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责任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优势——基于赣西G镇的经验考察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乡村社会的通道.新时代背景下,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而言,广泛出现于税费时期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式和存在于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行政共同体关系模式不具有存续的空间.赣西G镇通过村治主体的中农化、片组制度的设置以及积极与村干部进行情感互动实现了乡镇两级基于治理责任的连带和捆绑,将村干部吸纳至乡镇的工作任务框架中,建构乡村责任共同体这一乡村关系模式.这一乡村关系模式不仅强化了乡镇治权,而且维系了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模式,保存了村民自治空间,较好地解决了下达至乡镇的国家工作任务向村庄社会的落地问题,化解了乡镇对村干部的动员难题,实现了乡政与村治的有效衔接.乡村责任共同体关系模式可成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关系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地域文化是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地域文化因契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可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案例,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故有必要将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在内容上体现为教学中大量增加学校所在省市的地域文化,挖掘本省市地域文化素材库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为课堂讲授、专题活动、以赛促学、课外巩固、更改考核方式、增加校外合作等方式促进地域文化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促使学生发现、了解身边的传统
回顾《给代表大会的信》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的主要内容和公布过程,可以发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不断尝试利用列宁“遗嘱”为自己争取政治信任和党内权威,试图接收列宁逝世后释放的党内最高权力.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趋势,更凸显了其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即缺乏健全的党内最高权力继承机制、有效的党内矛盾处理化解机制、完善的党内决策民主协商机制.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交汇之际,考察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乱象,反思苏共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之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全面从
灾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灾害防治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四个时期,完成了由最初以抗灾救灾为主向建立集防灾、减灾、救灾于一体的灾害治理体系的转变.经过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灾害防治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灾害治理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不断
现行司法解释在认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存在明显的规范错位,主要体现在:将宣扬行为的类型已经扩展到极致,导致部分不符合宣扬性质的行为也被作为实行行为处理.对互联网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放任行为,不当地将共犯行为理解为实行行为.由于增设了前置的限制处罚规定,人为地造成刑法处罚漏洞.在界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应当强化法益对于构成要素认定的指导意义.宣扬行为的核心语义应当被界定为让他人知晓或可能知晓,单纯的编写、设计等行为应当被排除在宣扬行为之外.尽管本罪在立法上被视为抽象危险犯,但不影响在司法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