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r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在教学中从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给学生以数学美的震撼,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等方面,激发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兴趣 心灵的震撼
  刚教完初三回到初一,对刚接手的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差大为震惊。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得知这是狠抓教育质量的结果,连小学也以分数论成败,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初一数学老师,我们必须做些什么解决目前的困境。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呈现方式日趋形式化,定义、定理、证明、推论等,显示出冰冷的美丽。但是,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人的社会经历及精神生活中寻求思维的契合点。某些事件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则能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只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片段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出示图片(Powerpoint):水中辉映着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面、漂亮的蝴蝶、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这些美丽的图片到底美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生:……(众说纷纭,欲言又止)
  师:大家在生活中碰到过具有类似特点的实际例子吗?
  生:眼镜、笑脸、门、窗、课桌、圆……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引出课题)我们能不能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合适的定义?
  生:在这些图形的正中间似乎都存在一条直线,位于这条直线两旁的两部分位置相对但完全一样。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样?
  生: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概括)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就把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老师通过真实的生活背景赋予轴对称图形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又难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不由自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平等而真实的对话中,让学生轻轻松松把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实质。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让他们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强烈地渴求数学知识。
  二、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
  数学不仅美,而且非常有用,因为有用才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小到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生产科技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甚至画画、舞蹈和体育等领域也离不开数学,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也要依赖于数学。
  片段2:请大家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它的内角和为2000°,那么这个多边形为几边形?除掉的那个内角是多少度?
  师:显然这是一个直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尝试着用其他间接方法解决?
  生:可以试试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
  师:谁来试试看?
  生: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除掉的内角为x.根据题意得:
  (n-2)180=x 2000
  ……(思维受阻)
  师:(启发)x在什么范围内?
  生:在0°到180°的范围内
  师:(板书)0  生:x=(n-2)180-2000.
  师:(板书,并进一步写出)0<(n-2)180-2000<180,大家能不能解出n的范围?
  生:13  师:想一想n应取什么值?
  生:n应为整数,所以应取14.
  师:既然n已经解决了,那么x也迎刃而解了,x=160.
  通过上面的问题解决,我们发现方程和不等式很有用,方程和不等式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数学模型,它们是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很有用。
  三、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
  数学虽然有用,但学好它并非易事。数学课的导入贵在自然、贴切,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关联性,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并引导他们感悟这种关联。好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从创设生活情景导入,对于一些难以创设生活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和特征生发情景,如用数学史话、数学故事、研究方法等数学学科情境为新课做好引导和铺垫。
  片段3:全国优秀教师朱敏龙执教的七年级(下)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播放故事(出示Powerpoint):
  相传古代有一个王国,由于崇尚迷信,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着“生”和“死”的字样,由执法官监督,让犯人当众抽签。如果抽到“死”字签,则立即处刑;如果抽到“生”字签,则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应予当场赦免。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为了不让这个囚臣有半点获赦的机会,想出了一个狠毒的计策?   师:故事听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国王会想出一个怎样狠毒的计策?
  生:在两张生死签上都写上“死”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囚犯不管抽到哪一张都是“死”
  师:现在由“生”“死”签的条件换成了“死”“死”签,那么在“死”“死”签的条件下,可能抽到“生”字签吗?可能抽到“死”字签吗?
  生:抽到“生”字签不可能,抽到“死”字签一定能发生。
  师:这个聪明的囚臣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点使自己逃生了,那么这个大臣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生:大臣先抽一个签,让人打开剩下的签。
  师:什么意思?剩下的签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那大臣怎么处理抽到的签?
  生:烧掉?吃掉?
  师:这个大臣的想法跟大家一样,一抽到签就把它吃下去了,并说了一句话:“如果上帝要惩罚我,现在我已把恶果吞下,就看剩下的了。”那剩下的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说明这个大臣吃掉的是“生”字签,大臣就巧妙地逃生了。
  在“生”“死”签的条件下:
  (1)一定能抽到“生”字签吗?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什么签?
