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思维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来源 :福建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状况凸显。为了解决传统村庄规划中重物质、轻生态的问题,本文以长汀县露湖村为例,探讨将生态思维引入新农村规划,并提出优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应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注重保留田园风光等规划思路,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思维;新农村规划;城乡统筹
  0引言
  2006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以城带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城乡统筹模式在全国遍地生花,屡结硕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乡村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村庄的规模与数量减少;以城市为模板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使得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丧失传统风貌;一些地方的新村建设只关注物质建设,忽略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了田园风貌;一些村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污染产业发展对村庄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担。此外,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村庄发展欠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环境保护措施,导致城乡建设差距拉大,村庄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
  城镇,农村生活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加之粗放式的农业、养殖业、畜牧业,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发展态势并影响至今。农村地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状况已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在逐渐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走出传统乡村规划的桎梏,规划出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国整体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国内外研究进展
  将生态思维运用于人类聚落的规划设计思想,其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魏国的李理、秦国的商鞍等进行了将山林、草地、农垦地、城邑、低地、水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规划的实践,对城乡空间整体的生态建设的思想散见在《禹贡》、《周礼》、《管子》等名著之中 。但这种纯朴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的是应用在风水学上,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反倒是在西方,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生态思维在规划中应用逐渐成熟。George Marsh 在《Man and Nature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1864)中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环境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玛希(George Marsh,1864),鲍威尔(John Powell,1897)和格迪斯(Patrick Geddes,1915)关于生态评价、生态勘察和综合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被奠定了 20 世纪生态规划的基础。无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亦或是美国的欧姆斯特德(Olmsted)倡导的“城市公园”,都可以看作是生态思维融入规划设计的有益尝试。建筑大师McHarg 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提出了规划结合生态思想的概念和方法。1970年代以后,国外生态规划思想的文献层出不穷,不断丰富。国内将生态与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萌芽并壮大。欧阳志云等开展了生态过程、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马世骏、王如松等人认为城镇、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与自然三个亚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融合生态思维的“反规划”,该理论核心是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从景观经济学角度,强调“逆”向的规划过程,从规划生态用地(非建设用地)入手来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范涡河等提出了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村庄的设想,指出生态村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村庄建设、运输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990年代起,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城市实践,包括伯克利、 库里蒂巴、 哈利法克斯、马斯达尔、东滩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 曹妃甸生态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的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将生态思维运用于规划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但多是运用于城市规划中。在村庄规划中引入生态思维较为少见,并且还不成熟。
  2生态思维的内涵与新农村规划思路
  2.1生态思维的内涵
  生态思维是与生态哲学观相符的解释、分析方法,是立体式、多维度、全方位的思维,是思维主体(通常是指人类)克服了从个体出发、孤立的思考方法,将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与自然界当做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同时作为审视自己言行标准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态思维的本质是统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从终极目标上看,生态思维与当前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契合。它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从自然生态方面来看,结合自然的脉络与资源禀赋,既能保证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又能建立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2)从景观生态方面来看,注重景观多样性与地域独特性,结合当地的特色达到景观美学效果。
