造极之时,穿梭于变革之中。从无法复制的银版照片,到可以反复制造相片的胶片,再到摆脱化学工艺的CCD、CMOS,无数次科技变革都使摄影术向着更便于操作、复制与传播的方向发展。我们在享用科技带来的便捷之时,也不能忽略影像商业为摄影普及做出的贡献。伊斯曼·柯达就是一家为影像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企业。    130年多前,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片,使摄
木行在洪江是老字号,宋代以前就存在了,只是在明、清更加枝繁叶茂。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木行派生出放排运输行业。  木排不断演绎着洪江的商贾传奇,锻造出大批富得流油的湘商。《中国实业志》有记载:“民国十年至二十三年间(1931年至1934年),洪江输出木材(含条木)最高六十余万两(约折合七十八万余立方米),值七百万银元,最低五万五千余两,值三十万银元。”洪江码头调运木材数量之大,顺势影响到下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