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但他们的中庸思想的认知内涵又是截然不同的。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伦理本位社会中是爱有等差的仁,以义制利的义、尊卑有别的礼,是为封建宗法统治服务的。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中道
  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作为古老的哲学命题,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人物。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二人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中庸思想的认知内涵又截然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以达到社会和谐,在伦理本位社会中爱有等差的仁,以义制利的义、尊卑有别的礼。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或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是指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要保持在中,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
  孔子的中庸既是人们如何掌握行为分寸与尺度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又是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即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孔子的中庸之道还是一种仁性,是一种向内用心的自觉性,强调人性的修炼,向善的靠拢,在实践中,中庸与礼等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和仁是统一的,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非常丰富,既是一种道德情操又是一种人生境界。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都要以礼为依归。所谓礼是指来维护社会和谐、秩序和稳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在伦理道德上,中庸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只有遵循中庸原则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行为过激的人,只能被看作是小人。中庸思想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限度,要求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态度要适度,要避免过激行为。这样中庸思想就能使得社会社会矛盾不易激化,保持稳定。为此他强调德治,用“仁”“礼”来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德治”和“礼治”是天下从“无道”转向“有道”,实现良好安定生活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处理亲属关系时,要遵守“孝悌”等规范;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时,要遵守“忠恕”、“恭、宽、敏、惠等规范;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要做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古希腊人崇尚中道,并将其视为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中道伦理观,并以中道作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他的中道、中庸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情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及应该的方式感受情感和选择行为。中道是人的无过无不及的合理行为方式。他说人的意志始终面临三种精神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前二者属于恶,只有中间——中道,才是德性,才值得称赞,德性即中道。德性是寻求和选择中间,中道德性就是善,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过与不及就是恶。不过,他伦理学上的中道,又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是相对的中道。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才是最好的中道。人们要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找到自己的适当,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处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感受这些感情。
  海洋文明孕育的古希腊伦理崇尚智慧,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侧重于对知识的追求,认为道德即知识。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德性必须是一种志在求知的中道,寻求中道的过程既是人的一种德行的表现,又是人们进一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中道的实现是不容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并且需要用理智去克服欲望。而伦理德性是我们感受好坏的品质。“人是政治动物”,所以人们的行动要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才能符合中道。中道德性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但伦理德性、实践德性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过度和不及都是坏的,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合乎中道的行为才是好的,才是应该的。失误有多种多样,但中间只有一个,命中只有一次。为了能准确命中中间,就像在大海中需要经验丰富的舵师,在弓箭丛中需要技艺高超的射手一样,需要善于选择。
  三、中庸和中道都不是折中
  尽管中庸寻求的是致中和,中道寻求的是公正,但两人都反对折衷主义。孔子的中庸是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但绝不是那种混淆是非或只做好好先生的“乡愿”。尽管孔子也讲中和,但这是君子的和而不同,是保持独立性、个性的前提下,接纳不同的观点。同样,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也是唯一的,也不是对“过”与“不及”的调和或折中。
  【参考文献】
  [1]方旭东,朱承编写.《中国思想史讲稿》,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版
  [2]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定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
其他文献
10月10日至11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现场研讨会在红安县举行。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强,省继教中心主任
健康主要用于人,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部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在裕固族的的民间传说、史诗、姓氏、图腾崇拜、天文等方面,保留了某些回鹘文献语言中的古代宗教和文化的遗存.
本刊讯10月3日至4日,黄梅一中百年校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嘉宾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校友数千人参加庆祝大会。教育部,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等致信祝贺。湖北省政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原葛洲坝六中)是葛洲坝集团于1981年创办的一所普通高中,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该校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2006年,学校移交宜昌市人民政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多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式教学,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用实践来认识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作用,网络对政治课教学的巨大帮助以及电教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政治课;多媒体;网络平台;整合作用;运用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方式。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提高课堂
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型的专家无处不在,而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份子却在消失。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裹挟着分数的高考战车碾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影响了人才培养的
【摘 要】在教学中实施审美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的配合来完成教学活动。审美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在教学活动中,审美观的培养可以从任何一种事物开始,只要是对人有价值的事物,其都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就要通过实践操作来体现任何一种事物的美,以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审美观;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