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声音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我去了壶口。
  往日巨大的黄色瀑布已封冻,雄宏大气也在雪色中敛化为莹莹光闪的冰柱,壮观而又玄妙地倒挂在两侧的悬崖上。那种透彻的晶亮、造型的唯美、层叠的厚重、溢流的壮观,就像飘飞的经幡、沉睡的水兽、奇形的冰峰、纤弱的垂帘。若不是冰下暗流涌动,似乎也要将时间冻住。时隐时现的水花四溅着,柔软而又执著地碰撞在两岸的岩石上,发出沉闷绵厚的声响。
  我开始迷恋起这震颤,就像聚集了所有音符的腹地,从远至近在演绎着恒久弥新的精神。站在高处,眼前的九曲十八弯顿时化出抗日战争的风云。军警宪特云集,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多种力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较量。皑皑白雪覆盖着周围的一切,枪炮声,哭喊聲、惊恐声、尖叫声不绝于耳。远远望去,从四面八方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却不为这声音所惊慌,不为路途上的枪杀堵截所绝望,怀揣理想一路高歌。有位戴着眼镜提着皮箱的文弱青年,牵着妻子,满身泥水赶着路。谁也不认识谁,谁不知道会遇见什么,经受什么,只是归心似箭地朝着圣地,那心中最温暖的家而去。十数天的奔波,已让这位青年衣着凌乱不堪。他确实太劳累了,除了眼神中的倔强和坚韧外,只想美美地躺在这冰天雪地中。在杂乱的脚印中走啊走啊,同行的好多人都倒下了。他和妻子依然在沉默寡言中艰难地挪动着。
  后来才知道,这位青年叫冼星海。他从小出生于澳门的船工家庭,父亲早逝,自小跟着母亲打鱼为生。生活就是这样,虽然贫穷,但他却整夜整夜迷恋于海上的风浪和流传的民谣,在艰苦环境中滋养着性情与天赋。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对音乐的莫名喜欢,让眼前的视域也为此开阔起来。为了音乐,他离家去了巴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在音乐学院深造。他的生活,完全是在无形的召唤中,朝着有光的方向前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风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腔热情的冼星海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祖国。怀揣着激动、亢奋和清新,很快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洪流中。他每天忘我地为进步影片写曲配曲,用激昂的音乐激励着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却不求任何回报。他说:“国家处于危难,抗日救亡不需要任何报酬。”
  正当冼星海为武汉的抗日救亡运动殚精竭虑创作时,远在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发来了邀请电报。虽然是四处乌云低垂,帷幕一般包围着的延安,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就放弃了优厚待遇,带着妻子日夜兼程奔赴延安。那种内心的焦灼无人察觉;那样的行走,无法抗拒和抵抗,在影子的紧紧追随下,向最危险的地方义无反顾而去。为着音乐流离颠沛,甚至无惧战乱,直面生死。


  还记得那无法停止的行走吗?身体孱弱的冼星海义无反顾为着理想前行。每个人都需要心灵深处的召唤,从溪流潺潺的安乐之地到贫穷落后的延安,信仰是通往神灵的唯一天途。有谁知道,在这方有着神圣召唤的心灵居所,革命之火最终会燃遍整个中国。一个常年流浪异域的音乐人,为了梦想,他的精神深处到底有着怎样的执著与向往呢?他沉默的内心中,始终有着黄河一样的惊涛拍岸和怒吼。除了这些已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檄文和喧天鼙鼓的音乐外,带给我的只有他纯净的心灵对于生命的解读和灵魂深处的渴望。常常会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见到一些来这里写生的人,他们将激情和生命全部涂写在艺术灿然的色泽之中。在某种意义上,那种与艺术扯不断的脉络,不论是相隔多远,过了多久,始终会在生命的气息中相通相连。
  一路朝西,继续朝西。虽然视线被无数的敌机和身后的追兵扰乱着,可他还是穿越过繁华的上海、粉脂的南京,辗转一路到了尸横满地的河南,继而又到了西安,真正开始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行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延安,在青年们口口相传的想象里,不也如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吗?在山河破碎的悲怆中,始终响着洪亮、动人的音调,吸引着一个个爱国进步青年,从连天烽火的四面八方走向这闪烁着自由、平等、民主、温暖的神秘小城。浊黄的水流带着冼星海真实的爱,一路随物赋形,流过草场,流过村庄,流过洪荒,成为新文明的起源。也像灵动的音符,在滚滚的流淌中生出一片壮阔。
  巍巍宝塔彰显着神秘。站在宝塔山下仰望星空,那种冷气森森的行走突然消遁了。一个个宁静的夜晚,冼星海都沉缅在敌寇入侵、山河沦陷的悲痛中。回过头看,朝圣路上,处处沟壑纵横、封锁重重,随时都会因被捕而遭受残杀监禁。而从四面八方投奔延安城的爱国青年却络绎不绝。他们背负着救国理想,在缺水少粮的延安城中燃烧起青春的热情。
