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相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是一次深刻的作文教学改革,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因此,现在的小学生高段习作基本上都以话题为主。这样一来,就要求指导教师们能够广泛开辟习作渠道,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经过认真思考,选取习作素材,保证习作鲜活的生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谈一谈话题作文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
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包括四个部分: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例如,有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用沙子堆城堡。一位长者走过来问:“你在玩沙子吗?”孩子说:“不,我是设计师,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堡。”多年后,这个孩子果真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故事中的孩子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断提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说,理想是人生奋斗的动力,请以“理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从开头至“……设计师”,简述了一个故事,是材料部分。“故事中的孩子……奋斗的动力”,对上述故事加以阐释,是提示语。“请以‘理想’为话题”是给出话题。“自拟题目”和“600字以上”是要求。可见,话题作文是由材料作文发展演变的,它的材料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样,是立意的根据;提示语起到帮助作者立意的作用;话题限定了取材的范围和文章的内容;要求则在文体、字数等方面作相应的规定。有的命题没有材料和提示语,直接出示话题和要求,如“以‘幸福’为话题,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400字的文章。”
上例说明,话题作文和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 突出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命题作文规定的题目,或限定人称,或限定选材范围,或限定体裁,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有时面对一个作文题,往往搜肠刮肚地无从下笔。比如《我真后悔》这个文题,首先它规定必须用第一人称;其次规定必须写“我”做错了一件事,通过反思,感到后悔;另外它还规定了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这就难怪没有因做错事而后悔的同学无话可说,而话题作文的命题虽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开放了很大的空间。以“理想”话题为例,它不限定人称,可以自由地选择叙事角度;没有限定体裁,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在取材范围上,可以描述现实,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可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领域。因而,只要对写作持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较大的驰骋空间。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话题作文拉近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脱离现实地说大话,喊空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较窄,而且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因而在命题作文无话可说时,便像挤牙膏一样写一些大而空的时尚套话。而话题作文的话题,在学生较窄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还以“理想”的话题为例,一位同学学习落后,可是他热爱劳动,对果树栽培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就以栽果树致富为理想,写了他的劳动生活,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这说明话题作文适应学生的需求,只要学生肯于思考并联系自已生活实际,就能有话可说。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基于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尤其在动笔前的审题和立意过程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命题作文一样,话题作文也要审题、选择人称和确定体裁,只是选材的范围、人称、体裁要比命题作文宽阔自由了。学生接触一个命题之后,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提示语,理解并把握出题者的命题意图,以便写出的文章与题目中材料蕴含的意义和话题相合。其次是确定体裁和人称。话题作文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构的训练序列: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结合。过去按文章体栽逐级训练,而新课标却主张从学生兴趣出发。因而就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占有的材料确定体裁,如果是记叙文,还要明确人称。第三是选取材料,如果是记叙文,要写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如果是议论文,使用哪些事实和事理;如果是说明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第四是确定标题。总体来说,这四步审题过程,给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下面举一例说明:
《列子·说符》记载一个故事:杨子的邻居,有一天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部出动,齐去寻找,还同杨子商量,要求派人帮忙去追。到了晚上,大家一个一个都空着双手回来,谁也没有追着那只羊。第二天,杨子问邻居:“你们这么多人去追一只羊,怎么还追不着呢?”邻居回答说:“唉,岔路太多了!大路两旁有许多岔路,每条岔路又各有许多小岔路。那只倒霉的羊,不知走入哪条岔路里去了,它还能不迷失方向吗?”
