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用电管理终端的组成及价值,指明了用电管理终端的发展方向,阐述了终端产生的效益。
【关键词】用电管理终端;负荷控制功能;计量装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TF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26-01
一、用电管理终端概述
近几年来,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采用用电管理终端设备对建立正常的供用电秩序,防止无计划拉闸限电,保证重点企业和市政及人民生活用电,维护社会安定及稳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电管理终端采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芯片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支持并采用先进的GPRS公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实现需求侧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能采控系统的配套终端产品,和电能采控系统主站配合可实现负荷的监测与控制,并能够实现自动抄表、计量设备监测和防窃电,以及各种负荷闭环控制和异常告警功能,是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的终端产品。
二、用电管理终端的市场应用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结构和需求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供电紧张的情况。在目前,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现有用户用电负荷仍然是解决供电紧张的关键。
传统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大多只具有简单的终端设备,整体的用电负荷分析还要依靠人为处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00多个地市及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负荷控制系统,根据国家计划用电的需要,具有“不超不限,谁超限谁”以及“控制到户”等功能,这对前些年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保证电网正常供电,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及发展,原有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用电管理的现实需要,除了要求终端能够满足基本的控制功能,信息的采集功能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要求软件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延伸,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保存,为用电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还要做到与其他部门对信息的使用和一致性要求,与调度、配网、售电MIS等系统交换信息,满足其他部门的需要,形成灵活完整的综合系统。
三、用电管理终端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自动化的普及,用电管理终端也由普通的负荷控制功能为中心向多功能的科技型终端方向发展,现在的用电终端也将支持更丰富的接口,兼容更多种的网络,具有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国内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为例,可概括为以下3个发展过程,它反映了电力企业对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变化过程。
第1阶段:负荷控制系统,仅限于满足负荷限电不拉路的基本要求,它独立于电力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信息的一致性和共享能力差。
第2阶段:负荷管理系统,除满足基本的控制功能外,信息的采集功能进一步加强,如远方抄表、小电厂上、下网及发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使用仅限于负荷管理部门内部。
第3个阶段:负荷综合管理系统,系统的负荷控制仅作为一项基本的功能要求,信息采集的面更广,通信方式多样,软件系统的建设,除满足负荷管理部门内部使用外,更注重其他部门对信息的使用和一致性要求。
随着电力市场营销业务的日益创新,营销信息化工作的迅速和全面推开,负荷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电力应用的需求,开发新的电力负荷管理和客户实时数据平台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技术发展角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发新的电力负荷管理和客户实时数据平台系统成为可能。
四、产生的效益
1、降低购电费用
通过该系统的负荷抄录、市场分析功能,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系统的关口计量自动抄表和小电厂管理功能,为厂网分开后的经济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负荷控制可以降低电网的最大需量,提高负荷率。若按网供负荷50万千瓦计算,每年降低峰值需量5%,则一年可降低购电费180万元。
2、降低线损
由于线路损失与负荷的平方成正比,控制了峰荷,提高了负荷率,使最大负荷下降,将能降低供电系统的损耗,累计起来,降低的线损数目是很可观的。
3、可以多供电
由于峰荷的降低,负荷率的提高,可以使同样容量的供电设备多供电能,因而直接增加供电部门的产值和利润。
4、可以实现电能质量和计量装置监测自动化
电能和计量装置管理自动化需要建立控制中心到用户的信道。由于开展负荷管理必然要先建立这种信道,所以负荷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开展,可为电能和计量装置管理自动化,打下一定的基础。负荷管理的远程抄表功能,可以实时的自动抄录电能表的信息,实时监测用户各种用电信息,如电量、负荷、电压合格率、谐波数据、功率因素等,为营销管理和生产管理提供信息资源,提高了供电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5、为营销环节实现全过程无笔化提供技术手段