  生:(1)不一定能抽到“生”字签,也不一定能抽到“死”字签
  (2)剩下的签是“死”字签,说明抽到的一定是“生”字签。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抽到“生”字签是必然发生的。
  朱老师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巧妙加工后把问题数学化。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朱老师通过巧妙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有趣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领悟到了“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可能发生”的本质,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无穷。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更自信地迎接一切困难的挑战。
  四、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
  不合理的评价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有一次偶然提问一个学生:“ =?”,他竟然冒出等于“”,于是全班哗然……“但大家看看他基于什么原因会这样做?”大家七嘴八舌:“简单”“好看”……“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但实际上运算法则要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我们不能图方便而不顾运算法则自己想一个办法来做。”既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还有一次在讲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时,讲了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各顶点处一内外角组成一平角,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二是可以用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和,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强烈要求发言:“老师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能不能通过添加平行线把三个外角搬到一个周角上去,再说明。”“想法真好,以后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从此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在期末考试中还得了满分。
  片段4:学完全等三角形后
  师: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全等!(几乎异口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惊讶状……)再看看问题!
  生:似乎缺了什么?没有“对应”……(猛然醒悟)不一定全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相等的边有可能不是对应边,如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就不全等了。
  师:数学是精致的学科,如果你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我们不能以一次测验、一次考试评价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而应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中给予适当评价,让他们平静的学习生活中荡漾起阵阵涟漪,赐予他们前进的力量。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数学家H·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公元1908—1990年)有一句名言:“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事实上正是这种“冰冷的美丽”让众多的人害怕数学,远离数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冰冷的美丽”激活成“火热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錡,李俊,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林香.且看高效课堂的“打造”——观台州市数学优质课评比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
  [3]段春炳,邵文洪.由一道“希波克拉底月牙形”习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语言的处理。有些事物的存在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习不习惯、适不适合的问题。教师要慎用语言,不能将事物绝对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的语言往往带有指导性与方向性,一旦被学生接受下来,如果不能及时修正,往往会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的隐患。  关键词: 语言 数学 绝对  教师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上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步吸收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观教育、素质教育等新鲜元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日趋多元化,除了与各学科相互结合之外,还开辟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党团组织、网络阵地等领域,而高校社团也逐渐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在高校社团中的引导作用,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原则,其
摘 要: 在跳远训练中,助跑速度和节奏、起跳方式、踏跳姿势、落地姿势等因素,都会影响跳远的成绩和效果。教师在训练小学生跳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以提高跳远动作的准确性和培养良好的跳远习惯为目标。通过示范引导,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把握要领,强化对小学生训练结果的巩固,以此提高学生的跳远能力。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示范方法 跳远训练  随着跳远技术的逐渐发展,小学跳远
百年名校源远流长  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微山湖畔,前身是清咸丰年间拾世盤先生创办的拾家大院小私塾。后几换校址,几易校名。1999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如今,虽经百余年的风雨更迭,柳新实验小学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两万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两千多名师生,谨遵“修身力学”的百年校训,阔步前行。  雅慧之城和谐温馨  “修身者,修心,高尚而有美德,此雅也;力学者,乐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逐步提高理解、感受、体验、欣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倡多方位、多维度、有创意地阅读。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反向思维、教学反思和自我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中播下感觉,踏出一路风光;在阅读中播下感受,轻嗅幸福馨香;在阅读中播下感动,收获美丽人生;在阅读中播下感悟,踏上成功
摘 要: “半开卷”考试是当前中职教学的一项改革。文章通过“半开卷”考试实施的情况,分析了“半开卷”考试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在中职学校实施和推广半开卷考试过程中,有效利用积极因素,保证这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半开卷 特征 影响因素  “半开卷”考试作为一种近年来在普通高校、电大较为流行的考试方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将“半开卷”考试引入中职教育,是近年来职业教育
摘 要: 中国社会形态步入信息化时代,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互联网 ”时代教育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学互动的多维化。同时,“互联网 ”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重视网络化教育的作用,缺乏资源的共享机制、MOOC等模式存在短板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建立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互补机制、促进资源的筛选与共享的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摘 要: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对遵义市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开展非常缓慢,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多数学校没有利用现有校园资源,尤其是科学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探讨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教学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学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策略  1.综合实践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同上一节复习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学期所学知识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困难?  生:应用题部分(绝大部分同学)。  师:数学应用题部分内容确实很困难,但是老师告诉大家,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是困难的懦夫,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地战胜困难。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齐声说)  分析:老师言语和蔼、态度可亲。如“一同、大家
摘 要: 语言表达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说,有条理地说,有发现地说,必须培养学生自信,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说起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能力培养  深入课堂听课,会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不善语言表达。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