  再从黄河边来到沿海的榄核小镇湴湄村,少了波涛飞舞,更多了世外桃源的淡然。同样是驻足观望,却根本感觉不到《黄河大合唱》曾萦绕在每个炎黄子孙心间的热血沸腾。在村口的广场上,冼星海的雕像透着果敢坚韧,还有着些许文人的忧郁。那眼神在轻盈的风中,跃动着万马奔腾的波浪,可以冲破任何力量。那种平静之下则是深深浅浅的印痕、前仆后继的远望,惨无人道的虐杀……
  远处枪声不断,延安大礼堂中的掌声也是高低起伏。一盏盏闪烁的油灯下,指挥棒上下挥舞,如同千军万马雄壮、深情,如同江水滔滔奔放、优美。一首首曲子充满情绪、力量,那种投入和忘我,让激情和热烈在交汇中愈加苍凉雄浑,就像依次绽放的花蕾,一朵一朵花团锦簇、摄人魂魄,完美地响彻在延安上空。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血雨腥风中的一曲《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黄河儿女的共同心声,更是抗日烽火下不屈向上的民族信心。风怒吼下的气吞山河,马嘶叫中的悠长高亢,黄河在冼星海热情奔放的旋律里,撩动出民族壮阔的抗日情景,以最雄浑有力的气势寄托了华夏民族不屈的气概,独具的灵魂歌颂了中华儿女为和平不屈不挠的精神。
  延安的星空下,故乡一样晴朗而辽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冼星海火山喷涌般创作出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好多中华儿女唱着这些歌曲走向前线,战死沙场。在民族抗战时期,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广为传唱中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42年冬天。苍茫雪色飘洒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上空。黯淡的路灯下,冼星海衣衫褴褛,瑟瑟发抖,怀中还抱着把深红色的小提琴。雪沾落琴弦,堆积在光滑透明的漆面上。街上行人不多,从窗户里依稀透出的光亮,温暖地倾泻下来,更勾起他对故乡的思念。雪越来越大,天气越来越冷。他不知道漫长的夜晚要走向何处。他没有祈求不安的心灵,而唯一能让他忘记饥饿和寒冷的只有音乐了。
  或许命运中早已注定,恰好让他这时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相遇。精致的小提琴让巴赫德让停下了脚步,将冼星海带回到自己的家中,并结为了患难朋友。虽然语言不通、条件艰苦,但出于音乐的敏感和挚爱,冼星海在这里狂热地创作着。他依靠着音乐努力地活着,顽强地实现着中国梦想。音乐之外难以忍受的思乡和病痛,不时地侵蚀着他的身体。那夜色的风很大,他仍然在音乐的波浪中跃动、奔突。这些年,他一直流落在异邦,就如同耳聋三十多年的贝多芬一样,憧憬著音乐,并以音乐作为救亡国家命运的武器,战士一样燃烧着如火的青春。最终,他以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为原型创作的《阿曼盖尔德》一举成名。音乐会的巨大成功像野风吹过田野,充满着收获和喜悦,只不过冼星海没有时间去陶醉和欣赏,他的内心更喜欢那种创作中的精神折磨,涛涛黄河水一样无法遏制。对于音乐的挚爱掩没着不断煎熬下的疲倦,让他在这个时候完全忽略了身体。人生中最为落魄的时光,也是冼星海最幸福的坚守。在这漫漫的黑夜里,他用生命书写着艺术上的收获。当黎明来临,洗星海与他的音乐做了永远的诀别。那年他40岁。
  一个人就这样向前走着,最后把一切都献给了艺术。虽然人已远去,但那气壮山河的怒吼声,气势磅礴的旋律却时时让人心潮澎湃,充满着昂扬,以挥动的节拍唱响着民族精神的不屈。我分明看到了他身着灰色红军服,忘情地手执指挥棒,背后是水汽氤氲下的黄河流淌不息。
  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很久以前的那段时光中,为一个不曾谋面的陌生人。我让自己动情于那气贯山河的曲子中,甚至在黄河边听、山谷中听、夜色中听。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喜好寻找着合适的场所。或许时至今日,我还是认为这些曲子更适合在母亲河边聆听,一任胸中的喷涌幻化为时代精神,重重地抒写着不屈的中国梦想。时光渐然消逝,岁月的声音仍不断穿越,从此,我明白了,其实守望并不需要任何仪式,有爱就足够了。正如同天空飞过的鸟,看不见翅膀的痕迹。
其他文献
1  清晨的光线真干净,当我走出市委大楼电梯,穿过来来回回不知走过多少趟的一楼大厅,一种迥异于昨天的感觉,像油菜花盛开的热烈,规模浩大地覆盖了我的心。我第一次那么用心地环视大厅内撑起顶层的24根粗圆石柱,它们威严,肃穆,扎实,有力。流泻天然色彩的大理石地板,明净地向四处阔开。这些年的匆忙,让我疏忽了办公场所的景致,那个看上去只顾低头走路、连花草换了几回都无心顾盼的我,突然就涌上了刚参加工作之时的一
期刊
一  海洋季风卷走了这座城市的溽热,骤雨初歇后街市一片清新。绿色植物托着晶莹的露珠在欢笑,蝉重新登上高枝引吭歌唱,人们收起如花的伞,缤纷的夏季时装把长街装点得如同花市。  1989年夏,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挺不错的日子,到军区某部组织处报到的。那时的我从基层部队抽调到军区某部帮助工作不久,满怀着能早点正式调入的希望。到组织处去,无疑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兴冲冲地奔走、上楼、敲门、入室,恨不得马上把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初冬的早上,解放军一三七师拖了大炮的汽车车队,沿着公路,向靶场匀速行驶。车队宛如一条奔走的游龙,带着多种活力和巨大能量,轰隆隆地碾轧过来。铺了细沙的国防公路上腾起一阵阵烟尘。北风吹起,这种威严和气势扩散开来,一种田野里陌生的,未被完全燃烧的汽油味道四散,这种味道与车中年轻士兵血气方刚的彪悍气味混合,与周围的沉寂安宁的环境有些隔,嚯嚯勇斗的气味和讯息,让近处的生物肃然一惊,它们赶紧