营销管理需要建立各种客户信息(市场)收集、分析系统,由于负荷管理信息系统为客户与电力系统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从而为营销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用电管理终端;负荷控制功能;计量装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TF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26-01
一、用电管理终端概述
近几年来,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采用用电管理终端设备对建立正常的供用电秩序,防止无计划拉闸限电,保证重点企业和市政及人民生活用电,维护社会安定及稳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电管理终端采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芯片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支持并采用先进的GPRS公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实现需求侧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能采控系统的配套终端产品,和电能采控系统主站配合可实现负荷的监测与控制,并能够实现自动抄表、计量设备监测和防窃电,以及各种负荷闭环控制和异常告警功能,是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的终端产品。
二、用电管理终端的市场应用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结构和需求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供电紧张的情况。在目前,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现有用户用电负荷仍然是解决供电紧张的关键。
传统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大多只具有简单的终端设备,整体的用电负荷分析还要依靠人为处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00多个地市及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负荷控制系统,根据国家计划用电的需要,具有“不超不限,谁超限谁”以及“控制到户”等功能,这对前些年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保证电网正常供电,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及发展,原有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用电管理的现实需要,除了要求终端能够满足基本的控制功能,信息的采集功能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要求软件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延伸,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保存,为用电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还要做到与其他部门对信息的使用和一致性要求,与调度、配网、售电MIS等系统交换信息,满足其他部门的需要,形成灵活完整的综合系统。
三、用电管理终端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自动化的普及,用电管理终端也由普通的负荷控制功能为中心向多功能的科技型终端方向发展,现在的用电终端也将支持更丰富的接口,兼容更多种的网络,具有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国内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为例,可概括为以下3个发展过程,它反映了电力企业对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变化过程。
第1阶段:负荷控制系统,仅限于满足负荷限电不拉路的基本要求,它独立于电力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信息的一致性和共享能力差。
第2阶段:负荷管理系统,除满足基本的控制功能外,信息的采集功能进一步加强,如远方抄表、小电厂上、下网及发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使用仅限于负荷管理部门内部。
第3个阶段:负荷综合管理系统,系统的负荷控制仅作为一项基本的功能要求,信息采集的面更广,通信方式多样,软件系统的建设,除满足负荷管理部门内部使用外,更注重其他部门对信息的使用和一致性要求。
随着电力市场营销业务的日益创新,营销信息化工作的迅速和全面推开,负荷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电力应用的需求,开发新的电力负荷管理和客户实时数据平台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技术发展角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发新的电力负荷管理和客户实时数据平台系统成为可能。
四、产生的效益
1、降低购电费用
通过该系统的负荷抄录、市场分析功能,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系统的关口计量自动抄表和小电厂管理功能,为厂网分开后的经济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负荷控制可以降低电网的最大需量,提高负荷率。若按网供负荷50万千瓦计算,每年降低峰值需量5%,则一年可降低购电费180万元。
2、降低线损
由于线路损失与负荷的平方成正比,控制了峰荷,提高了负荷率,使最大负荷下降,将能降低供电系统的损耗,累计起来,降低的线损数目是很可观的。
3、可以多供电
由于峰荷的降低,负荷率的提高,可以使同样容量的供电设备多供电能,因而直接增加供电部门的产值和利润。
4、可以实现电能质量和计量装置监测自动化
电能和计量装置管理自动化需要建立控制中心到用户的信道。由于开展负荷管理必然要先建立这种信道,所以负荷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开展,可为电能和计量装置管理自动化,打下一定的基础。负荷管理的远程抄表功能,可以实时的自动抄录电能表的信息,实时监测用户各种用电信息,如电量、负荷、电压合格率、谐波数据、功率因素等,为营销管理和生产管理提供信息资源,提高了供电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5、为营销环节实现全过程无笔化提供技术手段
营销管理需要建立各种客户信息(市场)收集、分析系统,由于负荷管理信息系统为客户与电力系统建立了有机的联系,从而为营销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