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雕塑的形式特征研究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括提炼出城市雕塑的四大形式特征,即公众参与的互动性特征、文化生态的融合性特征、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特征、消费时代的世俗性特征,并对这几种特征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雕塑;特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30-1.5
  一、公众参与的互动性特征
  (一)雕塑形式的可读性
  当城市雕塑走下圣坛,融入到社会当中,与公众平等的对话的时候,它必定表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了使城市雕塑更和谐的融入到城市的支脉里,便于公众接受并
  引起互动,必须保证公众对城市雕塑的创作语言喜闻乐见。城市雕塑的社会功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必须具有相当的可读性,这也是城市雕塑区别于个人雕塑藏品的重要特性。因此雕塑创作需要注意艺术语言的通俗性,避免雕塑家个人形式语言探索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带来曲高和寡的境况。
  (二)与社会生活的共融
  以深圳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为例,由于打工族只有微薄的薪水,在深圳这样高消费的城市难以享受需要金钱支付的消费,因此《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为打工者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接触艺术场所,这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与和谐的“市民精神”。有调查显示,外来打工者对《深圳人的一天》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虽然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表达不清楚为何如此喜爱这个雕塑,但是多数调查者都情不自禁的用“亲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见《深圳人的一天》引起了公众心灵的共鸣,拉近了五湖四海、素昧平生的深圳人的距离。
  二、文化生态的融合性特征
  现代城市在社会文化或物质形态方面都产生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变化,城市文化环境面临着流行性文化的侵蚀以及学术性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一种不同文化层次交流、互动和共存的多元景观。它们相互依托、交流,形成一种动态的有机组织,城市环境日益显现出开放和流动的特点,使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城市雕塑家要将作品置于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的变量,考虑城市雕塑的观念形态与大众口常生活审美形态这样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冲撞与结合。这就需要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等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要考虑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关系.
  (一)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我们知道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具有信息的传递的功能,它使人们在视觉体验中获得一定的视觉信息,这是其生活体验中获得的交往基础;其二是沟通,即通过现代城市环境的信息表达,获得一种文化意义的沟通,实现社会信息的交往,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沟通的方式包括视觉因素的直接作用,各种媒介的引导和人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其三是同构,即通过交往、沟通,实现对现代城市环境意义认识上的升华,使现代城市环境发挥其对人们的教化作用。
  (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
  在城市环境中,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有机结合,需要通过人的参与,在观赏者-主体,与城市空间环境-客体之间的互动,整合中得以实现。
  城市雕塑给予人们视觉感受的综合印象,是人们心中对城市环境的体验和历史的关联,使自然和人文景观获得象征意义。因此,成功的城市雕塑,必须实现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才能在城市环境中表达它特定的环境语言含义,因为它必定是处于城市场所精神的约束之下的。在人、城市雕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对话中,城市雕塑以其简洁的造型表达了深层的文化隐喻,并与城市环境完美地统一起来。
  三、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特征
  (一)区域识别性
  城市雕塑无论从主题、形式以及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因为城市雕塑是在城市当中具有深刻语意的文化象征物,它要与区域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它承载着如何唤起风土、传统、历史等在城市中失去的记忆。虽然雕塑是从抽象观念中诞生出来的,但是雕塑在“建造”时,已经存在一个多样性的价值积累的“场”,因此必须有对话交流。雕塑如果没有与他者的关系是不能够存在的。
  正如深圳市的著名城市雕塑《孺子牛》,这拓荒牛的精神反映了当时深圳各行各业所共同具有的开拓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深圳这所城市的时代风貌。它记录了深圳的城市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不断开创未来的进步精神。正因为《孺子牛》记录了深圳市的区域传统和历史精神,所以该雕塑才成为了深圳市的象征。
  (二)城市标识性
  城市雕塑“标识性”的功能无疑是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伴随着的是城市的识别、记忆与联想。城市雕塑的标志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城市雕塑在城市中具有定向与导向的功能,它本身所具有的识别物、参照物的功能使其更容易被记忆。其易记忆性增强了城市空间的识别性与可记忆性,因此城市标志性雕塑也成为唤起城市记忆的关键要梦。
  其次,城市雕塑在形象上具酌了可识别性与唤起城市空间记忆的功能的前提之下,当这种空间记忆成为一种历史,当城市雕塑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产生联想的城市符号,就使它具有了标志性含义,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也许这个雕塑体量并不是很大,只要是具有视觉的识别性并具有由此而引发的唤起城市记忆的功能,加之人们对它有一份深刻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
  四、消费时代的世俗性特征
  (一)多元化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简单地说,它开始真正走向一个世俗的社会。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所带来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世俗社会的重心和所面临的问题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价值多元、物质主义、大众主义、消费文化这些都成为中国最具有当代性的问题。
  如果说此前的中国雕塑更多的是从美的形式出发,把雕塑看做一种形式的创造的话,那么此时,文化的意识、观念的表达成为更加关注的内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雕塑家们开始关注社会,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与过去“政治标签式艺术”时代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表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心。雕塑家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挑战政治标签式艺术,对其进行消解,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批判意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再是红色年代的大而空的形式主义,而是回归到了人们的口常生活,由此去发现问题,通过艺术形式隐喻问题,从而唤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
  (二)娱乐化倾向
  世俗社会这个基本走向给当代雕塑所带来的变化是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消解雕塑在内容上,乃至在形式上的刻板。当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正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消费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价值的改变,大众文化的崛起所带来的高雅文化的危机,这两者都使得更年轻的当代雕塑家们选择了“虚拟的、嬉戏的身体”。于是,虚拟嬉戏的这种模式放弃了对深度的追求,它强调幽默、调侃和娱乐性而不强调雕塑技术性的难度和思考体验的深度,因此它自然转向了娱乐化和片通化。
  【参考文献】
  [1]牟运道.浅谈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J].雕塑,2005.
  [2]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2005.
  [3]孙振华.关于当代雕塑的价值思考[J].雕塑,2008.
  【作者简介】金亮(1982- ):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助教。
其他文献
对待环境的态度反映出的是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理念.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亿元的德清县,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三条铁规:低成本竞争的发展路不走;消耗资源、损
【摘要】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直接惠及农民。  【关键词】   粮食;直补政策;讨论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15-01    1 我国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主要效果    1.1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直接补贴改变了以前通过补贴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惠及农民。在政策实施的初期,
摘 要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卡尔逊提出人的技术的单向度发展以及人对自然的控制会给人类和自然双方都带来灾难。对此,海德格尔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关于技术和技术的本质的观点: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解蔽”的具体特点,技术本质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 技术 人 自然 自由 集置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于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合理有效的利用电能以及加强对配电网线损的管理,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对线损管理工作还没
本文以石油钻井企业为模型,从市场开发、预算管控、物资管理、技术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几方面入手,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保障.
<正>和整个中国大陆的近代史研究一样,30多年来,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学术化的过程,只是较之近代史的其他领域,抗日战争史研究更为复杂和敏感,因而学术化过程来得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中,新民主制度的确立要依赖于先建设国家能力.本文通过使用民主、治理以及大众观念调查等实证数据,指出国家能力建设中哪些方面最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发
林木苍翠,薄雾如纱,丽日下的渝北空港工业园景色宜人.21日上午10时40分,一辆急速行驶的米黄色考斯特车停在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门前.
电力的顺利供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电力运作过程中,由于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职业素养比较低,相对使用的设备水平
摘 要 本文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上半年进行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数据,主要从湖北省流入和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就业情况三个方面,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流出人口呈现年龄年轻化、受教育水平高等化、职业技能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流失,将不利于湖北省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最后本文提出,湖北省应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是促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