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重记忆,轻思維;重理论,轻实践。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组织讨论符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更新、更活了,为实施课内讨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思想品德课堂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思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情境或条件,使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
2.学生交互原则。创设条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能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讨论的设置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活动,激发其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目的性原则。无目的或无严密组织地设置讨论,往往会使课堂讨论出现偏差,让讨论成为一种装饰,游离于教育教学的宗旨之外,这就丧失了讨论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二、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类型
1.课内预习的讨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教师也一改过去“放鸭式”的学生阅读教材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了列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要求阅读教材,有疑难问题与同桌商量、讨论,以此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材设计的讨论。针对某些重点问题或某些易混淆的问题,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专门设计了“讨论”、“议一议”、“说一说”、“各抒己见”等讨论式专栏,为进行课堂讨论提供了现有的问题素材。这种方式的讨论是教材安排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需要。
三、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实践
1.加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活动。初期,鼓励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基本能表达一个意思即可。中期,要求讨论有中心,别人听得明白。中后期,要求讨论有论点、论据,条理清楚。后期,要求能从别人讨论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从心理疏导入手,由浅入深,在逐步训练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能力。
2.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对学习小组的确立,应在班级原有固定位置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微调,使每个学习小组都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学习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讨论组织者。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1)讨论的问题应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如果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可将问题分解为2~3个相互衔接的小问题。如:讨论“为什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材所述的相关内容非常简单,为了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可预设以下几个讨论点:①教育对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③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分解难点,最终得出纲领性的结论。(2)利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引起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
4.巧做“引路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当“裁判”,而应做“引路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广泛讨论。(1)要善抛引线,用插图、提示、点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提纲议论,不跑题、不冷场。(2)要巧激争辩,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争议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3)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有结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实行“挑刺有奖”政策。(4)要允许存疑,对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学术界又无定论的问题,采取存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让他们课后去研究,享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讨论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好形式,组织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維,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信念、情感,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思想品德课堂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思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情境或条件,使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
2.学生交互原则。创设条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能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讨论的设置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活动,激发其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目的性原则。无目的或无严密组织地设置讨论,往往会使课堂讨论出现偏差,让讨论成为一种装饰,游离于教育教学的宗旨之外,这就丧失了讨论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二、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类型
1.课内预习的讨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教师也一改过去“放鸭式”的学生阅读教材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了列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要求阅读教材,有疑难问题与同桌商量、讨论,以此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材设计的讨论。针对某些重点问题或某些易混淆的问题,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专门设计了“讨论”、“议一议”、“说一说”、“各抒己见”等讨论式专栏,为进行课堂讨论提供了现有的问题素材。这种方式的讨论是教材安排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需要。
三、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实践
1.加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活动。初期,鼓励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基本能表达一个意思即可。中期,要求讨论有中心,别人听得明白。中后期,要求讨论有论点、论据,条理清楚。后期,要求能从别人讨论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从心理疏导入手,由浅入深,在逐步训练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能力。
2.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对学习小组的确立,应在班级原有固定位置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微调,使每个学习小组都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学习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讨论组织者。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1)讨论的问题应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如果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可将问题分解为2~3个相互衔接的小问题。如:讨论“为什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材所述的相关内容非常简单,为了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可预设以下几个讨论点:①教育对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③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分解难点,最终得出纲领性的结论。(2)利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引起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
4.巧做“引路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当“裁判”,而应做“引路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广泛讨论。(1)要善抛引线,用插图、提示、点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提纲议论,不跑题、不冷场。(2)要巧激争辩,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争议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3)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有结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实行“挑刺有奖”政策。(4)要允许存疑,对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学术界又无定论的问题,采取存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让他们课后去研究,享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讨论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好形式,组织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維,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信念、情感,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