  (3)从经济生态方面来看,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为最低要求,通过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率的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4)从人文生态方面来看,不仅要建立互助友爱、乡风文明的社会生态环境,更要将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价值观深植入居民心中。
  2.2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城乡统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新农村规划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居住环境,更在于将农民的生计问题、创建美好乡村景观、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统筹协调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一些生态思维运用于新农村规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2.1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优先保护
  倘若将村庄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村民、动物、农作物、山林、水体等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又彼此联系的整体。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便是其中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村庄中,土地与水体正是最基础的生态因子,植被正是利用土壤和水,才能固化利用太阳能,并通过食物链使得能量得以传递。因此,每个村庄中都有一些基于土地和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这些生态功能区,才能使村庄正常运转。
  2.2.2应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
  村庄繁荣的核心在于人,人才流失往往是村庄没落的原因。而人类生存是以就业为基础。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吸引人才聚集。在此背景下,村庄既要留住人才,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必须应地制宜发展具有各自村庄特色的生态产业,以环保又富有魅力的就业岗位留住本村人才,并吸引外来人口。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的村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生态产业发展是农村繁荣与发展的最大助力。
  2.2.3注重保留田园风光
  在西方发达国家,良好的乡村环境、独特的聚落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地域文化吸引着越来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居住、度假;在高度城市化、工业阶在高度城市化、工业阶段,乡村聚落还扮演着城市后花园的角色。独特的乡村性,美好的田园风光正是村庄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失去了田园风光,乡村就不能称之为乡村,因此保留田园风光是新农村规划的重点。
  3探索村庄规划的新思路——来自长汀县露湖村的案例
  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 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支撑,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区。露湖村位于福建省长汀县东南部,是长汀县乃至福建省水土流失典型村,生态保护形势严峻。以长汀县露湖村美丽乡村规划为案例开展新农村规划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对其他村庄的规划开展、对福建生态省建设在村庄层面的落实具有借鉴意义。
  3.1 区域概况
  长汀县露湖村地处丘陵地区,海拔300~500米,低山高丘环绕四周,中部开阔,呈锅形地貌。2008年10月列入全省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联系点。全村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36户,总人口1969人。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5425元。露湖村是长汀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566.05公顷,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48.47%。水土流失治理形势严峻,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3.2 村域空间结构的安排
  根据露湖村的现状以及资源禀赋,结合村庄道路、水系、植被、土地资源要素的分布情况,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划定村域空间结构布局: “一心、一轴、三片区”。
  “一心”:是指2000年在水土流失重灾区恢复植被后建成的河田世纪生态园;
  “一轴”:是以319国道形成的村庄东西向发展轴;
  “三片区”:是指西部生态工业片区、中部休闲农业片区、东部景观林业片区。
  4.3.3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产业相结合,建设生态休闲农业片区
  休闲农业区以河田世纪生态园为核心,以农业为基调,以土地整治项目为依托,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建设“山青水美、田丰人富”的美丽乡村。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结合沟渠、道路的走势和高程,以格田为单位进行土地平整,达到田间灌溉及排水和满足基本农田耕作的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适当新建基础设施,使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灌溉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耕作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开展农田林网工程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2)山坡地整治。对于坡度在25度以上的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真正做到把治山与治川、治水与造林有机结合起来。对15度到25度的坡地实行抽槽整地,并修建水平阶地或反梯地。对15度以下的坡地修建水平梯田或采取林粮兼种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
  3.4通过景观林业片的建设,遏制水土流失
  根据现状调查情况将景观林业片区分成两大片区,生态育林区及生态有林区,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及合理的开发。
  生态育林区:该区是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中巩固提高区,水土流失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林地密度较低,以生态保护及建设为主,进行矿区地质环境整治,推进生态矿区建设。
  生态有林区:该区是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中封禁区,以现状保护为主,属于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
  3.5村域空间管制——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优先保护
  在对环境影响进行合理估算的基础上,将露湖村划分为4个保护区,即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浏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对应三个保护级别,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优先划定的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是为了保护村庄的自然生态空间,避免建设空间过多地挤占生态空间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设立的,除了能够保障自然物种的繁衍生息外,更能够通过对自然植被的保护,降低该区域水土流失的风险,这两个区主要涵盖村庄的水土流失风险区域以及重要林区。