后人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成语“歧路亡羊”,比喻有的人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迷失了正确方向。我们的同学都是未成年人,有时也难免迷失方向,关键是迷途知返,还是“一条道走到黑”。请以“方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面对这个命题,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开启思路,先划出“人生道路上正确或错误的方向”这样一个选材范围。学生根据话题选取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确定人称、体裁,有的写记叙文,有的写议论文,有的写小品,并且很快拟定了题目。
三、话题作文的立意
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做到立意切入求新,我觉得应该突出三个问题:
(一)分析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转换视角,从物转换到人,或从人转换到物。比如“关爱”这个话题,大多数同学都集中在亲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上。这时我加以指导,有的同学则通过人对动物、人对植物的关爱,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这样的立意,着实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借用引申义、象征义和比喻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对于有双重含义的话题,立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而要引导学生做类比联想,挖掘深层意旨。例如“健康”话题,肤浅的立意往往指坚持锻炼、身体强壮、心情愉快之类;而一旦联想到人的思想端正、品质高尚、情趣高雅而立意,文章内容定会别开生面,深刻新颖。
(三)培养逆向思维品质。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我们常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只看到正面,而忽视反面。如果从反面入手,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也能达到求异创新的目的。比如面对“学习”的话题,倘若从反面入手,落到“学习他人经验,盲目照搬,脱离自己的实际,必然导致‘邯郸学步’”这一点上,再配以生动的材料,文章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作文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教学活动。我们要利用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
话题作文的命题要素包括四个部分: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例如,有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用沙子堆城堡。一位长者走过来问:“你在玩沙子吗?”孩子说:“不,我是设计师,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堡。”多年后,这个孩子果真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故事中的孩子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不断提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说,理想是人生奋斗的动力,请以“理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从开头至“……设计师”,简述了一个故事,是材料部分。“故事中的孩子……奋斗的动力”,对上述故事加以阐释,是提示语。“请以‘理想’为话题”是给出话题。“自拟题目”和“600字以上”是要求。可见,话题作文是由材料作文发展演变的,它的材料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样,是立意的根据;提示语起到帮助作者立意的作用;话题限定了取材的范围和文章的内容;要求则在文体、字数等方面作相应的规定。有的命题没有材料和提示语,直接出示话题和要求,如“以‘幸福’为话题,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400字的文章。”
上例说明,话题作文和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 突出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命题作文规定的题目,或限定人称,或限定选材范围,或限定体裁,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有时面对一个作文题,往往搜肠刮肚地无从下笔。比如《我真后悔》这个文题,首先它规定必须用第一人称;其次规定必须写“我”做错了一件事,通过反思,感到后悔;另外它还规定了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这就难怪没有因做错事而后悔的同学无话可说,而话题作文的命题虽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开放了很大的空间。以“理想”话题为例,它不限定人称,可以自由地选择叙事角度;没有限定体裁,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在取材范围上,可以描述现实,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可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领域。因而,只要对写作持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较大的驰骋空间。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话题作文拉近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脱离现实地说大话,喊空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较窄,而且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因而在命题作文无话可说时,便像挤牙膏一样写一些大而空的时尚套话。而话题作文的话题,在学生较窄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还以“理想”的话题为例,一位同学学习落后,可是他热爱劳动,对果树栽培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就以栽果树致富为理想,写了他的劳动生活,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这说明话题作文适应学生的需求,只要学生肯于思考并联系自已生活实际,就能有话可说。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基于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尤其在动笔前的审题和立意过程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命题作文一样,话题作文也要审题、选择人称和确定体裁,只是选材的范围、人称、体裁要比命题作文宽阔自由了。学生接触一个命题之后,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提示语,理解并把握出题者的命题意图,以便写出的文章与题目中材料蕴含的意义和话题相合。其次是确定体裁和人称。话题作文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建构的训练序列: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结合。过去按文章体栽逐级训练,而新课标却主张从学生兴趣出发。因而就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占有的材料确定体裁,如果是记叙文,还要明确人称。第三是选取材料,如果是记叙文,要写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如果是议论文,使用哪些事实和事理;如果是说明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第四是确定标题。总体来说,这四步审题过程,给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下面举一例说明:
《列子·说符》记载一个故事:杨子的邻居,有一天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部出动,齐去寻找,还同杨子商量,要求派人帮忙去追。到了晚上,大家一个一个都空着双手回来,谁也没有追着那只羊。第二天,杨子问邻居:“你们这么多人去追一只羊,怎么还追不着呢?”邻居回答说:“唉,岔路太多了!大路两旁有许多岔路,每条岔路又各有许多小岔路。那只倒霉的羊,不知走入哪条岔路里去了,它还能不迷失方向吗?”
后人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成语“歧路亡羊”,比喻有的人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迷失了正确方向。我们的同学都是未成年人,有时也难免迷失方向,关键是迷途知返,还是“一条道走到黑”。请以“方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面对这个命题,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开启思路,先划出“人生道路上正确或错误的方向”这样一个选材范围。学生根据话题选取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确定人称、体裁,有的写记叙文,有的写议论文,有的写小品,并且很快拟定了题目。
三、话题作文的立意
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做到立意切入求新,我觉得应该突出三个问题:
(一)分析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转换视角,从物转换到人,或从人转换到物。比如“关爱”这个话题,大多数同学都集中在亲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上。这时我加以指导,有的同学则通过人对动物、人对植物的关爱,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这样的立意,着实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借用引申义、象征义和比喻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对于有双重含义的话题,立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而要引导学生做类比联想,挖掘深层意旨。例如“健康”话题,肤浅的立意往往指坚持锻炼、身体强壮、心情愉快之类;而一旦联想到人的思想端正、品质高尚、情趣高雅而立意,文章内容定会别开生面,深刻新颖。
(三)培养逆向思维品质。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我们常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只看到正面,而忽视反面。如果从反面入手,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也能达到求异创新的目的。比如面对“学习”的话题,倘若从反面入手,落到“学习他人经验,盲目照搬,脱离自己的实际,必然导致‘邯郸学步’”这一点上,再配以生动的材料,文章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作文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教学活动。我们要利用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