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深秋,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齐聚一堂,凝神静听,期待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声音中探寻“中国奇迹”的奥秘,找到“读懂中国”的钥匙。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平实的语言阐明了宏大深刻的道理,饱含深情,意韵深远,直指本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一些重要论述的节录,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在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中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潜心领会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论述,从中感悟非凡的思想力量,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为何力重千钧、如此紧要?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历史观,把视野放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70多年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史、90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中去探源、去体悟,就能明晓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大义。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5000多年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然而,近代西方进入“蒸汽机”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曾经长期领先的中国却依旧停留于“手推磨”时代的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上悄然不觉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大势。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依仗船坚炮利侵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衰败导致自卑情绪在一些国人中蔓延,从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最终到诸事不如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受到极大损毁,中华文明以往耀眼的光芒随之黯然,甚至在西方列强眼中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
  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文化向何处去?在中国人民苦苦探索却屡屡失败之际,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评价,深刻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与新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迈开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内涵,使其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些中国共产党人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宝贵经验,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
  作为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坚定的倡导者、优秀的引领者、勇毅的担当者。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会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3年12月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014年3月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他强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式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气。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百余年奋斗进程中形成的强大势场正在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伟大的成就、伟大的创造,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放眼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豪情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对什么样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弄清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也鲜明界定了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只讲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不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错误的,也不可能立得住;反过来,只讲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也是错误的,最终也会立不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整体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的、片面的理解或解讀。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只有搞清楚我们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能真正明白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客观必然性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给了中国人无穷无尽的滋养,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共同垒铸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支撑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就是要鲜明地告诉全党全国人民,今天的中国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脱离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个前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灵魂,就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今天,缺乏文化自信,没有了精神独立性,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被釜底抽薪、失去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立不住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的,“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讲过他小时候读岳飞的小人书而记住“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一生追求的故事。文艺作品塑造灵魂、影响人生志向的巨大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就是鲜明的例证。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悉心指导下,我国文艺工作不断繁荣发展,为党和人民胜利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激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关键是要靠好作品。什么是好作品?坚定的文化自信、浓厚的家国情怀、高扬的民族大义、强烈的社会责任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后人赞叹鲁迅先生“笔墨所至,精神顿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大义、乾坤不会凭空产生,必定来自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理想,来自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运用,来自对民族英雄的由衷崇敬与礼赞,来自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的浓厚情感。有这样的自信屹立胸中,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才不会误入“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歧途,才不会搞“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更不会做亵渎祖宗、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文艺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维系、休戚与共,就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使党的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认清自己的时代使命,到人民大众中寻找艺术的生命力与创作的灵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文艺”潮流。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勇立时代潮头,唱响时代先声,彰显改革精神。一部《平凡的世界》,为人民画像、为改革立传,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他文献
人生只有在为社会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梦想只有融入国家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作为一名新闻媒体记者敏锐地去挖掘素材、忠实地去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则是自己的天职。中国改革报宁夏记者站站长邢纪国就是一名实地采访新闻的记者,一名助残帮困的热心人。  2009年,邢纪国随团来宁考察。西海固的苦瘠深深震撼了他,“塞上江南”与“苦甲天下”的落差让他萌生了为这里的群众出点力、干点事的念头。
期刊
2019年2月15日一大早,红寺堡区中圈塘村全体村民就冒着严寒聚集在村委会院子里,他们手里拿着锦旗,眼中饱含深情,表情凝重而又不舍。今天,在这里工作两年的“第一书记”梁为就要离开驻点扶贫村返回原工作岗位。  梁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委的一名干部,受组织选派于2017年2月到中圈塘村担任第一书记。接到扶贫工作通知后,他第一时间收拾行李,来到这个移民开发区,一干就是两年。从群众的难点痛点入手“破题”
期刊
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社会革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度过危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新中国才顺利
期刊
2017年4月21日,国家五部委印发《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石嘴山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8年11月,石嘴山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两年来,石嘴山市秉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同类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树典型、立标杆、做示范”的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加快新旧动能转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其法治素养的高低、法治思维的强弱、依法办事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和效果。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紧紧抓住领导干
期刊
防范化解廉政风险是防范化解党自身面临各种风险的重中之重,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警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上强调,“腐败不除、民心必失,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最大威胁、最大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石泰峰书记在全区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学习班上指出,“宁夏和全国一样,反腐败斗争已经
期刊
近年来,原州区以新理念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彻底改变粗放性管理模式,以建设干净整洁新原州为目标,以“六条铁律”打造精细化管理载体,不断创新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仅展示了“生态宜居、干净美丽”的固原市区新形象,为生活在市区的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也为把固原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克论净”实现粗放向精细转变  多年的城市管理探索和实践证明,要想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转变,必
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化改革农村的重大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近年来,石嘴山市抢抓自治区扶持村集体发展项目资金的机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股份合作、村企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开发、人才带动等可推广的经验和
期刊
房地产市场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1998年以来,伴随着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发展,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刚性住房需求,宁夏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区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为了解宁夏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城镇化及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本刊记者专访了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汉文。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宁夏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下一步发展方
期刊
伶仃洋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港珠澳大桥碧海虹飞,连接三地,国人感慨,世界震撼。想当年,“零丁洋里叹零丁”,看今朝,“伶仃洋上望复兴”,伶仃洋见证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与自信。“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的建成通车“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直抵人心。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