  3.5.1景观保护区(一级保护区)
  景观保护区是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景源、景观及其周边区域,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
  3.5.2风景恢复区(一级保护区)
  风景恢复区是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和保持的地区,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等保护区域。该区域是水土流失巩固加强治理区。在该区内宜控制人为建设活动,严禁对生态系统不利的活动。   3.5.3风景浏览区(二级保护区)
  风景浏览区是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景点、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旅游对象集中的区域。此区内以农业景观及村庄人文景观为主基调,以河田生态园区为核心,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结合旅游项目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
  3.5.4发展控制区(三级保护区)
  除上述三类保护区外的其他用地与水面均划为发展控制区,主要包括生态工业区。此区域安排各类用地应从绿色生产,集约高效使用土地出发,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同时在区域内开展绿化工程建设,美化环境。
  3.6结合生态理念的村庄景观品牌打造——对田园风光的萃取
  建设美丽新村,发展休闲农业必须打造村庄特有品牌,方可以村庄特色景观吸引游客。露湖村依托河田世纪生态园,以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地整治技术,展现现代化农业种植成果为目的,通过巧妙地融合独具地方特色的田园风光,打造露湖村的景观品牌: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地区土地整治——野外基地。
  野外基地占地面积386.4公顷,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33.09%。规划建设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教研区、山坡地整治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及生态保护建设区等四个区。
  3.6.1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教研区建设
  根据野外基地建设规划,以现有研究、教学设备为基础,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地整治科研试验区及示范教学区以及长汀生态博物馆。建设学习交流会议场所,并配套建设常用的服务设备,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学术交流需要。
  3.6.2山坡地整治示范区建设
  该区以展示推广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地区山坡地整治技术为主要目的,向游客、科研工作者及学生展示坡改梯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景观上,依山就势打造独特山坡地景观,发展梯田农业,,配合种植油萘、板栗等多种果品,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绿化美化效果。山下建设观光休闲设施,合理开发水环境,结合天然水系设计人造水景,桥梁设计增加观赏元素,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3.6.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建设
  以推广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及成效为主要目的,集中展现长汀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成效。景观上,以农田为背景,建设五彩农田、浪漫花田,在获得农业收益的同时塑造特色农田景观;以水系及道路为廊道,在道路沿线及水系沿岸进行绿化,打造千里绿色走廊,实行乔、灌木相结合,实现“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花”的道路景观和水系美景。
  3.6.4生态保护建设区建设
  该区主要是景观林木及优质果品种植区,以生态保护为主。以首长植树点、公仆林、游击战士林等为主要观赏点,建设竹亭、园林花架等园林景观小品及休闲娱乐设施。加强绿化建设,按照“乔、灌、花、草结合,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共生,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兼顾”的思路,进行景观打造。另外设置水果采摘体验园,以“周年有花,四季有果”,全年无“空档”期规划理念进行设计,合理选中果品,采用无污染的现代化种植技术,满足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理念。
  3.7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经济生态化
  通过露湖村外业基地建设,配套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与旅游基础设施,通过丰富的休闲娱乐内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3.7.1科普研究、教学实习、会议考察科技观光游
  以野外基地为依托规划会议度假园区,满足教学、学术交流需要。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生态教育。
  3.7.2生态回归、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游
  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追求。通过多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丰富活动内容,提供多角度的视觉享受。
  3.7.3民俗体验、节庆文化游
  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吸引周边城镇居民前来休闲体验。
  4结语
  长汀县露湖村是我国东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福建生态省建设中的代表。在城乡统筹的大潮中,避免重走生态破坏、村庄没落的老路,建设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就要利用生态思维对村庄空间格局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本文以长汀县露湖村为例,探讨了在城乡统筹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新农村规划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文祺.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1,(1):23-28.
  [2]Steiner F G, LY Yong, E H Zube.Ecological planning:retrospect and prospect[J].landscape Journal, 1987,(6).
  [3]李翔宇, 张晓春. 浅议城市生态规划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J].城市研究,1999,(2):11-21.
  [4]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Gardecity,1969.
  [5]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6]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 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8.
  [7]范涡河,史进,傅陪憬等.村庄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100-103.