期刊
家国情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博览史书和文学名著的毛泽东同志发现,封建社会的这些史书和文章几乎没有一部是描写底层农民的,书中所记录和描写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文官和武将或者杀富济贫的侠客。坐在皇明椅子上的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如果一个朝代忽视了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个朝代是不会长久的,即便长久,也会伴随着农民起义、赋税抗争等不安定因素,搅得你魂不守舍。因
期刊
娘!  自打我牙牙学语就这么叫着,一直到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和弟弟依偎在她床头,哭喊着“娘、娘”把她送走。  几十年了,娘一直挂在我嘴边、想在我心里。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整天在外面野,累了、饿了才回家,推开家门就满屋子找娘,娘见了,忙端出焐在锅里的饭菜来。上学了,每天回家书包没放下就喊娘,娘应了,才安心、乖巧地去做作业。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娘常在地里忙,我追到田头老远就喊娘。再后来忙了,不常回家,
期刊
我曾在梦境中,无数次与爷爷相遇。  他是我长久想象中的样子。长而稀疏的山羊白胡子,素净平易的面容上挂着恬淡的微笑。随风吹来,他翻飞的衣襟一定是青灰色的,像落魄嶺南的苏东坡一样,或者像极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那种,被泪水打湿的青色长布衣衫的颜色。他的身上,还有非常好闻的气味,那是爱清洁的老年男子特有的气味。我是爱爷爷的,即便是幻化中的影子,他也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深处,合谐着我灵魂的心跳。  爷爷的
期刊
临近中国的传统春节了,应印度海军节的邀请,我们第21批护航编队抵达了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市。照例,我们搞了一台迎春晚会,包了几顿饺子,和家里的亲朋好友互道了祝福……本以为在海上悠来荡去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怎奈何从小年二十三开始的几次聚餐,首长、战友们把祝福的话讲了一箩筐又一箩筐,我心里反倒是倍感思乡之苦——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竟也不得入眠!  在印度赶上过年,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时间变得异
期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自己十五岁时立志向学,到了三十岁时基本确立了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过了四十岁后,通过经历许多事情,才对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部队年轻战友们多数处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在这个时候来思考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件极其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有种“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味道。  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们以感知
期刊
台儿庄一役,国军奏捷,毙伤日军万余。國军也伤亡惨重。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几乎拼光……  这是一个硝烟、乌云连成一色的早晨。虽时令三月,但料峭的春风依然冷酷地扫荡着残垣断壁。孙连仲来到自己军团伤亡最重的一。六团残部。瞧着破衣烂衫、裹头拄杖、满脸硝烟的士兵,孙连仲一脸凝重。孙连仲走到一个用纱布吊着一只胳膊的上尉面前问:“叫什么?”军人抬起那只没受伤的胳膊给司令官行了个军礼,大声道:“第四十二军一。六团五
期刊
近日,有文友问我,你怎么老写那些沉重的战争话题,是走不出自身的阴影吗?我回答,是,也不全是。我是个性情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怀旧感与日俱增,无论是白天看电视,抑或夜晚的睡梦,潜意识自禁不自禁地总回到南疆亚热带的高山密林中,那血与火的画面,山坡上一抔抔黄土掩埋的弟兄,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1979年3月2日夜晚,凌厉的山风裹着雨丝下个不停,黑濛濛的夜空伸手不见五指。我军进攻谅山的战斗正酣,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