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皮康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来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美皮康用于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6例116处(面积<5%)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58处)和对照组(53例58处)。观察组采用碘伏消毒创面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洁创面无菌纱布拭干后应用美皮康覆盖;对照组采用碘伏消毒创面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后灭菌凡士林纱布覆盖,外层均盖2层无菌纱布后胶布固定或绷带包裹固定。观察组平均3~5d换药1次直至愈合;对照组根据创面情况决定换药间隔时间。观察换药时敷料是否粘连创面、有无疼痛、出血以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在是否粘连创面、有无疼痛、出血以及伤口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刨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平均缩短3~5d。结论 对小面积烧伤创面使用美皮康泡沫敷料能加快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及再损伤,是一种新型换药敷料,操作简单,疗效好。
其他文献
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颈部,由于头颈部的淋巴管引流通路丰富且变化较多,易发生颈淋巴结和腮腺的转移,因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或)加术后放疗.肿瘤巨大向深部组织侵袭易使周围神经受累.腮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免疫抑制等提示预后不良.术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有助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分期、判断预后和后续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采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1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年龄、发生时间、发热时的体温和伴随症状、输入血量与体温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期间,16例发生在输血完成后,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偏大的患者发热反应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迟。103例患者体温在38~39℃(占
神经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继发性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都有表现,TBI发生后,受损或死亡的细
患者女,20岁.因发热6d,躯干红斑伴痒5d,加重4d,于2013年10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d因发热、咽痛服用复方氨基比林2片.服药后1d躯干出现绿豆至花生米大红斑,伴痒.就诊前4d,皮损迅速波及全身皮肤黏膜.体温最高39.0℃.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及肝功异常,胸透、肝胆胰脾彩超亦见异常(其结果不详),给予保肝及抗感染治疗,发热、皮损均无好转,且患者感乏力,腹痛、恶心、呕吐,遂入我院.体检:精神
期刊
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的进展,为实现外科精准手术实时术中定位导航提供了可能.在神经外科精准手术的理念下,MR技术在优化手术设计、精准术中定位、促进医患沟通、
日常急诊工作,急性脑血管意外较多,特别是重症脑血管意外,心电图出现多样改变,有时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鉴别,为此,本文总结了1996年11月至1999年11月3年来238例急性脑血管
探讨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的围术期护理。对84例臭氧髓核消融治疗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和准备,术后做好卧位、饮食、大小便、疼痛护理及药物的观察护理、活动指导。84例穿刺成功率100%,住院日5~10d,期间无严重护理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年,优良率92.8%。围术期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很多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固化的思维模式导致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思想
患者女,26岁.因躯干四肢反复出现红斑伴瘙痒10年余于2013年4月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散在分布红斑,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境界清楚,部分皮疹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直径约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局部有明显瘙痒或灼热感.常于经期前5~7d加重,月经期第1~2天逐渐减轻至退后不留痕迹.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拟诊为多形红斑、固定型药疹、荨麻疹性血管炎、过敏性皮炎等,分别给予中药、抗组胺、抗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