  [8]沈清基,傅博. 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规划师,2002,11(18):73-76.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面山的生态景观影响着城市的总体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品味和风貌。在对绥江县新城面山立地类型和造林绿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山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竹海新城,山水绥江”面山风景林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应根据面山不同功能分区,围绕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社会性四大目标,统筹考虑,系统规划。重点对面山竹产业林以及精品竹园的规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绥江县新城面山绿化进一步实现高标准
期刊
摘要:根据农民技术信息缺乏,迫切需要农业集成技术的期盼,开发电脑、手机应用软件,应用地力评价信息指导精准、配方施肥,将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实现农民种地使用“手机导航”。  关键词:手机 导航 种地  长阳县于2007年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八年以来,累计实施配方施肥面积近500万亩,累计为农民节本增收达3亿多元;共采集土样10000余个,建立了标准的土壤化验室、土壤养分数据库、田间试验数据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药剂防治杂交中粳“甬优12号”稻曲病药效情况,结果表明: 75%肟菌酯·戊唑醇15g/亩处理和12.5%氟环唑乳油15 毫升/亩处理防效最好,达到85%以上,其它处理防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杂交中粳“甬优12号”;不同药剂;稻曲病;防治效果。  1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了解和评价不同试验药剂对杂交中粳“甬优12号”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及安全性等,并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人类有近90%的食物来源于耕地的产出。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单位,其作为耕地最直接的使用者和保护者,与耕地的关系最为紧密。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民离土离乡的进程日益加快,这使得农民从传统意义上的身份单一的耕农分化为不同职业身份的农民。不同职业分化类型的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是否存在差异?应如何针对不同职业分化类型的
期刊
摘要:2013年长阳县甜玉米种植面积0.2万公顷,主要品种有鄂甜玉4号,华甜玉2号,华甜玉2号。搞好隔离、浸种,适当浅播、合理密植是关键栽培措施。同时,要做好玉米螟等害虫防治工作。  关键词:甜玉米 栽培措施 病虫防治  甜玉米是欧美、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蔬菜之一。不仅口感好,而且是人们公认的保健食品,对软化血管,改善循环,降血压,降血脂,改善人体内环境,清理肠道有很好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
期刊
摘 要:中央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问题”。由于新生代农民的思想道德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视。本文从新生代农民道德现状入手,总结归纳了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基本道德现状,从教育、经济、文化传统三方面分析了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提出了以社区为中心,政府、高校、农民全方位联合的改
期刊
【摘要】从我国目前建筑的质量来看,屋顶雨水问题极为突出,因此实施展顶绿化必须处理好降水资源这一关键点。在充分做好屋顶蓄排水的同时,既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屋顶绿化景观样式,又要处理好屋顶界面水资源合理调度问题,解决好屋顶绿化营造的难题。  【关键词】屋顶绿化,水景,模式  根据建筑屋顶承重特点和降水资源的有限性,本文中水景特指规模较小,需要安装技巧,成本低廉,带有水循环动力装置的
期刊
摘 要:在贵州省贵阳市测定引种的5个野生树莓品种和7个树莓栽培品种,通过结果期观察、生长量和病虫害的调查,探索其生长规律和抗病虫害能力。结果表明,7个栽培品种红树莓秋来斯、哈瑞太兹、威拉米特和菲尔杜德,黑莓三冠王、那好和萨尼的生长良好,适宜贵阳地区栽植,但必须注意病虫害防治;而野生种生长势相对较弱,但抗病虫害能力普遍较强,其中大红泡病虫害少,适宜进行引种驯化,进一步研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
期刊
摘要:近年来,遂川县茶园病虫害危害严重。为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该县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县植保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摸索,对茶树病虫害各项防治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一套绿色防控组装配套技术体系。经过2012—2014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汤湖镇等13个产茶乡镇、2个林场产茶区应用面积率达82%,茶树受损率降至10%以下,有效控制了茶树病虫危害,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树病虫 发生规律 集成
期刊
摘 要:为筛选出适合石斛兰品种棱粉条纹生长的栽培基质,采用不同配比的发酵松树皮与珍珠岩为栽培基质,以纯水苔种植为对照,研究不同的基质配方对棱粉条纹的分蘖率和新芽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6月、8月份,发酵松树皮∶珍珠岩=10∶2栽培基质下棱粉条纹的分蘖率较高,与发酵松树皮∶珍珠岩=10∶1、纯发酵松树皮、纯水苔之间差异不显著。在5月和6月,发酵松树皮∶珍珠岩=10∶3栽培基质下棱粉条纹的新芽高
期刊